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了红松的主要病害,包括红松疱锈病、红松根朽病和红松烂皮病,总结了分布规律、主要症状和病原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策略,以便为林业基层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松;红松疱锈病;红松烂皮病;红松根朽病
中图分类号:S7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69
1 红松疱锈病
红松疱锈病是红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危险性病害,属于国家林业局发布的14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红松疱锈病病原菌为茶藨子柱锈菌(Cronartium ribicola),红松疱锈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病初期,树皮变软肿胀,后树皮开裂,形成黄色孢囊,后期发病部位坏死,导致发病部位上部枝条死亡。在林地上陡下缓,土壤潮湿排水不良等立地条件不好地带,病害较重。对于红松疱锈病的防治,要做好检疫工作,包括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建立检疫性种苗繁育基地,在基地周围清除茶藨子和马先蒿等转主寄主。对于调运检疫,严格遵守松疱锈病的检疫方法和规程,检查植株活体表面是否有黄色锈孢子器或锈孢子粉,发现病株及时销毁;做好红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的营林措施,包括修枝、铲除转主寄主、加强幼林抚育等。其中修枝是松疱锈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病原物的生物量;化学防治主要采取药物涂干的方法,在春季锈孢子飞散之前,使用松焦油、粉锈宁等结合凡士林进行涂干;生物防治是近年来提出的生态控制技术概念,通过重寄生菌的分离鉴定和菌剂适用,如木霉菌、链格孢菌等对红松疱锈病的控制具有一定作用。
2 红松根朽病
根朽病是世界著名的传染性病害,是红松重要病害之一。由蜜环菌(Arimillariella mellea)引起,发病率在30%左右。根朽病主要发生在干基部和根部,危害速度与树木的年龄和生长状况相关,幼龄林感病后2~3a即死亡。红松根朽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植株生长受到影响,树冠稀疏,树干基部肿大后期伴随流脂。病原菌的典型特征是形成根状菌索,如向木质部发展可导致白腐。在阴坡和雨季等高湿环境易引发根朽病发生。对于根朽病的防治,清除伐根是有效减少病害发生的措施,蜜环菌倾向于在新的伐根上生长,因此在红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中,应将病树的伐根挖除,其他树种的伐根也应同时清除,对伐根采取火烧或化学药物处理,以免病原菌二次感染;蜜环菌属于野生食用菌,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因此在8~9月份,采收蜜环菌子实体,防治孢子扩散,在有效控制病害扩散的同时,可收到一定的经济收益;对于发病植株,可采取化学药剂灌根处理,可使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敌克松等对感病红松根部进行浇灌,并做好周边的土壤消毒,对根朽病的发生扩散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生物防治,如果伐根无法及时清除,可接种生防菌如大伏革菌、木霉菌等,通过接种占领生态位,降低蜜环菌侵染几率,可减少根朽病的发生。
3 红松烂皮病
红松烂皮病是一种枝干部传染病。红松烂皮病在红松人工林发病率在30%~60%之间,严重的林分达到80%,形成成片幼林枯死现象。病原菌为铁锈薄盘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红松烂皮病在人工幼林发生严重,纯林比混交林发病重,郁闭度越高发病越重,阴坡比阳坡发病重,林冠中层轮枝密度大的比上、下层林冠发病重。红松烂皮病菌是森林习居菌,在常态下生长在树木的侧枝上,郁闭度较大时可促进整枝,但树势生长衰弱后可导致树体死亡。对于红松烂皮病的防治,根据病原菌的生态习性,加强人工林尤其是幼龄林的森林抚育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的措施,合理整枝,清除枯立木和病树,当幼龄林郁闭后,要及时间伐透光,增强树势;在经费预算允许条件下,制定防治计划,在幼林内喷洒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
综上所述,红松由于其用途广泛,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造林广泛,加之大小兴安岭的红松人工林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加强红松主要病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红松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简述,以期望为林业工作者提供技术参考。
參考文献
[1] 贾云,陈忠东,张利民等. 人工红松林疱锈病的调查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03): 43-47.
[2] 王玉婷,徐华东,王立海等. 小兴安岭天然林红松活立木腐朽率的调查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08): 97-104.
[3] 魏作全,黄桂菊,黎明等. 红松烂皮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0(02): 115-118.
