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奈保尔:文学世界的孤独者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V.S.奈保尔是当代世界文学中一位有着多重文化身份的典型移民作家,这种复杂背景导致了他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文化认同危机,使他成为“文学世界的漂泊者”。本文拟对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和文学世界进行探索,揭示其研究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文化身份;漂泊者;寻根
  
  “身份”(Identity)一词源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狭义的“身份”指的是独特的个性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本质差异。广义的“身份”指的是同一性质,是个人与他人、群体联系的共同特征。“身份”是一种建构,它离不开“他者”,是界定“自我”的参照系。如霍米·巴巴谈到:“身份是一种主体间的、演现性的行动,它拒绝公众与私人、心理和社会的分界。它并非是给予意识的一种‘自我’,而是自我通过象征性他者之领域——语言、社会制度、无意识——‘进入意识’的。”因此,“身份”往往是在历史中以“他者”为镜对自身的关照。什么是“文化身份”呢?即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旨在考察那些在明显不同的文化历史设定的裂缝之间漂移运动的主体——移民、亚文化成员、边缘群体,在全球化中经历急剧社会转型的民族所必然面临的生活重建经验。文化身份是一个族群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特点的标志,也是每一个族群或个体安身立命的根本,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根”,从而成为流浪者和边缘人。
  
  一、 记忆与现实之旅
  
  1.被殖民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奈保尔1932年出生在英国殖民地加勒比海地区的小岛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他的祖父以契约劳工的形式从印度移民该岛,奈保尔是印度契约劳工的第三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是一个移民国家,先是本土土著,然后是欧洲人、非洲人,再然后是亚洲人。与多种族相对应的是存在着多种文化的“并峙”:欧洲白人文化、非洲黑人文化、亚洲印度和中国文化等;天主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圣公会等教会随处可见。奈保尔18岁以前就生活在这种“拼凑”起来的杂色文化背景中,他想选择却又无法选择,只能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创作去进行完善。
  2. 母国——印度。
  奈保尔虽然出生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但他的故土却是印度,祖上是正统的印度人,并且属于高等的婆罗门种姓。奈保尔虽然没有直接受过印度教育,但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学习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观看村民们在露天表演其中几段戏的情形,并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内在的封闭和分裂,“我从小就有两个世界的感觉,一个是外部世界,是那高高的波纹铁门(具有印度特色的建筑)之外的世界;另一个是家里的世界,或无论如何有我祖母的房子的那个世界。这是我们印度种姓制度意识的一种残余,是闭门排外的缘故。它带来一种特殊的自我中心感。我们朝内看,我们打发自己的日子。外部世界一片黑暗,我们什么也打听不到”。
  3. 宗主国——英国。
  奈保尔在童年时受到父亲的影响,在头脑中慢慢形成了一定的英国概念,他所受的宗主国的殖民教育促进了他对这个国家的向往。1950年奈保尔获得政府奖学金到英国牛津求学,来到他梦想的“世界中心”——英国。他仰慕英国的文化,大量地阅读了欧洲文学的经典,接受了西方个人价值、正义、自由等人文观念,但当他用西方的价值观来审视自己时,他意识到了一种无法摆脱过去又无法真正的融入现在的尴尬境况。他承受着多重身份的噬啮和不同文化的撞击,形成了这样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身份,导致他所创造的作品内容的多样性。
  
  二、心灵回归之旅
  
  1.《米格尔街》。
  《米格尔街》是关于西班牙港的一群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和事之间彼此存在着微妙复杂的关系。奈保尔展示的这个世界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市井风情画,他曾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概括为非洲裔黑人文化、欧洲殖民者白人文化、亚洲印度教、伊斯兰文化及混血人的“杂色文化”。他用后殖民主义全新的视角观察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生活,长期的西方殖民主义已经给人们的心灵留下了创伤,后殖民时代面临的问题:经济困顿、政局动荡、种族暴力和文化归属等在他的小说里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奈保尔的作品一方面反映了殖民主义对殖民地造成的严重后果,政治上的迫害、经济上的掠夺、文化上的排挤使得殖民地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进一步落后于西方;另一方面,也是他对殖民主义更深入的反思。
   2.《印度三部曲》。
  奈保尔出生在一个印度家庭,为了寻求故土文化之根,给自己的创作带来新的“养料”,奈保尔几次踏上了故土印度,写下了著名的“印度三部曲”。对他来说这不仅是回乡之旅,寻求文化之根的寻根之旅,同时也是探索民族的历史和解开自己文化身份心结之旅。在整个“印度三部曲”中,奈保尔对印度有犀利的指责,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奈保尔对印度的认同。尽管西方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支配着奈保尔,在这种视角下的奈保尔无法完整地感觉到纯粹的印度精神,但是,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只不过使他多了一些分析现象的角度。奈保尔毕竟找到了印度文化的感觉,“这种感觉虽然有些陌生和难以理解,但还是不能拒绝或漠视它”,不能割断他与印度的血肉联系。事实上,在奈保尔完成他的“印度三部曲”之后,奈保尔并没有停止文化寻根的路,其后的漫漫几十年中他通过作品向读者指出了“寻根”的结果。
  3.《抵达之谜》。
  居住在英国的奈保尔并没有“抵达”终点的感觉,他众多关于反省自我旅程的作品充分体现出与英国的距离。在《抵达之谜》(1987)中,奈保尔书写了一个殖民地居民移居到英国后观察的景象以及对自我旅程的回首。奈保尔用不断的回忆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痛苦,初到心中向往的英国时的感受——回到出生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感受——回到母国印度的感受,书中描绘了英国威尔特郡乡村旷野的景色,包括生活在那里的人及他们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同时交替穿插着自己写作的历程和外出旅行时的心灵记录。他确认英国是他的第二故乡,威尔特郡给了他“第二个、也是更幸福的童年”,使得他“内心中产生了对它强烈的爱,强烈的超过了我所熟悉的任何其他地方”。但是越是他尽力的观察、靠近,越是突显了他与这个地方的距离,这样做的结果是“叙述者反映了自己还是个陌生人,一个来到威尔特郡乡野的外来者”,奈保尔同时感觉“我已经在这里待得太久”,“我本该作一番彻底的决裂”,在他的意识中他清醒的知道英国不是他的旅途归宿。奈保尔在这里又重复了自己被“扔”出的感觉,梦里他被一场爆炸“扔起来,我仰面倒在地上,倒在一群人的面前,在一条街道上,一个拥挤的房间里,或者什么地方,我被以这种丢脸的姿势仍到一群站着的人中间,把我以睡觉的姿势仍起来,而我却发现自己醒来时就是那个姿势”。这就是奈保尔真实的内心写照,当他醒来时的惊慌和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可想而知了,奈保尔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他的存在是一种被动形成的,他无可奈何地只能接受,旅行世界、浪迹天涯、精神无
  着落是他的生活常态。
  
