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考察汉译佛经《修行本起经》和《中本起经》的判断句,发现二经判断句采用多种句式,以用系词为常。系词“是”字得到普遍使用,并且发展出了一些灵活用法,这表明系词“是”在汉末已经走向成熟了。
[关键词]《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判断句;系词“是”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0)05-0093-04
关于系词“是”,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产生于战国末期或秦汉之交,而对于其发展成熟的时期,学术界还存有异议。以往学者们对系词“是”成熟与否的判定,大多以“是”字受副词等修饰、否定形式“不是”的出现等为依据。笔者认为对专书判断句作穷尽调查,考察“是”字系词句使用的普遍性及灵活度,也是判定系词“是”字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 汉译佛经以其语料丰富、口语性强的特点,已经引起了汉语史研究者的重视。《修行本起经》和《中本起经》(以下简称《修》、《中》)是东汉康孟详所译两部经书,前者与竺大力合译,译成于公元197年;后者与昙果合译,译成于公元207年。这两部经文,译成时代确定,内容相继(佛传故事,属本行经),叙事性强,译语相对成熟,是研究汉末语言较为理想的语料。本文拟全面考察二经中的判断句,以从中管窥东汉末年判断句的面貌,并就系词“是”字使用成熟与否作一探讨。
一、《修》和《中》判断句的使用情况
《修》、《中》二经各两卷,共四万余字,共检得判断句164例,可以分为无系词句和有系词句两大类。
(一)无系词句
这是上古旧式形态的判断句,共49例。又分为6小类:
A1“……者,……也”,共5例,如:
(1)罗汉者,真人也。(《修》卷下,3/467b)
(2)迦夷卫者,三千日月2r,~-千天地之中央也。(《修》卷上,3/463b)
A2,“……,……也”,共5例,如:
(3)太子答言:“吾非神也。”(《修》卷下,3/468b)
(4)我等所知,皆大师恩也。(《中》卷上,4/151c)
A3,“……,……”,共20例,如:
(5)此非小事。(《中》卷上,4/151c)
(6)此则真人衣。(《修》卷下,3/469a)
A4,“……者,……”,共2例,都是疑问判断句,如:
(7)所以者何?伪非真故。(《中》卷上,4/148b)
(8)所以者何?阿难,譬如族姓之家生子,多女少男,当知是家以为衰弱,不得大强盛也。(《中》卷下,4/158c)
A5,“……也”,这是主语省略,谓语后附“也”字的,共19例,如:
(9)其仆答言:“病人也。”(《修》卷下,3/466e)
(10)对日:“给孤独氏也。”(《中》卷下,4/157a)
A6,“……”,这是主语省略,谓语后不附语气词的,共6例,如:
(11)答曰:“是忍辱人。”(《中》卷上,4/148e)
(12)本非贵族。(《中》卷上,4/153a)
可见,上古各种形态的判断句在《修》、《中》中都有保留。
(二)有系词句
系词可以用“为”字,也可以用“是”字。
1.“为”字句,共58例。又分为3小类:
B1,“……为……”,有53例,如:
(13)是为八敬之法。(《中》卷下,4/159a)
(14)是为说法示现。(《中》卷上,4/152a)
(15)是则为元吉。(《修》卷下,3/470a)
(16)太子问日:“此为何等?”(《修》卷下,3/466e)
(17)此非为人。(《修》卷上,3/466a)
例(13)至例(15)是肯定判断句,其中“是为XX”式尤为多见。例(16)是疑问判断句,句中疑问代词或固定词组常用“何如”、“何等”、“何谓”等。例(17)是否定判断句,否定词“非”在古汉语中一般不修饰作系词用的“为”,此例在二经中仅见。
B2,“……为……也”,这是句末带有语气词的,共3例,如:
(18)是为佛十神力也。(《修》卷下,3/472a)
(19)此为恩爱生忧悲不?(《中》卷下,4/160b)
例(19)同一句子出现两次,是疑问判断句。
B3,“为……”,这是主语省略式,共2例,如:
(20)宿命无数劫时,本为凡人。(《修》卷上,3/461b)
(21)得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修》卷下,3/471c)
2.“是”字句,共49例。又分为9类:
c1,“……是……”,共12例,如:
(22)吾真是佛。(《中》卷下,4/159b)
(23)卿是国师。(《中》卷上,4/151c)
C2,“……是……也”,共2例,如:
(24)我是摩竭提王瓶沙身也。(《中》卷上,4/152b)
(25)吾是子亲摩因提也。(《中》卷下,4/156b)
C3,“……者,是……”,共5例,如:
(26)白净王者,是吾累世所生之父。(《修》卷上,3/463a)
(27)文陀竭王者,则是吾身。(《中》卷下,4/161b、
C4,“……者,是……也”,共l例,如:
(28)小花萌芽欲出者,是五道生死人也。(《修》卷下,3/469e)
C5,“是……也”,共10例,如:
(29)臣言:“是国教书师也。”(《修》卷上,3/465b)
