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桃源县蔬菜的生产现状、需求状况、市场流通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目前桃源县蔬菜产销特点,指出了蔬菜产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蔬菜产销;生产现状;流通状况;湖南桃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301-03
新形势下,桃源县对蔬菜的需求从数量的满足转变到对质量的追求,其产销平衡状态直接关系到蔬菜生产者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通过对桃源县蔬菜生产、需求、市场流通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实现桃源县蔬菜产销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1 桃源县蔬菜生产现状
桃源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2.0~16.5 ℃,相对湿度82%~86%,年降水量1 350~2 200 mm,平均无霜期260~309 d,适宜蔬菜生长。
年蔬菜播种面积(不含复种)基本上稳定在8 200 hm2左右(其中商品蔬菜面积3 667 hm2,其余为农户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2%,仅次于水稻和油菜。年产量约50万t,年产值10亿元左右,占全县农业生产总产值的10%左右。生产方式以露地种植为主,设施种植约1 000 hm2(其中大中棚2 000 hm2),设施面积不到5%。常年蔬菜种植品种约35个,其中辣椒、萝卜、白菜、芥菜、豇豆、黄瓜、茄子等品种的栽培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5%,近年七星椒、高菜、茭白、魔芋等特色蔬菜发展较快。总体来说,桃源县蔬菜生产面积较大,但现代化产业模式尚未形成,生产主体抵御风险能力差,受气候制约明显,产能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水平[1-3]。
2 桃源县蔬菜消费需求状况
2.1 人口与消费数量
据《桃源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桃源县常住人口86.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53万人,农村人口55.60万人,城镇化率为35.45%,比2014年提高了1.97%。按人均年消费蔬菜(鲜)370 kg计,目前桃源县年蔬菜需求量31.9万t,其中城镇11.3万t,农村20.6万t。未来随着生产专业化的加强、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人数的增加,预计商品菜需求量将有所上升。
2.2 消费品种与要求
蔬菜以鲜食为主,营养、优质、健康、安全的蔬菜是大众的需求。桃源县日常消耗量较大的品种主要有白菜、萝卜、菜薹、辣椒、黄瓜、豆角、南瓜、蒜、莲藕、韭菜等。
3 桃源县蔬菜市场流通现状
2015年,桃源县蔬菜物流总量45.14万t(其中本地商品菜29.73万t),外销21.41万t,内销8.32万t,加工15.41万t,外地进口蔬菜15.41万t,外地菜进口数量接近年消费总量的50%,其中东街批发市场日成交量200 t左右。
3.1 主要流通渠道
桃源县蔬菜市场流通渠道主要有菜农—消费者、菜农—零售业主—消费者、菜农—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等几种模式。第1种模式属于自产自销,流通过程简单,中间费用少,可获全部零售利润[1-3],目前所占市場份额不大;第2种模式即零售业主和菜农经过协议认可后,直接从蔬菜基地进货,有利于菜农掌握市场信息和规避风险,其所占市场份额正逐步增加;第3种模式是批发商先从菜农手里收购蔬菜,经批发市场流入零售业主,再销售给消费者,中间环节较多,菜农和批发商利润都不大,是所有外地菜和部分本地菜在桃源县的主要流通模式。
3.2 主要流通组织
桃源县蔬菜流通组织由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店、超市、乡村集市和个体运销户组成。东街批发市场现有从事蔬菜批发经营的业主28家,蔬菜日交易量200 t以上,每天从湖北沙市、长沙马王堆等外地市场调入量100 t以上,日交易额约40万元,年交易额1.5亿元左右;现有各级农贸市场44个,经逐步升级改造,基本上可满足城镇各阶层的消费需求;另有部分乡村集市和小区菜店,以及少数超市蔬菜专柜。
3.3 2016年蔬菜價格波动情况
3.3.1 价格变化基本情况。对2016年日常消费量较大的10余个蔬菜品种的相关价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见图1。结果表明,2016年菜价同比2015年持续走高,波动明显。每种蔬菜的变化都有季节性差异,其中茄果类大棚蔬菜的高价集中于春节期间,露地菜高价集中于春淡和秋淡2个关口。月均价最高月份依次为2月、3月和9月、8月,最低月份依次为6月、7月,最高月与最低月价格相差1.5元/kg。在不滞销的前提下,根茎类蔬菜和冬瓜、南瓜等价格相对稳定,露地叶菜类和茄果类蔬菜价格波动普遍较大,比如辣椒月均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6.2元/kg,空心菜最高月均价与最低月均价相差5.1元/kg。
