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与生态环境法治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通过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升级版,是对我国治国理念和模式第二次飞跃的深入阐述和发展……
  四中全会在生态环保法治建设方面的相关阐述,也有颇多亮点。
  在生态环保法治方面的亮点
  首先,树立了总目标,明确了法治建设的基本任务。为了减少生态文明改革带来的风险,促进稳定,改革必须于法有据,必须按照规则办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之中,下一步,除了完善立法体系,还应当加强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守法、环境监督、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法治环节的工作,涵盖大气、水、土壤、生态红线、生态安全等领域,实现生态环境法治的体系化。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改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环境保护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改革会触及利益,肯定又有人反对。不要因为有人反对就不要改革。而为了减少生态文明改革带来的风险,促进稳定,改革必须于法有据,必须按照规则办事。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加强法律实施,加强法律监督。
  其次,明确了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政治方向。在法治中国的框架内,有三套规则体系,一类是党内法规和规范体系,一类是国家的立法和规范体系,一类是社会自治规则体系。其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则和国家的法治规则的对接,即互助和联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特色。两套规则体系只有完成对接,才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反过来,也只有用法治,才能夯实执政 根基。
  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等,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法治理论、法治道路和法治制度方面的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法学界往往强调国家环境保护法律的作用而忽视相关党内法规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国家治理,必须加强党内法规建设,重视执政党的政治、方向和组织领导作用,逐步明确党领导国家各项工作包括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式、程序、内容以及责任。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并且通过了党内法规制定的五年规划。通过立法规划可以看出,无论是党内行为的规范,还是党对国家的领导规范,包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都做出了详细的规范。因此,应当按照党内法规制定的规划,逐步完善各方面的环境保护党内法规制度,使环境保护的党内法规制度与国家法律制度互连、互助甚至联合,实现党领导环境保护工作和其他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下一步,各级党委应当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与国家环境保护立法相衔接的环境保护党内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实施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制和责任制度。
  第三,改革了生态环境立法的模式。在国家立法方面,2010年,中国宣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截至目前,我国制定了近20部环境和资源法律;出台了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相关的行政法规50余件,军队环保法规和规章10余件,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660余项,国家标准800多项,司法解释多件;缔结或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30多项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签订了20多项环境保护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这些国内立法和国际条约基本覆盖了环境保护的主要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内部协调统一,基本做到了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了五位一体的法制化。
  但这些立法,大都带有部门立法的色彩。如仔细对比分析不同法律的条文,可以发现,无论是监管体制还是监管职责,都存在很多相互冲突和覆盖遗漏的问题。每个部门都有自己负责实施的基础性和专门性法律,各成体系,而这些法律的草案大都是这些部门自己负责起草,多多少少带有部门利益的色彩。以各部门为主要实施主体的法律,大都只对本部门的职责规定得相对具体,涉及其他部门的职责时,大都只做原则性规定。这不利于生态环境法治的统筹和整体推进。
  法律对于监管体制的设置,也应定纷止争。现行的立法启动和起草制度需要改变。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对立法模式予以改革,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改变部门立法的现象。
  生态环境立法模式的改革,具体的改革措施可以为:
  一、对于生态环境法律制定或者修改的启动,可以由全国人大根据执法检查或者调研来决定,也可以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来决定。国务院在做出提请的决定前,可以由各部委局提出意见。
  二、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启动生态环境法律的制定或者修改的,只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专委会或者工作委员会负责草拟条文,不得委托国务院法制办甚至各部委局起草草案。这样可以保证法律草案的公正性和超越性。
  三、全国人大常务会有关专委会或者工作委员会进行调研拿出生态环境草案后,可以召集国务院法制办和各部委局听取意见,但这些意见只能供全国人大参考。超脱的立法体制有助于解决部门立法、监管盲点和相互推责等问题。同样,国务院法制办决定制定或者修改生态环境行政法规时,也应亲自调研,充分听取各界意见,起草条文,并再次广泛征求社会的意见。部门意见只能作为参考,立法不能被部门牵着鼻子走。   第四,明确人民的生态环境法治主体地位,把环境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人民的法治主体地位,守法由被动的守法演变为主动护法,突出人们的主体地位。强调法治文化的培育和法治精神的弘扬。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践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在生态环境法治方面,可以看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把环境监管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是生态环境法治思维的一大突破。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精神和文化,实际上是抢占世界法治价值体系的制高点,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自信性。下一步应当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机制和程序建设,弥补环境监管部门的力量不足,有效制约环境行政违法现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为此,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当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生态环境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无论是在党委(组)还是在行政机关,都应当建立重大生态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生态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通过此措施,可以把党委和政府的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遏制权力腐败的蔓延。
  目前,在基层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有法不依的现象还不是个例。因此,必须对相关的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进行包括生态环境法治内容在内的法治考核。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 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一些地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考核制度比较成熟,但在考核地方党委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方面,还需加强。
  第五,强调司法权的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发挥司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在生态环境法治方面,司法权的改革大有作为。首先,可以探讨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行性,探讨其介入环境保护工作的条件、时间、方法和程序。
  其次,对社会组织和检察机关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的角色进行区分和衔接,并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使环境公益诉讼成为监督市场主体守法、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
