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关货币政策的古典传统与凯恩斯传统之争仍然是今天宏观决策的思想基础,了解利率效应、利率陷阱、汇率平价等货币运行机制是正确理解货币政策的前提。面对由抑制物价上涨所导致的衰退,如何在刺激经济中不致过快地引发通货膨胀,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可以从四个方面切入:注资商业银行,以保持流动性;以实物之锚稳定汇价;外放人民币以缓解通胀,倡导创立国际化的外汇储备货币以树立储备货币信用形象。
【关键词】利率;准备金率;货币政策
市场经济是以银行为中心的产业体系,货币政策工具是基础制度手段,财政政策工具是危机处理手段。在央行连续降息未能立竿见影,继续降息空间有限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该何去何从,见诸于报端的百家争鸣中缺少细致的学理分析。本文旨在评介货币政策的思想基础、货币工具的运行机制,从而提升人们对政策走向预测的质量。
一、货币政策的思想基础
(一)两大传统之争
把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为稳定物价、以利交易是经济学家们的共识;面对经济衰退除了减税和发债扩大政府投资之外,可否通过增加货币进行调节,却一直存在着古典传统和凯恩斯传统的争论。古典传统认为,货币生产与实物生产是不相干的部门,增加货币只会推高实物的价格,不会增加产出。让灵活的价格(包括工资、利率)机制发挥作用,衰退便可迎刃而解;所以,无需政府干预。凯恩斯传统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的内在特性,周期性衰退是必然现象,政府可发行国债增加支出弥补不足。凯恩斯(keyynes,1936)本人并不主张增发货币,他认为与发债相比,发币易引发通胀。凯恩斯在美国的继承者,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1948)认为,面对萧条不仅可用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亦可借鉴古典传统中灵活利率的思想,通过央行主动调低利率的方法刺激投资。注意,古典传统认为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是靠利率自身的灵活性,而萨缪尔森则是主张央行主动采取减息的政策。二战后的美、英两国采取了凱恩斯传统的政策主张,交替实行放松和收紧银根的货币政策,以及赤字、盈余轮换的财政政策,成就了美国1950-60年代中期的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和高增长率;但财政赤字过大、企业税负过重最终酿成了1960年代末的“滞胀”。于是货币主义思想抬头,对凯恩斯传统提出质疑。
(二)美国的政策实践
1970年代的美国政府对滞胀一方面控制货币发行量、稳定物价(货币主义的主张),另一方面减税以刺激经济(供给学派的主张)。里根政府(1981-1988)延续了这一政策,并成就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的里根主义经济学。格林斯潘(1987)执掌美联储后,他对利率调控乐此不疲,并通过利率、准备金率的调整让美国经济快速摆脱1987年和2000年的股市动荡。所以从老布什、克林顿到小布什的美国经济政策是新凯恩斯主义的。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尽管格林斯为此道歉;但我们应该清楚:次贷中的问题是金融监管问题不是货币政策问题,应该说格氏的货币政策是成功的。
二、货币运行机制
(一)利率效应
古典传统认为:经济萧条带来的失业增加,过剩的劳动供给导致货币工资下降,生产成本被压低;企业为求生存而降价促销,于是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物价下降使真实的货币供给增加。这过剩的真实货币余额被导入债券市场,因而债券价格被抬高。在债券票面利率给定的情况下,债券的市场利率(收益率)被压低。由于银行利率向债券的市场利率看齐,于是,银行利率下降,企业投资增加,总产出增加,就业扩大。上述物价下降通过压低市场利率而刺激投资的过程被称作利率效应。这是古典传统“完美市场机制”的理论基础。
(二)利率陷阱
凯恩斯传统认为,利率效应作用的发挥存在局限性。当债券价格被抬高到一定程度时,债券价格中泡沫增加,更多的人看跌债券,这时人们不敢接手债券,而宁愿把钱闲在手里。这就不能使债券价格进一步被抬高,债券的市场利率(收益率)也不会进一步降低。利率这个刺激投资的杠杆就象掉进了泥潭。经济学上称之为利率陷阱。此时,政府只能通过发债增加政府采购的方法拯救经济。
三、面对衰退的货币政策选择
面对该轮由抑制通货膨胀而导致的衰退,加上世界经济总体的下行周期,中国的货币政策选择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资银行,保持银行的流动性
2008年12月23日起,这是央行自2008年9月份以来第5降息,降息后的央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贷款利率为5.31%。上次降息周期始于1997-98年,到2002年初一年期存贷款率分别见底于1.98%和5.31%。相比上次降息过程,目前只有存款基准利率还有27基点的下降空间。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进入降息周期,中国虽然降息空间略小于美国,但不可能独处于世界货币政策之外,利率同进退是必然选择。所以,政府要有对银行注资保持其流动性的长远打算。