3.3.2 价格波动原因分析。2016年菜价较高,波动明显的主要原因:一是灾害天气频繁。一季度低温冻害,二季度阴雨绵绵且倒春寒持续时间长,三季度前期暴雨频繁、雨量大,基地内渍水严重,9月、10月干旱少雨,蔬菜基地普遍受灾,春夏菜减产,秋冬菜播种推迟,青黄不接现象比往年更严重,辣椒、黄瓜、豆角、苦瓜、丝瓜、包菜、空心菜等产品供不应求,批发价格同比2015年涨幅超过10%,行情紧俏。二是蔬菜生产用工成本和流通中间环节物流成本增加。三是蔬菜生产方式落后,以传统露地栽培和小农生产方式为主,栽培品种单一,设施栽培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对风险抗御性差。四是“最后一公里”加价幅度大,由于蔬菜零售环节销售额较小,而经营业主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再加上其他费用(摊位费、市内运费、商品损耗及削价处理等),加价幅度一般超过2/5才能保证零售业主的基本收入[1,4]。
4 蔬菜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4.1 自给率低,本地菜供应不足
目前桃源县蔬菜自给率50%左右,若遇天灾,自给率更低,春秋淡季70%以上蔬菜靠外地调入。造成蔬菜自给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地租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在市场经济规律(级差地租和比较成本等)的作用下,一些地区蔬菜生产逐步萎缩[2],而一些地区成为优势产业,蔬菜集中度提高而自给率下降。二是受气候的影响限制,各品种蔬菜有特定的生长周期和生长区域。 4.2 流通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从事蔬菜流通的人员都是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的菜农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组织化。蔬菜批发环节的所有经销商都是自然人;在零售环节,除了超市和个别直营店外,基本都是个体商贩。流通主体以个人为主,经营管理水平低,抗御风险能力差,流通效率低。
4.3 市场监督管理不完善,产销信息不对称
一是市场信息体系相对滞后,产销信息不对称,菜农只能凭借周围小地域内当前价格信号来决策下一轮的生产,盲目种植,特别是一些一季生产、常年消费的蔬菜品种,一旦生产过剩或歉收,就可能发生价格“过山车”现象[1-3]。二是部分集贸市场缺乏相关设施,人员素质低,卫生条件差,伪劣产品不时出现。
4.4 流通模式传统,流通环节多
沿袭传统原始交易方式(现货交易、看货议价、随行就市、高进高出)进行蔬菜交易,供求关系不稳定。在蔬菜全国范围的大市场、大流通、大格局背景下,蔬菜销售半径不断拉长,流通环节多,运输、分销、零售的多次卸载加剧了对蔬菜的污染和损伤[3],影响了蔬菜的新鲜度和质量。
5 对策
5.1 打破蔬菜生产瓶颈,提升生产抗逆能力
从生产环节入手,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打破基础设施薄弱、生產方式和生产技术落后等滞约桃源县蔬菜生产的瓶颈,提升生产抗逆能力,确保商品菜的数量、质量和品种,保障蔬菜供给。
5.1.1 确保现有蔬菜生产面积基本不变,支持优势区域发展设施蔬菜和特色蔬菜。重点支持木塘垸、漳江、陬市、盘塘和牛车河五大蔬菜优势产区,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扶持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规模化设施生产力度,并配套完善洁净保鲜、冷链储运等环节软硬件设备。
5.1.2 加大快生菜发展力度。快生菜主要以叶菜类为主,只要温度适宜,水分供应充足,就可快速生长,一般生长周期约40 d,夏季仅需要20 d便可采摘。优质味美、本地速生叶菜类是解决蔬菜生产季节性和矛盾性的有效途径[1-2],特别是灾后重建的重要生产途径。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每年还可以通过试验示范引进快生菜新品种。
5.1.3 依靠科技兴菜,提高生产水平。实施科技兴菜策略,加强管理者、生产者的培训工作;不断引进行业高新技术,做好先进设施的应用推广,提高栽培水平;实现生产用种基本良种化,并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争创蔬菜品牌产品,从而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产能,增加蔬菜种植科技含金量。
5.2 改善流通措施,拓宽流通渠道
目前,桃源县疏菜流通模式复杂,环节多,流通加工水平低,蔬菜的储、运、包装的现代化程度比较低,且蔬菜流通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督,导致质量难以控制。应鼓励扶持新兴的销售模式,拓宽流通渠道,使菜农和消费者都得到实惠。
