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 中国参与了现行国际秩序的创建,认同现行国际秩序的价值和作用,同时认为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这种改革创新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更显迫切。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受益者,主张维护其合理内核,并针对其欠缺之处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进行改革完善,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秩序变革的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地维护、推进国际秩序变革,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经济全球化新格局。新时代中国国际秩序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公平正义的思想底色与精神气质,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与历史经验,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 键 词〕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秩序、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石斌,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研究中心及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21)2期0020-14
国际秩序是世界政治中最具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之一,其现状与走向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是影响未来国际秩序变革走向的主要力量之一。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形势变乱交织、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秩序变迁前景不明的重要关口,厘清新时代中国对国际秩序的认知、政策取向与实践路径,对全面準确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判国际秩序未来发展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的认知
各国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深受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自身身份定位的影响。中国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同样受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自身国际地位和定位变化的影响。中国领导人及学者在谈论国际秩序时,时常使用“战后国际秩序”与“现行国际秩序”的表述,这二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在不同语境下也有明显区别。客观地讲,“现行国际秩序”是源于“战后国际秩序”,并经过不同力量博弈而逐步在全球发挥实际作用的机制与规范,目前正处于转型之中。由于“现行国际秩序”是各方力量博弈的产物,且面临多重冲击与挑战,所以各国对其看法存在明显差异。“对比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际秩序观,可以发现双方在指称和描述国际秩序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术语,但是双方对国际秩序的理解又不是截然对立的。”中国政府对现行国际秩序有相对狭义和比较明确的定义,“现行国际秩序是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由国际社会共同确立的,其最根本的原则是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这一界定实际是强调中国所认可的“现行国际秩序”,含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和政策认同成分在内。
(一)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需要进行改革
习近平主席指出,“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不必推倒重来,也不需另起炉灶,而是应在悉心维护的基础上改革完善。”现行国际秩序的缺陷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这一“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包括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相关国际机制构成的多边主义国际框架”,在设计过程中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更多反映西方国家的价值和利益诉求。另一方面,相关制度规则的创设基于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挑战增多和国际行为体日趋多元化,其已无法有效应对各种问题,安全失序和发展失衡的风险越来越大。尽管如此,中国依然承认现行国际秩序基本框架的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目前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国际秩序虽然在效率和执行力上都不完美,但已是接近人类公平理想的国际框架。”王毅外长曾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国际体系是70多年前先辈们在二战的废墟上搭建起来的,凝聚了各国的共同心血,也汇集了人类的集体智慧。它就像一座精心设计的大厦,最核心的基石是多边主义,最重要的支柱就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众多国际机构。70多年过去了,它出现了一些老化和破损,但是依然在为我们遮风挡雨,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修整完善。”
(二)现行国际秩序正在加速变革
进入新时代,中国领导人高度关注国际秩序的发展变化,认为其正处在重要变革转型期。2014年11月,习近平在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因此,“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 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再次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作出了“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的重要论断。2017年12月,习近平在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国际秩序的加速变革自然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革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为国际秩序重构提供了新的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普遍陷入债务危机,经济复苏乏力,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却逆势而起,形成了东升西降之势。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客观上改变了国际体系的实力对比,使“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推动国际体系结构变迁乃至价值理念格局变化,使国际秩序变革被提上日程。
二是美国对现行国际秩序的不满上升,力图构建对其有利的新秩序。美国的相对衰落使其霸权战略推进受到越来越多的掣肘,难以得心应手。经济全球化也使美国社会内部贫富分化加剧,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受损者和失败者往往成为民粹主义、保守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积极支持者。在此背景下,美国认为一些多边合作机制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或者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因而试图修改规则、重塑秩序,以便继续获取最大收益,重拾自信心与“舒适感”。为此,美国以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对抗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急于“脱钩”“退群”,破坏国际合作。受其影响,“国际秩序处在关键十字路口,实质是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之间何去何从的问题”。
〔关 键 词〕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秩序、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石斌,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研究中心及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21)2期0020-14
国际秩序是世界政治中最具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之一,其现状与走向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是影响未来国际秩序变革走向的主要力量之一。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形势变乱交织、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秩序变迁前景不明的重要关口,厘清新时代中国对国际秩序的认知、政策取向与实践路径,对全面準确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判国际秩序未来发展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的认知
各国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深受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自身身份定位的影响。中国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同样受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自身国际地位和定位变化的影响。中国领导人及学者在谈论国际秩序时,时常使用“战后国际秩序”与“现行国际秩序”的表述,这二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在不同语境下也有明显区别。客观地讲,“现行国际秩序”是源于“战后国际秩序”,并经过不同力量博弈而逐步在全球发挥实际作用的机制与规范,目前正处于转型之中。由于“现行国际秩序”是各方力量博弈的产物,且面临多重冲击与挑战,所以各国对其看法存在明显差异。“对比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际秩序观,可以发现双方在指称和描述国际秩序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术语,但是双方对国际秩序的理解又不是截然对立的。”中国政府对现行国际秩序有相对狭义和比较明确的定义,“现行国际秩序是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由国际社会共同确立的,其最根本的原则是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这一界定实际是强调中国所认可的“现行国际秩序”,含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和政策认同成分在内。
(一)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需要进行改革
习近平主席指出,“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不必推倒重来,也不需另起炉灶,而是应在悉心维护的基础上改革完善。”现行国际秩序的缺陷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这一“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包括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相关国际机制构成的多边主义国际框架”,在设计过程中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更多反映西方国家的价值和利益诉求。另一方面,相关制度规则的创设基于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挑战增多和国际行为体日趋多元化,其已无法有效应对各种问题,安全失序和发展失衡的风险越来越大。尽管如此,中国依然承认现行国际秩序基本框架的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目前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国际秩序虽然在效率和执行力上都不完美,但已是接近人类公平理想的国际框架。”王毅外长曾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国际体系是70多年前先辈们在二战的废墟上搭建起来的,凝聚了各国的共同心血,也汇集了人类的集体智慧。它就像一座精心设计的大厦,最核心的基石是多边主义,最重要的支柱就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众多国际机构。70多年过去了,它出现了一些老化和破损,但是依然在为我们遮风挡雨,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修整完善。”
(二)现行国际秩序正在加速变革
进入新时代,中国领导人高度关注国际秩序的发展变化,认为其正处在重要变革转型期。2014年11月,习近平在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因此,“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 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再次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作出了“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的重要论断。2017年12月,习近平在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国际秩序的加速变革自然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革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为国际秩序重构提供了新的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普遍陷入债务危机,经济复苏乏力,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却逆势而起,形成了东升西降之势。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客观上改变了国际体系的实力对比,使“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推动国际体系结构变迁乃至价值理念格局变化,使国际秩序变革被提上日程。
二是美国对现行国际秩序的不满上升,力图构建对其有利的新秩序。美国的相对衰落使其霸权战略推进受到越来越多的掣肘,难以得心应手。经济全球化也使美国社会内部贫富分化加剧,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受损者和失败者往往成为民粹主义、保守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积极支持者。在此背景下,美国认为一些多边合作机制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或者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因而试图修改规则、重塑秩序,以便继续获取最大收益,重拾自信心与“舒适感”。为此,美国以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对抗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急于“脱钩”“退群”,破坏国际合作。受其影响,“国际秩序处在关键十字路口,实质是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之间何去何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