(二)外放人民币,降低通货膨胀压力
刺激经济而不断减息必然迟早要招致通货膨胀。为避免国内的通胀抬头,央行要把人民币大量放出国外,冲销未来减息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当然,如果外放的人民币回流,国内的人民币量增加也会导致通胀。在国际游资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上,回流率还会有相当的量。中央政府允许符合资格的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这是成就香港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开端。中日韩三国的货币互换,中国与东盟的货币平抑基金,大陆与港、台地区的货币互换将是人民币外放的有益尝试。
中国要和西方合作来应对危机,但过于强调出口可能解决不了问题。中国要从建设内需社会为起点,在应对危机的同时,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这个方面来说,政府应当集中在社会改革,通过社会改革来建设社会制度,例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教育和环保等。这些都是内需社会的基础社会制度。这次危机实际上已经提供了社会制度建设的好机会。中国现在有那么多的外汇,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多年后建立起来的。中国自1992年后经济高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旦经济走下坡路,国家更会缺乏资金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四、结语
出口占了中国GDP的35%,所以中国经济复苏会与美国、欧盟这些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复苏同步。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是每次经济复苏的切入点,2009年的中国经济,调整结构,稳定物价等待回暖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占超,韩孟泰,关于治理本轮中国通货膨胀措施的探讨[J]中国物价2008.103-4页;
[2]谭新木,美元放水 中国何时摆脱“金融恐怖平衡”[N] 华尔街日报 2009.3.25 第10版;
[3]Robert J. Samuelson中国的美元诡计[N] 《华盛顿邮报》,2009.4.6 第15版。
【关键词】利率;准备金率;货币政策
市场经济是以银行为中心的产业体系,货币政策工具是基础制度手段,财政政策工具是危机处理手段。在央行连续降息未能立竿见影,继续降息空间有限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该何去何从,见诸于报端的百家争鸣中缺少细致的学理分析。本文旨在评介货币政策的思想基础、货币工具的运行机制,从而提升人们对政策走向预测的质量。
一、货币政策的思想基础
(一)两大传统之争
把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为稳定物价、以利交易是经济学家们的共识;面对经济衰退除了减税和发债扩大政府投资之外,可否通过增加货币进行调节,却一直存在着古典传统和凯恩斯传统的争论。古典传统认为,货币生产与实物生产是不相干的部门,增加货币只会推高实物的价格,不会增加产出。让灵活的价格(包括工资、利率)机制发挥作用,衰退便可迎刃而解;所以,无需政府干预。凯恩斯传统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的内在特性,周期性衰退是必然现象,政府可发行国债增加支出弥补不足。凯恩斯(keyynes,1936)本人并不主张增发货币,他认为与发债相比,发币易引发通胀。凯恩斯在美国的继承者,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1948)认为,面对萧条不仅可用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亦可借鉴古典传统中灵活利率的思想,通过央行主动调低利率的方法刺激投资。注意,古典传统认为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是靠利率自身的灵活性,而萨缪尔森则是主张央行主动采取减息的政策。二战后的美、英两国采取了凱恩斯传统的政策主张,交替实行放松和收紧银根的货币政策,以及赤字、盈余轮换的财政政策,成就了美国1950-60年代中期的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和高增长率;但财政赤字过大、企业税负过重最终酿成了1960年代末的“滞胀”。于是货币主义思想抬头,对凯恩斯传统提出质疑。
(二)美国的政策实践