  第三,对现有的审判机构的管辖区域性进行改革,组建跨区域的环境法院和法庭,使环境法庭的作用具有实效性和便民性。由于环境公益诉讼牵涉面广,涉及社会的稳定和部分企业、个人的利益,因此,干预起诉和审判的事情难以避免,今后一段时间,应当加强公益诉讼的制度建设,防止个别党员违规干预司法。
  综上所述,可以说,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的建设和改革,思路是清晰的。
  生态环境法治的建设任务
  为使法治的创新和突破落到实处,实现国家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必须需要针对现实存在的法治问题,进行法治改革和创新。环境保护法治的改革工作也是如此。为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法治工作,下一步需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理念方面,要坚持法治发展、科学发展和文明发展三结合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建设,培育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法治意识,特别是培育人民依据宪法和法律保护环境、捍卫生态环境法治的权利意识。
  二是在思路方面,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国家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法治事业的发展,通过司法审判监督行政权力,防止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阻止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协调 开展。
  三是在模式方面,要坚持同步、并重和综合发展,坚持区域发展一体化,通过区域发展的整合,解决区域和流域性环境问题,促进环境公平,提高环境效率。
  四是在环节方面,生态环境法治的发展要统筹兼顾,除了完善立法之外,还要特别解决环境执法不力、环境监督不严、环境守法不到位等 问题。
  五是在措施方面,建立和健全体制、制度、机制,加强全局性、稳定性、实效性、长效性、综合性、衔接性和借鉴性工作。
  六是在体制方面,目前的环境监管尽管已由原来的由环保部门一家单打独斗的监管体制转变为宏观调控、商务、税务、海关、国土、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部门齐抓共管的协调监管体制,但是各部门和各地方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很突出,需加强党内规范和国家立法的有机衔接,创造性地开展党政同责的环境保护责任体制构建。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消除部门立法的部门权力割据主义,提高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环境保护协调权威性和有效性。
  七是在实效方面,解决重立法轻实施的问题,增强法律法规实施的可操作性,加强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和权力监督。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其他文献
【摘要】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记录,从文化角度来看,档案属于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档案文化是对文化的沉淀、传承和创新,在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档案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档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通过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效益。  【关键词】档案;档案文化
期刊
【摘要】档案数字化是运用现代网络的一种技术。但是我国的档案数字化水平并不乐观,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档案工作数字化进程中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去弥补,我们的任务还很巨大。本文就新时期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讨论,从而提高我国档案数字化水平。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  近几年来,我国在网络方面有了快速发展,从而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们
期刊
快递业对外资全面开放,兼并洗牌加速……  2014年1至8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81.6亿件,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230亿元,其中有70%属于电子商务业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快递业市场,但国内快递企业的收入只相当于外资快递企业的1/8甚至1/10。  当阿里及京东在美上市,将中国物流行业的巨大前景呈现在全世界眼前后,外资快递全面围城了。9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开放国内包裹快
期刊
尽管近两年不少地方都将本地规划冠以“新型”之名,仔细观察,“新型”体现得并不明显,很多仍体现着“传统的”城镇建设思路……  三个问题  规划雷同,趋于同质。一城一镇承载着一部历史,一砖一瓦呈现着一方风物。但是在我国,除了个别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国大部分城市无不是“方头方脑”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堆积。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沿海到内陆,只要进入城市,既难以看到当地自然风貌,也不易感知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
期刊
【摘要】档案管理是现代化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其与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使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朝着更加效率化的方向发展,当前的形式表明,目前的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所以才应该发展全新的管理手段,而我国当前所处的环境正是知识信息的时代,将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进行有机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相信在这样良好的
期刊
最近中国的媒体经常提及“新常态”这个词,那么,该如何理解“新常态”呢?这是相对于我国前一段时间不正常的经济高速增长而言的,意指经济应逐步转入常态……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这是不能持久的,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所以,现在提到的“新常态”主要有两个含义:第一,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盲目追求超高速增长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是不利的。第二,经济超高速增长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是:资源消耗过快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理论上讲,国家治理现代化有赖于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三者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的良性运行和协同均衡。由于我国社会治
期刊
看病难与看病贵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内的结构性矛盾集中体现在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上……  看病难问题涉及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问题,而看病贵问题则与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紧密相关。  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配置失衡加剧看病难  事实上,看病难问题既表现为绝对性的看病难,又表现为相对性的看病难。绝对性的看病难是由医疗资源绝对不足导致的,表现为“缺医少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
期刊
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在全国首届医院管理机构研讨会上表示,目前正在评估和总结公立医院改革17个试点成果与经验,2015年将全面铺开医疗体制改革……  截止2013年,全国共有13384家公立医院了,9786家民营医院。社会资本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去年10月份已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预示着公立医院改革的全面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目前电网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和控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就造价管理在电网工程施工阶段中的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期为造价管理在电网工程施工阶段中的控制提供参考。从而在确保电网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达到提升项目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和实效,降低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提升电网工程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造价管理;施工阶段;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电网工程建设的数量不断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