5.2.1 培育现代化流通主体,提高蔬菜流通组织化程度。一是依托东街批发市场,培育大型农产品储运公司。建议在桃源县东街批发市场,由政府牵头,组建一家专业化的物流公司,管委会和企业共同经营,来统筹批发市场的进、出货运量,发展共同配送和联合配送。此外,为增强批发市场的吞吐量和减轻农批市场对周边道路的的交通压力,批发商则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蔬菜的生产监督或者采购上以及蔬菜营销上[1-2]。二是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延伸。近2年桃源县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较好,目前有13家合作社正在运营,其中效益较好的有百姓果蔬、津山口福等,其经营者们都在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进行市场的开拓与探索,力争打造产、供、销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以充分分享产业利润。但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是近年才兴起,没有行业经验,需加强引导。三是鼓励流通企业和组织向生产领域延伸。可借鉴上海沃尔玛超市、福建永辉超市等经验,与蔬菜生产基地对接,通过“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以及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推动蔬菜流通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的产品有销路,流通企业的货源有保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产销关系。目前桃源县在这方面基本处于空白。
5.2.2 创新经营模式,培育新型流通业态。目前桃源县蔬菜生产主要依靠小农户随意生产,流通主要依靠批发市场和各级农贸市场,流通和生产基本脱节,没有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解决措施具体包括:一是继续推动订单农业、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新的蔬菜流通模式,并逐步推广实施“流通企业流通 农户”的做法,建立健全平价直销门店,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批发模式的中间环节。通过合同和契约等形式,将原来简单的买卖关系变为上下游供货商关系,构建产销之间、经销商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1],提高防御市场风险能力,稳定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二是培育电子商务等发展空间大的新型蔬菜流通业态。农产品电子商务成本低、信息量大、交易灵活便捷,有供给与消费双向选择,可在线上或线下直接交易。蔬菜电子商务在对市场进行调研的前提下,实施标准化和质量安全认证,细分市场锁定客户群,以高质量产品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以品牌化经营提高企业收益,以差别化定价扩展市场[3-4],逐步改变落后的现货交易、看货议价的传统交易方式,实现商流和物流适度分流,节约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降低商品损耗和流通费用,促进新型蔬菜流通业态的健康发展。
5.2.3 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拓宽流通渠道。将蔬菜在产地进行加工,可延长保鲜时间,拓宽流通渠道,并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目前桃源县蔬菜加工企业只有4家,年加工鲜菜突破1万t的仅津山口福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以初加工为主,加工品种主要为芥菜、辣椒、豆角等淹渍酱菜类,加工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今后要科学决策,合理布局,按照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發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建议在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和品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一是培育龙头,扩大规模。坚持打“资源牌”“特色牌”,紧紧把握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产业辐射和产业融合趋势,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与农户建立密切利益关系、政府引导等多种形式,按照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保护农民与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整合资金和人力,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建设和配套的农产品基地建设给予扶持,对龙头企业及木塘垸芥菜基地、牛车河七星椒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优化区域布局。三是组织各有关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服务。对重点龙头项目建设实行“特事特办”。四是坚持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1-3],开发高新技术;另一方面要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