(30)昨夜四天王,来听说法,是其光耳。(《中》卷上,4/151a)
句末语气词除“也”字外,还常用“乎…‘耶”“耳”等。
C6,“是……”,共11例,如:
(31)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尼拘陀树下,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修》卷上,3/461a)
(32)答日:“是忍辱人。”(《中》卷上,4/148e)
C7,“是也”,这是对话中的答句,主语、谓语都省略,仅1例,如:
(33)瓶沙问言:“将非悉达乎?”答言:“是也。”(《修》卷下,3/468b)
以上7类是系词前置式,即系词处于句中,构成“主语+系词+谓语”的结构。其中有的主语可以省略,如C5、C6;有的主语、谓语同时省略,如c7;但《修》、《中》中没有发现只省略谓语的“是”字句。 C8,“……者,……是也”,共3例,如:
(34)尔时天帝者,大迦叶是也。(《中》卷下,4/161b)
(35)恶生王者,拘怜是也。(《中》卷上,4/149a)
C9,“……,……是也”,共4例,如:
(36)五百弟子,今若曹是也。(《中》卷下,4/163e)
(37)尔时高行梵志,则吾身是也。(《中》卷下,4/163e)
以上两类是系词后置式,即系词处于句末,共7例。“是”字后置式判断句,中古以后比较常见,这类判断句的产生有着汉语基础,在汉译佛经中使用 也可能受到了梵文句式的影响。上古汉语判断句经常用一个陈述作话题,然后用“XX是也”的形式回指,“是”字是代词,如:
(38)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滕文公下》)
(39)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修》、《中》中仍存有两例此类判断句:
(40)人闻吾法,信受奉行,如意所得,喻如沃田,所收无数,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者是也。(《中》卷下,4/162b)
(41)人闻道言,背而不信,喻如下田,没溺不生,今六师尼捷等是也。(《中》卷下,4/162e)
当判断句的话题不是一个陈述形式,而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时,“是”字复指的必要性不大了,而多了判断、肯定的意味,加上处于句中的“是”字可能已经语法化为系词,受其类推影响,句末“是”字也便逐渐虚化成了系词。学界多举《世说新语》中的一例作为新旧形式的过渡式:
(42)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世说新语·豪爽》)
“是”字指代的是“帝为太子时所作之池”,而不是整个陈述。其实《史记》中就有了这种过渡式,如:
(43)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史记·外威世家》)
“是”字指代“一人”,是一个有定名词短语,这种“是”字就容易引发重新分析,被看作系词。
佛经中c8、c9类“是”字后置式较为多见。梵文原典句式动词居末,译者在翻译时可能受到了原典句式的影响。因此汉译佛经“是”字后置式判断句的根本来源是汉语,但是佛经翻译为其流传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上各类判断句在《修》、《中》中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修》、《中》判断句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主要采用系词句,系词句占了2/3,而无系词句约占1/3。而系词句中“为”字句的使用率高于“是”字句。
第二,所用判断句句式多样,共包括无系词句和有系词句18小类。无系词句包括了上古汉语常用的6类句式;有系词句中系词“为”、“是”并用,并有多种形式,“是”字句就有9种之多,“为”字句也有3种。
二、关于系词“是”字成熟与否的讨论
“是”字系词句在《修》、《中》共出现49例,占了近1/3的比例,说明到汉末系词“是”字在口语中已经广泛使用了。另外,“是”字从基本用法引申出来一些扩展用法,系词“是”字在此时期已走向成熟。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字后谓语的复杂化。系词“是”字产生之初,判断句主语和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短语。随着系词“是”字越来越多地使用,“是”后谓语可以由谓词性成分充当了。如:
(44)申手按地是知我。(《修》卷下,3/471b)
(45)必是世尊哀顾若兹。(《中》卷下,4/157e)
例(44)谓语是动词短语,例(45)是主谓短语。
第二,语义关系复杂化。“是”字系词句产生之初,主谓之间只是等同或类属的关系,随着“是”字使用的日益成熟,判断句可以表达比较复杂的语义关系。如:
(46)汝见天下水中生一花者,是白净王太子初生时。(《修》卷下,3/469c)
(47)今得视听,是大师恩。(《中》卷上,4/154a)