作者简介:顾世林(1986-),男,辽宁凤城人,辽宁省凤城市赛马林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经营相关工作。
关键词:红松;红松疱锈病;红松烂皮病;红松根朽病
中图分类号:S7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69
1 红松疱锈病
红松疱锈病是红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危险性病害,属于国家林业局发布的14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红松疱锈病病原菌为茶藨子柱锈菌(Cronartium ribicola),红松疱锈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病初期,树皮变软肿胀,后树皮开裂,形成黄色孢囊,后期发病部位坏死,导致发病部位上部枝条死亡。在林地上陡下缓,土壤潮湿排水不良等立地条件不好地带,病害较重。对于红松疱锈病的防治,要做好检疫工作,包括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建立检疫性种苗繁育基地,在基地周围清除茶藨子和马先蒿等转主寄主。对于调运检疫,严格遵守松疱锈病的检疫方法和规程,检查植株活体表面是否有黄色锈孢子器或锈孢子粉,发现病株及时销毁;做好红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的营林措施,包括修枝、铲除转主寄主、加强幼林抚育等。其中修枝是松疱锈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病原物的生物量;化学防治主要采取药物涂干的方法,在春季锈孢子飞散之前,使用松焦油、粉锈宁等结合凡士林进行涂干;生物防治是近年来提出的生态控制技术概念,通过重寄生菌的分离鉴定和菌剂适用,如木霉菌、链格孢菌等对红松疱锈病的控制具有一定作用。
2 红松根朽病
根朽病是世界著名的传染性病害,是红松重要病害之一。由蜜环菌(Arimillariella mellea)引起,发病率在30%左右。根朽病主要发生在干基部和根部,危害速度与树木的年龄和生长状况相关,幼龄林感病后2~3a即死亡。红松根朽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植株生长受到影响,树冠稀疏,树干基部肿大后期伴随流脂。病原菌的典型特征是形成根状菌索,如向木质部发展可导致白腐。在阴坡和雨季等高湿环境易引发根朽病发生。对于根朽病的防治,清除伐根是有效减少病害发生的措施,蜜环菌倾向于在新的伐根上生长,因此在红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中,应将病树的伐根挖除,其他树种的伐根也应同时清除,对伐根采取火烧或化学药物处理,以免病原菌二次感染;蜜环菌属于野生食用菌,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因此在8~9月份,采收蜜环菌子实体,防治孢子扩散,在有效控制病害扩散的同时,可收到一定的经济收益;对于发病植株,可采取化学药剂灌根处理,可使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敌克松等对感病红松根部进行浇灌,并做好周边的土壤消毒,对根朽病的发生扩散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生物防治,如果伐根无法及时清除,可接种生防菌如大伏革菌、木霉菌等,通过接种占领生态位,降低蜜环菌侵染几率,可减少根朽病的发生。
3 红松烂皮病
红松烂皮病是一种枝干部传染病。红松烂皮病在红松人工林发病率在30%~60%之间,严重的林分达到80%,形成成片幼林枯死现象。病原菌为铁锈薄盘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红松烂皮病在人工幼林发生严重,纯林比混交林发病重,郁闭度越高发病越重,阴坡比阳坡发病重,林冠中层轮枝密度大的比上、下层林冠发病重。红松烂皮病菌是森林习居菌,在常态下生长在树木的侧枝上,郁闭度较大时可促进整枝,但树势生长衰弱后可导致树体死亡。对于红松烂皮病的防治,根据病原菌的生态习性,加强人工林尤其是幼龄林的森林抚育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的措施,合理整枝,清除枯立木和病树,当幼龄林郁闭后,要及时间伐透光,增强树势;在经费预算允许条件下,制定防治计划,在幼林内喷洒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
综上所述,红松由于其用途广泛,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造林广泛,加之大小兴安岭的红松人工林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加强红松主要病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红松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简述,以期望为林业工作者提供技术参考。
參考文献
[1] 贾云,陈忠东,张利民等. 人工红松林疱锈病的调查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03): 43-47.
[2] 王玉婷,徐华东,王立海等. 小兴安岭天然林红松活立木腐朽率的调查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08): 97-104.
[3] 魏作全,黄桂菊,黎明等. 红松烂皮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0(02): 115-118.
作者简介:顾世林(1986-),男,辽宁凤城人,辽宁省凤城市赛马林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经营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