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院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着眼于管长远,管长效,推动工作作风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要明确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目的和主体,明确走群众路线的方式和作用,明确不同群体诉求平衡机制,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校 管理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25-02
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走群众路线,可以从根本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保持执政党地位、带领人民不断走向幸福生活的重要法宝。因此,中共中央十八大后决定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作风建设入手,解决当前突出的问题,遏制了“四风”恶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恢复、强化了群众路线意识,创造了坚持走群众路线的良好氛围,为建立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机制赢得了时间和机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遏制“四风”恶习,强化群众路线意识后,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迫在当前又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有必要理清思路,形成机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仅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需要在工作中努力践行,建章立制,着眼于管长远,管长效,实现由短期突击向规范常态管理的转变,推动工作作风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本文就高等院校如何坚持走群众路线提出三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目的和主体
坚持走群众路线,目的还是实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走群众路线的主体,就是负有责任的干部,主要是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
在高等院校,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办校宗旨,就是通过教学和研究,培养大批合格人才,更好更多为社会提供发明发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成果集成和推广支撑。从理论上讲,高等院校走群众路线的主体,应当是全体党员,甚至包括学生中的党员。但从实践和实际出发,高等院校走群众路线的主体,就是校、院、系各级干部,主要是校院两级的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校领导。走群众路线,必须校领导亲自走,带领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一起走,必须走到底,深入各类群众中,保持与广大群众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要坚决防止校领导指挥中层干部、中层干部指挥一般干部去走群众路线,而校领导、中层干部,特别是校领导自己仍然漂浮在上的现象;要坚决防止认认真真走过场,听过说过就算走过的形式主义。
在具体工作中,很多干部对“群众”是谁认知不清,这样的干部不可能走对群众路线。在高等院校,除了校、院、系各级干部,广大师生就是距离最近的群众,其他校内人群也都是群众,由于高等院校的特点,群众的群体还应扩大到学校之外。高校领导要走这些群众的路线,持他们的观点,为了他们的利益,做好他们的工作。从校领导角度来说,可由近及远将群众分为10类。
1.学校管理部门负责人(其中部分人员有教职)、各学院负责人(其中部分人员有教职)。
2.学校管理部门职员(其中部分人员有教职)、各学院管理岗位职员(含辅导员)。
3.教师和研究人员(教授,讲师、助教,研究机构研究员及助理人员)。
4.专业机构管理人员(图书馆、实验室等)。
5.离退休教职员工。
6.后勤服务人员(食堂、宿舍、物业、保安等)。
7.学生(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学员;在职研究生;交流生)
8.学生家长。
9.校友。
10.用人单位负责人及人力资源部门人员。
其中,1至6类群众相对固定,也是学校实质管理的人员。第7类学生是校内最大群体,但处于规律性潮流中,每年都有新生进校、毕业生离校,离校后的学生就是散布社会的校友(9类,校友会仅是少数校友的组织)。与学生相对应的第8类“学生家长”也随学生流潮涨潮落。第10类无确定人群,是走群众路线的着力点和难点。
二、明确走群众路线的方式和作用
走群众路线,具体的途径应该有两个,一个是调查研究,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深入透彻地调查,科学严谨地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是民意制度化,主动依靠群众,形成群众参与的民主机制。
调查研究要有具体课题,形成周期性规律,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具体问题。要建立完善联系基层制度、领导走访制度、领导信箱制度、教代会制度,使群众的意见、建议能够及时反馈上来。对专业设置问题、课程设置问题、通用技能培养问题等有关培养有用人才关键问题,要通过专题座谈、走访、问卷、网络征集等多种途径广泛征求校内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诚恳的态度、多样的渠道,主动听取广大校友、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意见和建议,使听取群众意见更加广泛、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一是要广泛征求学生家长意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快递的形式向部分学生家长发放问卷,了解家长们对学校办学、学生教育培养、教风学风建设、学生服务管理等方面意见和建议,可以由各学院召集来校家长进行座谈,了解作为大学新生的家长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方面的期望与要求。
二是要广泛听取广大校友意见。在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召开校友座谈会、联谊会,让广大校友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空间拓展等方面献计献策。
三是要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利用重点用人单位拜访交流和企事业单位来校毕业生招聘等机会,广泛听取他们对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职业规划、能力锻炼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双方沟通和交流,为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奠定良好基础。