(48)此梦者,是王福庆。(《修》卷上,3/463b)
例(46)说明时间,例(47)表示原因或凭借,例(48)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意思是说梦中内容,预示着王有福庆之事。
第三,“是”字用于强调。这种“是”字是系词的进一步虚化,起到了焦点标记的作用。如:
(49)是其威神令吾等失神足。(《修》卷上,3/463b)
上例中“是”字的有无对句意没有太大的影响,它的作用主要在于强调“令吾等失神足”的是“其威神”,而不是别的。
第四,“是”字用作选择问记号。这是系词“是”功能的引申。如:
(50)顷承释子,端坐六年,道成号佛。为实尔不?是世所美乎?(《中》卷下,4/159b)
“为”字在东汉佛经选择问句中是个较为成熟的关联词,可以单独用,也可以成对使用,还可以与其他关联词搭配使用。例(50)是个选择问句,“为”、“是”呼应使用,“为”字充当关联词,“是”字的性质和作用当与之相同。虽然《修》、《中》仅此一例,但至少把“是”看作选择问句关联词的萌芽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此期佛经中有“是”字判断项并列出现在陈述句中的用法,这是发展为选择问句的基础,如:“是父是子,唯得道者,乃知其原。”(《中》卷上,4/153a)
在《修》、《中》中“是”字系词句大量使用,它的结构形式较为多样,其构成成分较为复杂,表达的语义关系较为丰富,这说明“是”字作为系词已经走向成熟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是”字可以充当焦点标记,可以用作选择问句关联词,这是在系词用法基础上进一步虚化引申的结果,而这种虚化引申发生的前提是“是”字作为一个较成熟的系词高频率使用。
另外,汪维辉从“是”的修饰成分角度考察,发现东汉译经中“是”字受不同的副词修饰,而且出现了三例“不是”的用例,从而推断系词“是”的普遍化使用不会晚于汉末。本文从定量统计出发,通过对《修》、《中》判断句使用情况的比较与分析,进一步佐证了汪先生的观点,可以说,在汉末,系词“是”字已经是比较成熟了。
[参考文献]
[1]解植永,中古汉语“是”字后置式判断句的来源[M]//汉语史研究集刊:第9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3437.
[2]何亚南,《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1.
[3]汪维辉,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J],中国语文,1998(2):133,136.
[关键词]《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判断句;系词“是”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0)05-0093-04
关于系词“是”,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产生于战国末期或秦汉之交,而对于其发展成熟的时期,学术界还存有异议。以往学者们对系词“是”成熟与否的判定,大多以“是”字受副词等修饰、否定形式“不是”的出现等为依据。笔者认为对专书判断句作穷尽调查,考察“是”字系词句使用的普遍性及灵活度,也是判定系词“是”字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 汉译佛经以其语料丰富、口语性强的特点,已经引起了汉语史研究者的重视。《修行本起经》和《中本起经》(以下简称《修》、《中》)是东汉康孟详所译两部经书,前者与竺大力合译,译成于公元197年;后者与昙果合译,译成于公元207年。这两部经文,译成时代确定,内容相继(佛传故事,属本行经),叙事性强,译语相对成熟,是研究汉末语言较为理想的语料。本文拟全面考察二经中的判断句,以从中管窥东汉末年判断句的面貌,并就系词“是”字使用成熟与否作一探讨。
一、《修》和《中》判断句的使用情况
《修》、《中》二经各两卷,共四万余字,共检得判断句164例,可以分为无系词句和有系词句两大类。
(一)无系词句
这是上古旧式形态的判断句,共49例。又分为6小类:
A1“……者,……也”,共5例,如:
(1)罗汉者,真人也。(《修》卷下,3/467b)
(2)迦夷卫者,三千日月2r,~-千天地之中央也。(《修》卷上,3/463b)
A2,“……,……也”,共5例,如:
(3)太子答言:“吾非神也。”(《修》卷下,3/468b)
(4)我等所知,皆大师恩也。(《中》卷上,4/151c)
A3,“……,……”,共20例,如:
(5)此非小事。(《中》卷上,4/151c)
(6)此则真人衣。(《修》卷下,3/469a)
A4,“……者,……”,共2例,都是疑问判断句,如:
(7)所以者何?伪非真故。(《中》卷上,4/148b)
(8)所以者何?阿难,譬如族姓之家生子,多女少男,当知是家以为衰弱,不得大强盛也。(《中》卷下,4/158c)
A5,“……也”,这是主语省略,谓语后附“也”字的,共19例,如:
(9)其仆答言:“病人也。”(《修》卷下,3/466e)