5.3 做好市场监管和指导,调整蔬菜产销平衡
农业、商务、城管、交通、环卫等相关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方便,做好市场监管与指导。一是配套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使农贸市场、菜市场、超市卖场,乡镇集市、车载市场和传统早市等蔬菜零售模式多样化,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健全市场规章制度,保证交易的公平、公开和有序性,严厉打击各种不法行为。二是创新零售经营方式,发挥各自的经营优势,大力推动联合采购、集中配送等经营方式的创新,实现直接到一级批发市场进货和产地直采[1],降低进货价格;通过集中配送,提高蔬菜零售环节单位面积或人均销售数量,降低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三是相关部门要抓好蔬菜价格监测工作,并将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纳入监测范围,对价格运行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形成科学的预测预警机制。根据市场需要和发展变化趋势来规划本地区蔬菜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安排蔬菜生产,防止盲目种植。在健全分拣配送中心、冷链物流体系等的基础上,使蔬菜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产销企业(合作社)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1-2],推动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订单化生产,形成产销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本地区生产的蔬菜能够有销路,解决产销脱节问题。
6 参考文献
[1] 王素玲,陈明均.我国蔬菜流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13(7):1-5.
[2] 孟军齐.深圳蔬菜流通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7(增刊2):76-77.
[3] 丁健,朱涛,张洁.武汉市蔬菜市场调查分析[J].北方园艺,2012(22):198-202.
[4] 李志强,张玉梅.蔬菜与其他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比较分析[J].中国蔬菜,2013(9):1-6.
关键词 蔬菜产销;生产现状;流通状况;湖南桃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301-03
新形势下,桃源县对蔬菜的需求从数量的满足转变到对质量的追求,其产销平衡状态直接关系到蔬菜生产者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通过对桃源县蔬菜生产、需求、市场流通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实现桃源县蔬菜产销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1 桃源县蔬菜生产现状
桃源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2.0~16.5 ℃,相对湿度82%~86%,年降水量1 350~2 200 mm,平均无霜期260~309 d,适宜蔬菜生长。
年蔬菜播种面积(不含复种)基本上稳定在8 200 hm2左右(其中商品蔬菜面积3 667 hm2,其余为农户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2%,仅次于水稻和油菜。年产量约50万t,年产值10亿元左右,占全县农业生产总产值的10%左右。生产方式以露地种植为主,设施种植约1 000 hm2(其中大中棚2 000 hm2),设施面积不到5%。常年蔬菜种植品种约35个,其中辣椒、萝卜、白菜、芥菜、豇豆、黄瓜、茄子等品种的栽培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5%,近年七星椒、高菜、茭白、魔芋等特色蔬菜发展较快。总体来说,桃源县蔬菜生产面积较大,但现代化产业模式尚未形成,生产主体抵御风险能力差,受气候制约明显,产能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水平[1-3]。
2 桃源县蔬菜消费需求状况
2.1 人口与消费数量
据《桃源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桃源县常住人口86.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53万人,农村人口55.60万人,城镇化率为35.45%,比2014年提高了1.97%。按人均年消费蔬菜(鲜)370 kg计,目前桃源县年蔬菜需求量31.9万t,其中城镇11.3万t,农村20.6万t。未来随着生产专业化的加强、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人数的增加,预计商品菜需求量将有所上升。