制度建设上要有实质性机制。当前,我国高校中行政化的倾向比较严重,高校基本按照行政手段、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导致无论是教育教学规律还是学术研究规律,都不同程度地受行政权力影响。高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实际行动中转变管理理念,将学生真正回归到教育的主体上来,将广大教职工真正回归管理的主体上来,一切以学生为本,尊重广大教职工的地位,使高校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克服行政化倾向。 要建设各类民主机制。如落实教授治校原则,应当由教授组成学术委员会或其他机制,对学术问题具有决定权。如落实民主管理,应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决策作用。应当建立管理制度,形成三阶段机制:立项阶段广泛征集意见建议;方案阶段召开听证会;决策阶段教师、学生代表参与表决。学生可以组成评议机构,对一些具体问题具有否决权。要健全公开机制,强制推行校务公开,强制接受群众监督。要建立问责制度和评价制度,以强化职能部门服务广大师生的意识。
三、明确不同群体诉求平衡机制,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要办好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一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意识。市场、社会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裁判员,高校应认真做好四个方面的服务:为学生服务,努力使他们成人成才;为教师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教学、潜心科研,努力把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结合起来;为家长服务,就是让家长放心,让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为社会服务,就是为社会上的各行各业输送大批的合格的高级人才。
在10类群众中,管理方、教师、学生及家长三大群体的诉求最需要加以平衡。否则,走群众路线就难以走通、走好。从理论上讲,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当前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教师和学生之间因为目标的不一致性和达到目标的行动、角色、思路等的不同,造成利益冲突。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冲突,使得管理者也处于矛盾之中。典型的类型,就是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如学生评价教师,严格的教师有的就不受部分学生“欢迎”,教师总是在疑惑“学生是客户还是产品”。深层次中,各方都在考虑经济利益(包括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得失,都是“理性经济人”。
学校领导倾听到不同群体的群众意见时,就要把握好平衡机制,要确定合理诉求的界定标准和方法,能够最明快地让各类群众都能做出一致的判断。
如学生通过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是学生的基本利益,也是学校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当教师利益与学生基本利益发生冲突时,教师选择的应该是学生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这也就要求教师具有基本的教师职业素养和规范。当教师缺乏职业素养和规范时(知识老旧、照本宣科、脱离社会需求等等),管理者应当更多考虑维护学生的基本利益。
教师群体实际也是非同质化群体,教师群体内部存在形形色色的利益冲突。教师利益冲突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利益冲突可以激发教师活力和创造力,也可能导致学校秩序失范。要遵循公正原则、利益权限原则,实现教师利益冲突的协调目标。
在平衡不同群体利益诉求时,要建立公开透明机制,让各种诉求的冲突可以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妥协和共识。在各种群众诉求交织的时候,学校领导不能回避矛盾,而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面、心交心、实打实,争取达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共识,及时妥善解决实际问题。
[责任编辑:钟 岚]
[关键词]高校 管理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25-02
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走群众路线,可以从根本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保持执政党地位、带领人民不断走向幸福生活的重要法宝。因此,中共中央十八大后决定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作风建设入手,解决当前突出的问题,遏制了“四风”恶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恢复、强化了群众路线意识,创造了坚持走群众路线的良好氛围,为建立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机制赢得了时间和机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遏制“四风”恶习,强化群众路线意识后,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迫在当前又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有必要理清思路,形成机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仅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需要在工作中努力践行,建章立制,着眼于管长远,管长效,实现由短期突击向规范常态管理的转变,推动工作作风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本文就高等院校如何坚持走群众路线提出三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目的和主体
坚持走群众路线,目的还是实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走群众路线的主体,就是负有责任的干部,主要是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
在高等院校,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办校宗旨,就是通过教学和研究,培养大批合格人才,更好更多为社会提供发明发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成果集成和推广支撑。从理论上讲,高等院校走群众路线的主体,应当是全体党员,甚至包括学生中的党员。但从实践和实际出发,高等院校走群众路线的主体,就是校、院、系各级干部,主要是校院两级的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校领导。走群众路线,必须校领导亲自走,带领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一起走,必须走到底,深入各类群众中,保持与广大群众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要坚决防止校领导指挥中层干部、中层干部指挥一般干部去走群众路线,而校领导、中层干部,特别是校领导自己仍然漂浮在上的现象;要坚决防止认认真真走过场,听过说过就算走过的形式主义。
在具体工作中,很多干部对“群众”是谁认知不清,这样的干部不可能走对群众路线。在高等院校,除了校、院、系各级干部,广大师生就是距离最近的群众,其他校内人群也都是群众,由于高等院校的特点,群众的群体还应扩大到学校之外。高校领导要走这些群众的路线,持他们的观点,为了他们的利益,做好他们的工作。从校领导角度来说,可由近及远将群众分为10类。
1.学校管理部门负责人(其中部分人员有教职)、各学院负责人(其中部分人员有教职)。