(10)对日:“给孤独氏也。”(《中》卷下,4/157a)
A6,“……”,这是主语省略,谓语后不附语气词的,共6例,如:
(11)答曰:“是忍辱人。”(《中》卷上,4/148e)
(12)本非贵族。(《中》卷上,4/153a)
可见,上古各种形态的判断句在《修》、《中》中都有保留。
(二)有系词句
系词可以用“为”字,也可以用“是”字。
1.“为”字句,共58例。又分为3小类:
B1,“……为……”,有53例,如:
(13)是为八敬之法。(《中》卷下,4/159a)
(14)是为说法示现。(《中》卷上,4/152a)
(15)是则为元吉。(《修》卷下,3/470a)
(16)太子问日:“此为何等?”(《修》卷下,3/466e)
(17)此非为人。(《修》卷上,3/466a)
例(13)至例(15)是肯定判断句,其中“是为XX”式尤为多见。例(16)是疑问判断句,句中疑问代词或固定词组常用“何如”、“何等”、“何谓”等。例(17)是否定判断句,否定词“非”在古汉语中一般不修饰作系词用的“为”,此例在二经中仅见。
B2,“……为……也”,这是句末带有语气词的,共3例,如:
(18)是为佛十神力也。(《修》卷下,3/472a)
(19)此为恩爱生忧悲不?(《中》卷下,4/160b)
例(19)同一句子出现两次,是疑问判断句。
B3,“为……”,这是主语省略式,共2例,如:
(20)宿命无数劫时,本为凡人。(《修》卷上,3/461b)
(21)得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修》卷下,3/471c)
2.“是”字句,共49例。又分为9类:
c1,“……是……”,共12例,如:
(22)吾真是佛。(《中》卷下,4/159b)
(23)卿是国师。(《中》卷上,4/151c)
C2,“……是……也”,共2例,如:
(24)我是摩竭提王瓶沙身也。(《中》卷上,4/152b)
(25)吾是子亲摩因提也。(《中》卷下,4/156b)
C3,“……者,是……”,共5例,如:
(26)白净王者,是吾累世所生之父。(《修》卷上,3/463a)
(27)文陀竭王者,则是吾身。(《中》卷下,4/161b、
C4,“……者,是……也”,共l例,如:
(28)小花萌芽欲出者,是五道生死人也。(《修》卷下,3/469e)
C5,“是……也”,共10例,如:
(29)臣言:“是国教书师也。”(《修》卷上,3/465b)
(30)昨夜四天王,来听说法,是其光耳。(《中》卷上,4/151a)
句末语气词除“也”字外,还常用“乎…‘耶”“耳”等。
C6,“是……”,共11例,如:
(31)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尼拘陀树下,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修》卷上,3/461a)
(32)答日:“是忍辱人。”(《中》卷上,4/148e)
C7,“是也”,这是对话中的答句,主语、谓语都省略,仅1例,如:
(33)瓶沙问言:“将非悉达乎?”答言:“是也。”(《修》卷下,3/468b)
以上7类是系词前置式,即系词处于句中,构成“主语+系词+谓语”的结构。其中有的主语可以省略,如C5、C6;有的主语、谓语同时省略,如c7;但《修》、《中》中没有发现只省略谓语的“是”字句。 C8,“……者,……是也”,共3例,如:
(34)尔时天帝者,大迦叶是也。(《中》卷下,4/161b)
(35)恶生王者,拘怜是也。(《中》卷上,4/149a)
C9,“……,……是也”,共4例,如:
(36)五百弟子,今若曹是也。(《中》卷下,4/163e)
(37)尔时高行梵志,则吾身是也。(《中》卷下,4/163e)
以上两类是系词后置式,即系词处于句末,共7例。“是”字后置式判断句,中古以后比较常见,这类判断句的产生有着汉语基础,在汉译佛经中使用 也可能受到了梵文句式的影响。上古汉语判断句经常用一个陈述作话题,然后用“XX是也”的形式回指,“是”字是代词,如:
(38)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滕文公下》)
(39)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修》、《中》中仍存有两例此类判断句:
(40)人闻吾法,信受奉行,如意所得,喻如沃田,所收无数,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者是也。(《中》卷下,4/162b)
(41)人闻道言,背而不信,喻如下田,没溺不生,今六师尼捷等是也。(《中》卷下,4/162e)
当判断句的话题不是一个陈述形式,而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时,“是”字复指的必要性不大了,而多了判断、肯定的意味,加上处于句中的“是”字可能已经语法化为系词,受其类推影响,句末“是”字也便逐渐虚化成了系词。学界多举《世说新语》中的一例作为新旧形式的过渡式:
(42)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世说新语·豪爽》)
“是”字指代的是“帝为太子时所作之池”,而不是整个陈述。其实《史记》中就有了这种过渡式,如:
(43)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史记·外威世家》)
“是”字指代“一人”,是一个有定名词短语,这种“是”字就容易引发重新分析,被看作系词。
佛经中c8、c9类“是”字后置式较为多见。梵文原典句式动词居末,译者在翻译时可能受到了原典句式的影响。因此汉译佛经“是”字后置式判断句的根本来源是汉语,但是佛经翻译为其流传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上各类判断句在《修》、《中》中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修》、《中》判断句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主要采用系词句,系词句占了2/3,而无系词句约占1/3。而系词句中“为”字句的使用率高于“是”字句。
第二,所用判断句句式多样,共包括无系词句和有系词句18小类。无系词句包括了上古汉语常用的6类句式;有系词句中系词“为”、“是”并用,并有多种形式,“是”字句就有9种之多,“为”字句也有3种。
二、关于系词“是”字成熟与否的讨论
“是”字系词句在《修》、《中》共出现49例,占了近1/3的比例,说明到汉末系词“是”字在口语中已经广泛使用了。另外,“是”字从基本用法引申出来一些扩展用法,系词“是”字在此时期已走向成熟。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字后谓语的复杂化。系词“是”字产生之初,判断句主语和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短语。随着系词“是”字越来越多地使用,“是”后谓语可以由谓词性成分充当了。如:
(44)申手按地是知我。(《修》卷下,3/471b)
(45)必是世尊哀顾若兹。(《中》卷下,4/157e)
例(44)谓语是动词短语,例(45)是主谓短语。
第二,语义关系复杂化。“是”字系词句产生之初,主谓之间只是等同或类属的关系,随着“是”字使用的日益成熟,判断句可以表达比较复杂的语义关系。如:
(46)汝见天下水中生一花者,是白净王太子初生时。(《修》卷下,3/469c)
(47)今得视听,是大师恩。(《中》卷上,4/154a)
(48)此梦者,是王福庆。(《修》卷上,3/463b)
例(46)说明时间,例(47)表示原因或凭借,例(48)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意思是说梦中内容,预示着王有福庆之事。
第三,“是”字用于强调。这种“是”字是系词的进一步虚化,起到了焦点标记的作用。如:
(49)是其威神令吾等失神足。(《修》卷上,3/463b)
上例中“是”字的有无对句意没有太大的影响,它的作用主要在于强调“令吾等失神足”的是“其威神”,而不是别的。
第四,“是”字用作选择问记号。这是系词“是”功能的引申。如:
(50)顷承释子,端坐六年,道成号佛。为实尔不?是世所美乎?(《中》卷下,4/159b)
“为”字在东汉佛经选择问句中是个较为成熟的关联词,可以单独用,也可以成对使用,还可以与其他关联词搭配使用。例(50)是个选择问句,“为”、“是”呼应使用,“为”字充当关联词,“是”字的性质和作用当与之相同。虽然《修》、《中》仅此一例,但至少把“是”看作选择问句关联词的萌芽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此期佛经中有“是”字判断项并列出现在陈述句中的用法,这是发展为选择问句的基础,如:“是父是子,唯得道者,乃知其原。”(《中》卷上,4/153a)
在《修》、《中》中“是”字系词句大量使用,它的结构形式较为多样,其构成成分较为复杂,表达的语义关系较为丰富,这说明“是”字作为系词已经走向成熟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是”字可以充当焦点标记,可以用作选择问句关联词,这是在系词用法基础上进一步虚化引申的结果,而这种虚化引申发生的前提是“是”字作为一个较成熟的系词高频率使用。
另外,汪维辉从“是”的修饰成分角度考察,发现东汉译经中“是”字受不同的副词修饰,而且出现了三例“不是”的用例,从而推断系词“是”的普遍化使用不会晚于汉末。本文从定量统计出发,通过对《修》、《中》判断句使用情况的比较与分析,进一步佐证了汪先生的观点,可以说,在汉末,系词“是”字已经是比较成熟了。
[参考文献]
[1]解植永,中古汉语“是”字后置式判断句的来源[M]//汉语史研究集刊:第9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3437.
[2]何亚南,《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1.
[3]汪维辉,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J],中国语文,1998(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