1970年代的美国政府对滞胀一方面控制货币发行量、稳定物价(货币主义的主张),另一方面减税以刺激经济(供给学派的主张)。里根政府(1981-1988)延续了这一政策,并成就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的里根主义经济学。格林斯潘(1987)执掌美联储后,他对利率调控乐此不疲,并通过利率、准备金率的调整让美国经济快速摆脱1987年和2000年的股市动荡。所以从老布什、克林顿到小布什的美国经济政策是新凯恩斯主义的。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尽管格林斯为此道歉;但我们应该清楚:次贷中的问题是金融监管问题不是货币政策问题,应该说格氏的货币政策是成功的。
二、货币运行机制
(一)利率效应
古典传统认为:经济萧条带来的失业增加,过剩的劳动供给导致货币工资下降,生产成本被压低;企业为求生存而降价促销,于是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物价下降使真实的货币供给增加。这过剩的真实货币余额被导入债券市场,因而债券价格被抬高。在债券票面利率给定的情况下,债券的市场利率(收益率)被压低。由于银行利率向债券的市场利率看齐,于是,银行利率下降,企业投资增加,总产出增加,就业扩大。上述物价下降通过压低市场利率而刺激投资的过程被称作利率效应。这是古典传统“完美市场机制”的理论基础。
(二)利率陷阱
凯恩斯传统认为,利率效应作用的发挥存在局限性。当债券价格被抬高到一定程度时,债券价格中泡沫增加,更多的人看跌债券,这时人们不敢接手债券,而宁愿把钱闲在手里。这就不能使债券价格进一步被抬高,债券的市场利率(收益率)也不会进一步降低。利率这个刺激投资的杠杆就象掉进了泥潭。经济学上称之为利率陷阱。此时,政府只能通过发债增加政府采购的方法拯救经济。
三、面对衰退的货币政策选择
面对该轮由抑制通货膨胀而导致的衰退,加上世界经济总体的下行周期,中国的货币政策选择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资银行,保持银行的流动性
2008年12月23日起,这是央行自2008年9月份以来第5降息,降息后的央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贷款利率为5.31%。上次降息周期始于1997-98年,到2002年初一年期存贷款率分别见底于1.98%和5.31%。相比上次降息过程,目前只有存款基准利率还有27基点的下降空间。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进入降息周期,中国虽然降息空间略小于美国,但不可能独处于世界货币政策之外,利率同进退是必然选择。所以,政府要有对银行注资保持其流动性的长远打算。
(二)外放人民币,降低通货膨胀压力
刺激经济而不断减息必然迟早要招致通货膨胀。为避免国内的通胀抬头,央行要把人民币大量放出国外,冲销未来减息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当然,如果外放的人民币回流,国内的人民币量增加也会导致通胀。在国际游资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上,回流率还会有相当的量。中央政府允许符合资格的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这是成就香港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开端。中日韩三国的货币互换,中国与东盟的货币平抑基金,大陆与港、台地区的货币互换将是人民币外放的有益尝试。
中国要和西方合作来应对危机,但过于强调出口可能解决不了问题。中国要从建设内需社会为起点,在应对危机的同时,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这个方面来说,政府应当集中在社会改革,通过社会改革来建设社会制度,例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教育和环保等。这些都是内需社会的基础社会制度。这次危机实际上已经提供了社会制度建设的好机会。中国现在有那么多的外汇,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多年后建立起来的。中国自1992年后经济高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旦经济走下坡路,国家更会缺乏资金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四、结语
出口占了中国GDP的35%,所以中国经济复苏会与美国、欧盟这些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复苏同步。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是每次经济复苏的切入点,2009年的中国经济,调整结构,稳定物价等待回暖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占超,韩孟泰,关于治理本轮中国通货膨胀措施的探讨[J]中国物价2008.103-4页;
[2]谭新木,美元放水 中国何时摆脱“金融恐怖平衡”[N] 华尔街日报 2009.3.25 第10版;
[3]Robert J. Samuelson中国的美元诡计[N] 《华盛顿邮报》,2009.4.6 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