2.2 消费品种与要求
蔬菜以鲜食为主,营养、优质、健康、安全的蔬菜是大众的需求。桃源县日常消耗量较大的品种主要有白菜、萝卜、菜薹、辣椒、黄瓜、豆角、南瓜、蒜、莲藕、韭菜等。
3 桃源县蔬菜市场流通现状
2015年,桃源县蔬菜物流总量45.14万t(其中本地商品菜29.73万t),外销21.41万t,内销8.32万t,加工15.41万t,外地进口蔬菜15.41万t,外地菜进口数量接近年消费总量的50%,其中东街批发市场日成交量200 t左右。
3.1 主要流通渠道
桃源县蔬菜市场流通渠道主要有菜农—消费者、菜农—零售业主—消费者、菜农—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等几种模式。第1种模式属于自产自销,流通过程简单,中间费用少,可获全部零售利润[1-3],目前所占市場份额不大;第2种模式即零售业主和菜农经过协议认可后,直接从蔬菜基地进货,有利于菜农掌握市场信息和规避风险,其所占市场份额正逐步增加;第3种模式是批发商先从菜农手里收购蔬菜,经批发市场流入零售业主,再销售给消费者,中间环节较多,菜农和批发商利润都不大,是所有外地菜和部分本地菜在桃源县的主要流通模式。
3.2 主要流通组织
桃源县蔬菜流通组织由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店、超市、乡村集市和个体运销户组成。东街批发市场现有从事蔬菜批发经营的业主28家,蔬菜日交易量200 t以上,每天从湖北沙市、长沙马王堆等外地市场调入量100 t以上,日交易额约40万元,年交易额1.5亿元左右;现有各级农贸市场44个,经逐步升级改造,基本上可满足城镇各阶层的消费需求;另有部分乡村集市和小区菜店,以及少数超市蔬菜专柜。
3.3 2016年蔬菜價格波动情况
3.3.1 价格变化基本情况。对2016年日常消费量较大的10余个蔬菜品种的相关价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见图1。结果表明,2016年菜价同比2015年持续走高,波动明显。每种蔬菜的变化都有季节性差异,其中茄果类大棚蔬菜的高价集中于春节期间,露地菜高价集中于春淡和秋淡2个关口。月均价最高月份依次为2月、3月和9月、8月,最低月份依次为6月、7月,最高月与最低月价格相差1.5元/kg。在不滞销的前提下,根茎类蔬菜和冬瓜、南瓜等价格相对稳定,露地叶菜类和茄果类蔬菜价格波动普遍较大,比如辣椒月均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6.2元/kg,空心菜最高月均价与最低月均价相差5.1元/kg。
3.3.2 价格波动原因分析。2016年菜价较高,波动明显的主要原因:一是灾害天气频繁。一季度低温冻害,二季度阴雨绵绵且倒春寒持续时间长,三季度前期暴雨频繁、雨量大,基地内渍水严重,9月、10月干旱少雨,蔬菜基地普遍受灾,春夏菜减产,秋冬菜播种推迟,青黄不接现象比往年更严重,辣椒、黄瓜、豆角、苦瓜、丝瓜、包菜、空心菜等产品供不应求,批发价格同比2015年涨幅超过10%,行情紧俏。二是蔬菜生产用工成本和流通中间环节物流成本增加。三是蔬菜生产方式落后,以传统露地栽培和小农生产方式为主,栽培品种单一,设施栽培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对风险抗御性差。四是“最后一公里”加价幅度大,由于蔬菜零售环节销售额较小,而经营业主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再加上其他费用(摊位费、市内运费、商品损耗及削价处理等),加价幅度一般超过2/5才能保证零售业主的基本收入[1,4]。
4 蔬菜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4.1 自给率低,本地菜供应不足
目前桃源县蔬菜自给率50%左右,若遇天灾,自给率更低,春秋淡季70%以上蔬菜靠外地调入。造成蔬菜自给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地租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在市场经济规律(级差地租和比较成本等)的作用下,一些地区蔬菜生产逐步萎缩[2],而一些地区成为优势产业,蔬菜集中度提高而自给率下降。二是受气候的影响限制,各品种蔬菜有特定的生长周期和生长区域。 4.2 流通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从事蔬菜流通的人员都是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的菜农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组织化。蔬菜批发环节的所有经销商都是自然人;在零售环节,除了超市和个别直营店外,基本都是个体商贩。流通主体以个人为主,经营管理水平低,抗御风险能力差,流通效率低。
4.3 市场监督管理不完善,产销信息不对称
一是市场信息体系相对滞后,产销信息不对称,菜农只能凭借周围小地域内当前价格信号来决策下一轮的生产,盲目种植,特别是一些一季生产、常年消费的蔬菜品种,一旦生产过剩或歉收,就可能发生价格“过山车”现象[1-3]。二是部分集贸市场缺乏相关设施,人员素质低,卫生条件差,伪劣产品不时出现。
4.4 流通模式传统,流通环节多
沿袭传统原始交易方式(现货交易、看货议价、随行就市、高进高出)进行蔬菜交易,供求关系不稳定。在蔬菜全国范围的大市场、大流通、大格局背景下,蔬菜销售半径不断拉长,流通环节多,运输、分销、零售的多次卸载加剧了对蔬菜的污染和损伤[3],影响了蔬菜的新鲜度和质量。
5 对策
5.1 打破蔬菜生产瓶颈,提升生产抗逆能力