2.学校管理部门职员(其中部分人员有教职)、各学院管理岗位职员(含辅导员)。
3.教师和研究人员(教授,讲师、助教,研究机构研究员及助理人员)。
4.专业机构管理人员(图书馆、实验室等)。
5.离退休教职员工。
6.后勤服务人员(食堂、宿舍、物业、保安等)。
7.学生(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学员;在职研究生;交流生)
8.学生家长。
9.校友。
10.用人单位负责人及人力资源部门人员。
其中,1至6类群众相对固定,也是学校实质管理的人员。第7类学生是校内最大群体,但处于规律性潮流中,每年都有新生进校、毕业生离校,离校后的学生就是散布社会的校友(9类,校友会仅是少数校友的组织)。与学生相对应的第8类“学生家长”也随学生流潮涨潮落。第10类无确定人群,是走群众路线的着力点和难点。
二、明确走群众路线的方式和作用
走群众路线,具体的途径应该有两个,一个是调查研究,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深入透彻地调查,科学严谨地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是民意制度化,主动依靠群众,形成群众参与的民主机制。
调查研究要有具体课题,形成周期性规律,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具体问题。要建立完善联系基层制度、领导走访制度、领导信箱制度、教代会制度,使群众的意见、建议能够及时反馈上来。对专业设置问题、课程设置问题、通用技能培养问题等有关培养有用人才关键问题,要通过专题座谈、走访、问卷、网络征集等多种途径广泛征求校内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诚恳的态度、多样的渠道,主动听取广大校友、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意见和建议,使听取群众意见更加广泛、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一是要广泛征求学生家长意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快递的形式向部分学生家长发放问卷,了解家长们对学校办学、学生教育培养、教风学风建设、学生服务管理等方面意见和建议,可以由各学院召集来校家长进行座谈,了解作为大学新生的家长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方面的期望与要求。
二是要广泛听取广大校友意见。在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召开校友座谈会、联谊会,让广大校友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空间拓展等方面献计献策。
三是要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利用重点用人单位拜访交流和企事业单位来校毕业生招聘等机会,广泛听取他们对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职业规划、能力锻炼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双方沟通和交流,为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奠定良好基础。
制度建设上要有实质性机制。当前,我国高校中行政化的倾向比较严重,高校基本按照行政手段、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导致无论是教育教学规律还是学术研究规律,都不同程度地受行政权力影响。高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实际行动中转变管理理念,将学生真正回归到教育的主体上来,将广大教职工真正回归管理的主体上来,一切以学生为本,尊重广大教职工的地位,使高校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克服行政化倾向。 要建设各类民主机制。如落实教授治校原则,应当由教授组成学术委员会或其他机制,对学术问题具有决定权。如落实民主管理,应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决策作用。应当建立管理制度,形成三阶段机制:立项阶段广泛征集意见建议;方案阶段召开听证会;决策阶段教师、学生代表参与表决。学生可以组成评议机构,对一些具体问题具有否决权。要健全公开机制,强制推行校务公开,强制接受群众监督。要建立问责制度和评价制度,以强化职能部门服务广大师生的意识。
三、明确不同群体诉求平衡机制,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要办好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一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意识。市场、社会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裁判员,高校应认真做好四个方面的服务:为学生服务,努力使他们成人成才;为教师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教学、潜心科研,努力把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结合起来;为家长服务,就是让家长放心,让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为社会服务,就是为社会上的各行各业输送大批的合格的高级人才。
在10类群众中,管理方、教师、学生及家长三大群体的诉求最需要加以平衡。否则,走群众路线就难以走通、走好。从理论上讲,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当前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教师和学生之间因为目标的不一致性和达到目标的行动、角色、思路等的不同,造成利益冲突。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冲突,使得管理者也处于矛盾之中。典型的类型,就是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如学生评价教师,严格的教师有的就不受部分学生“欢迎”,教师总是在疑惑“学生是客户还是产品”。深层次中,各方都在考虑经济利益(包括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得失,都是“理性经济人”。
学校领导倾听到不同群体的群众意见时,就要把握好平衡机制,要确定合理诉求的界定标准和方法,能够最明快地让各类群众都能做出一致的判断。
如学生通过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是学生的基本利益,也是学校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当教师利益与学生基本利益发生冲突时,教师选择的应该是学生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这也就要求教师具有基本的教师职业素养和规范。当教师缺乏职业素养和规范时(知识老旧、照本宣科、脱离社会需求等等),管理者应当更多考虑维护学生的基本利益。
教师群体实际也是非同质化群体,教师群体内部存在形形色色的利益冲突。教师利益冲突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利益冲突可以激发教师活力和创造力,也可能导致学校秩序失范。要遵循公正原则、利益权限原则,实现教师利益冲突的协调目标。
在平衡不同群体利益诉求时,要建立公开透明机制,让各种诉求的冲突可以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妥协和共识。在各种群众诉求交织的时候,学校领导不能回避矛盾,而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面、心交心、实打实,争取达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共识,及时妥善解决实际问题。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