  三、结论
  
  奈保尔认为他和那些出身于帝国中心的作家——毛姆、如劳伦斯等不同,说他们是用旅途中发生的事来在本国背景前确立其帝国身份,而自己却出身于殖民地,在旅行的路上所发现的景致,都有自己的影子,他的眼睛背后也同样有帝国的存在。当他也想在写作中确立自己的身份时,但却困惑于无法给自己身份确切地命名,无法消解的矛盾、悖谬的个人身份问题始终困扰着他,无法平息的焦虑感依然紧贴着文字,他就像个旅人,他进入了城市生活,但却迷失、慌乱。究竟哪里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呢?或许是他终生的追问。奈保尔只有在旅行的途中才是真实的,他只能生活在一段旅行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Bhabha, Homi K. “Unpacking My Library Again.”The Post-Colonial Questions: CommonSkies, Divided Horizons. Ed. Iain Chambers and Lidia Curti.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2]V.S.Naipaul:Literary Occasions[A].NewYork:Alfred A.Knopf,2003:197.
  [3]V.S.奈保尔.米格尔大街[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4]V.S.奈保尔.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M].北京:三联书店,2003.
  [5]V.S.奈保尔.抵达之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6]V.S.奈保尔.印度:受伤的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
  编辑/刘文捷
其他文献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和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形势下,如何引导FDI 在东北地区合理布局,如何促进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成为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在把握东北地区利用 FDI 的基本状况基础上,对东北地区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东北地区利用 FDI 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东北地区;产业安全     改革开
期刊
摘要: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为教育提供了极其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需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讲述了虚拟实验室的概念及分析了其6个优势。  关键词:化学; 虚拟实验室; 优势    如今社会新的教育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可以不再需要面
期刊
摘要:名词定语,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出现,名词定语结构的广泛使用是现代英语的句法特点之一。名词状语结构虽不如名词定语用的那么经常,但也常见于书刊中,以表示时间、地点等名词较为常见。  关键词:名词定语 ;名词状语; 结构 作用; 语法意义    一、关于名词定语结构    1.名词不加任何语法变化,直接修饰另一名词,这是常见的语法现象,这一点与汉语十分相象,这种名词作定语修饰另一名词的结构称
期刊
摘要:树立全新教育观念, 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条件,营造科技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什么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调查研究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该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创新、实践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样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
期刊
摘要:利用网络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参考咨询的发展方向,笔者以QQ免费聊天软件为例,探讨研究了即时通讯软件在高校图书馆用于虚拟参考咨询的适用性和应用原则。  关键词:免费聊天工具;虚拟参考咨询;QQ;图书馆    实时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一般采用聊天,视听、网上通话、网络会议、屏幕图片传送、电子文档演示、共享文档、远程控制等来进行的。相对于专门的实时虚拟参考咨询系统,QQ聊天工具最大的优点就是其
期刊
摘要:学籍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具有稳定教学秩序、促进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    高校教务处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在教学管理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也要不断改革。如何提
期刊
摘要:本文分别对可进入“不是N的N”结构的名词类型、“前N”、“后N”的语义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该结构的结构义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不同情况下“前N”和“后N”都分别具有描述性的语义特征,该结构具有“非典型性”或“唯一性”的语义特征。  关键词:前N;后N;不是N的N;语义特征    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经常会使用“不是N的N”这样的结构,一个名词前面有一个对其进行否定的定语。例如:“不是问题的问题
期刊
摘要: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的法律职业开始走上了统一、规范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对中国的法学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国家实行司法考试的条件下,中国的法学教育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才能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司法考试和法学教育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在矛盾中达到和谐,也是我国法学教育的题中之意。  关键词:司法考试;法学教育;改革    据司法部发布的2008年考试公告,普通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外贸人才供需错位的现状,提出地方性高校国贸专业应打造立体化的培养体系,以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市场需求;控制;反馈与监督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高等学院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地方性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人数众多,近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很多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国
期刊
摘要:20世纪以来,美国共发生了4次重大的金融危机,分别是1907年、1929年、1987年、2008年。1929年美国的经济危机令人记忆犹新,美国经济低迷长达10年之久。有专家预测,2008年由美国次贷、次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将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也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次贷;次债    一、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原因    早在2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