从生产环节入手,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打破基础设施薄弱、生產方式和生产技术落后等滞约桃源县蔬菜生产的瓶颈,提升生产抗逆能力,确保商品菜的数量、质量和品种,保障蔬菜供给。
5.1.1 确保现有蔬菜生产面积基本不变,支持优势区域发展设施蔬菜和特色蔬菜。重点支持木塘垸、漳江、陬市、盘塘和牛车河五大蔬菜优势产区,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扶持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规模化设施生产力度,并配套完善洁净保鲜、冷链储运等环节软硬件设备。
5.1.2 加大快生菜发展力度。快生菜主要以叶菜类为主,只要温度适宜,水分供应充足,就可快速生长,一般生长周期约40 d,夏季仅需要20 d便可采摘。优质味美、本地速生叶菜类是解决蔬菜生产季节性和矛盾性的有效途径[1-2],特别是灾后重建的重要生产途径。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每年还可以通过试验示范引进快生菜新品种。
5.1.3 依靠科技兴菜,提高生产水平。实施科技兴菜策略,加强管理者、生产者的培训工作;不断引进行业高新技术,做好先进设施的应用推广,提高栽培水平;实现生产用种基本良种化,并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争创蔬菜品牌产品,从而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产能,增加蔬菜种植科技含金量。
5.2 改善流通措施,拓宽流通渠道
目前,桃源县疏菜流通模式复杂,环节多,流通加工水平低,蔬菜的储、运、包装的现代化程度比较低,且蔬菜流通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督,导致质量难以控制。应鼓励扶持新兴的销售模式,拓宽流通渠道,使菜农和消费者都得到实惠。
5.2.1 培育现代化流通主体,提高蔬菜流通组织化程度。一是依托东街批发市场,培育大型农产品储运公司。建议在桃源县东街批发市场,由政府牵头,组建一家专业化的物流公司,管委会和企业共同经营,来统筹批发市场的进、出货运量,发展共同配送和联合配送。此外,为增强批发市场的吞吐量和减轻农批市场对周边道路的的交通压力,批发商则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蔬菜的生产监督或者采购上以及蔬菜营销上[1-2]。二是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延伸。近2年桃源县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较好,目前有13家合作社正在运营,其中效益较好的有百姓果蔬、津山口福等,其经营者们都在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进行市场的开拓与探索,力争打造产、供、销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以充分分享产业利润。但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是近年才兴起,没有行业经验,需加强引导。三是鼓励流通企业和组织向生产领域延伸。可借鉴上海沃尔玛超市、福建永辉超市等经验,与蔬菜生产基地对接,通过“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以及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推动蔬菜流通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的产品有销路,流通企业的货源有保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产销关系。目前桃源县在这方面基本处于空白。
5.2.2 创新经营模式,培育新型流通业态。目前桃源县蔬菜生产主要依靠小农户随意生产,流通主要依靠批发市场和各级农贸市场,流通和生产基本脱节,没有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解决措施具体包括:一是继续推动订单农业、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新的蔬菜流通模式,并逐步推广实施“流通企业流通 农户”的做法,建立健全平价直销门店,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批发模式的中间环节。通过合同和契约等形式,将原来简单的买卖关系变为上下游供货商关系,构建产销之间、经销商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1],提高防御市场风险能力,稳定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二是培育电子商务等发展空间大的新型蔬菜流通业态。农产品电子商务成本低、信息量大、交易灵活便捷,有供给与消费双向选择,可在线上或线下直接交易。蔬菜电子商务在对市场进行调研的前提下,实施标准化和质量安全认证,细分市场锁定客户群,以高质量产品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以品牌化经营提高企业收益,以差别化定价扩展市场[3-4],逐步改变落后的现货交易、看货议价的传统交易方式,实现商流和物流适度分流,节约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降低商品损耗和流通费用,促进新型蔬菜流通业态的健康发展。
5.2.3 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拓宽流通渠道。将蔬菜在产地进行加工,可延长保鲜时间,拓宽流通渠道,并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目前桃源县蔬菜加工企业只有4家,年加工鲜菜突破1万t的仅津山口福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以初加工为主,加工品种主要为芥菜、辣椒、豆角等淹渍酱菜类,加工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今后要科学决策,合理布局,按照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發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建议在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和品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一是培育龙头,扩大规模。坚持打“资源牌”“特色牌”,紧紧把握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产业辐射和产业融合趋势,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与农户建立密切利益关系、政府引导等多种形式,按照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保护农民与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整合资金和人力,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建设和配套的农产品基地建设给予扶持,对龙头企业及木塘垸芥菜基地、牛车河七星椒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优化区域布局。三是组织各有关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服务。对重点龙头项目建设实行“特事特办”。四是坚持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1-3],开发高新技术;另一方面要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
5.3 做好市场监管和指导,调整蔬菜产销平衡
农业、商务、城管、交通、环卫等相关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方便,做好市场监管与指导。一是配套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使农贸市场、菜市场、超市卖场,乡镇集市、车载市场和传统早市等蔬菜零售模式多样化,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健全市场规章制度,保证交易的公平、公开和有序性,严厉打击各种不法行为。二是创新零售经营方式,发挥各自的经营优势,大力推动联合采购、集中配送等经营方式的创新,实现直接到一级批发市场进货和产地直采[1],降低进货价格;通过集中配送,提高蔬菜零售环节单位面积或人均销售数量,降低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三是相关部门要抓好蔬菜价格监测工作,并将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纳入监测范围,对价格运行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形成科学的预测预警机制。根据市场需要和发展变化趋势来规划本地区蔬菜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安排蔬菜生产,防止盲目种植。在健全分拣配送中心、冷链物流体系等的基础上,使蔬菜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产销企业(合作社)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1-2],推动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订单化生产,形成产销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本地区生产的蔬菜能够有销路,解决产销脱节问题。
6 参考文献
[1] 王素玲,陈明均.我国蔬菜流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13(7):1-5.
[2] 孟军齐.深圳蔬菜流通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7(增刊2):76-77.
[3] 丁健,朱涛,张洁.武汉市蔬菜市场调查分析[J].北方园艺,2012(22):198-202.
[4] 李志强,张玉梅.蔬菜与其他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比较分析[J].中国蔬菜,201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