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玩做学”中幸福成长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ong99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做、学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联合运用,就是把幼儿从规律化、模式化的教学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幼儿的手、脑、嘴等感官解放出来,让幼儿在玩、做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到自己该掌握的知识。怎样才能将玩、做、学联合运用的更好呢?
  
   一、为幼儿提供时间和空间,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
  
   首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做一做是探索科学奥秘的有效方法。如,在认识“沉浮”活动中,我们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幼儿试一试哪些东西是沉的?哪些东西是浮的?然后再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思维活跃,跃跃欲试。有的做了一只纸船把钉子放在纸船里,使钉子浮起来;有的在木头上放了一块小石头,使木头沉下去……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在玩、做过程中幼儿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对物体沉浮的浑厚兴趣,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饲养角和实验角也能让幼儿进行玩、做、学。饲养角里有孩子们喜爱的金鱼、小乌龟、小蝌蚪等小动物;有小朋友自己做的小实验“种子发芽”、“倒挂萝卜”、“两色花”等,还有让孩子爱不释手的灯泡、电线、平面镜、万花筒等探索科学的材料,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操作活动中,激发探究科学的欲望,懂得一些浅显的科学道理。最后创设良好教育环境不仅要求教师“善于创设”环境,而且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幼儿身边有利于进行科学教育的环境,因势利导,对幼儿进行教育。
  
   二、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创造探索活动的条件
  
   (一)提供的材料应科学有趣
   首先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因为科学与趣味两者是互补关系,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学因素,幼儿不易进入其中,没有实际意义;只有趣味,它又失去了科学发现的真正作用。如:中、大班的幼儿已经认识了电池,了解了常用电池的功用,于是我在科学发现室为中班幼儿准备了各种电动小玩具,让幼儿尝试安装,幼儿不仅掌握了不同的装填形式,而且还发现玩具的声音大小、速度快慢、动与不动不仅与电池的装填方法有关,还与电池的新旧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大班的幼儿我则增加了线路板的内容,让幼儿通过自装电池、灯泡、风扇或“光盘”并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到许多串联、并联现象(不需要理解并联、串联原理),在发现中增长了知识。
   (二)提供的材料应具有探索的空间
   既然是让幼儿玩、做、学,在发现中学习,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就不必是完美的。幼儿有时就是通过半成品材料观察到许多的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懂得这些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的。如我园科学发现室里有一个“会翻滚的小桶”材料,起初,幼儿只感到弹子从最上面的小桶里会一路翻滚到下面几个小桶里,非常有趣,但“小桶为什么会翻滚”的原因则始终没人发现。某一天,一个孩子发现有一个小桶的钉子掉了,弹子每次滚到这里就发生了变化,这一发现引起其他小朋友的兴趣,来操作这个材料的小朋友更多了。终于有一天一个幼儿发现了小桶翻滚不到位的原因,小朋友凑在一起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出在小桶的内部结构上,他们最终知道了小桶翻滚的原理。
   (三)提供的材料主、辅应合理搭配
   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考虑主、辅材料搭配,主材料基本保持不变。幼儿在不断操作摆弄材料中,会发现一些现象,也会产生许多问题,对于这些现象和问题,教师不能只简单地给予解答,而是通过不断增添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己探索,设法寻找最终的答案。如自制材料“弹子轨道”是幼儿喜欢的操作材料,我在最初投放时只是想让幼儿观察弹子在不同弧度轨道上滚动会产生不同速度的现象。但幼儿玩着玩着便不满足于现状了,他们取了其他材料中的球体来玩。观察到幼儿的这种需要后,我准备了大而轻、大而重、小而轻、小而重等四种球体,随着幼儿操作的深入和问题的产生逐步投放。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不同球体在滚动的过程中其速度不同的道理。
  
   三、活动中幼儿是主人,教师是促进者
  
   首先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引导,使幼儿的玩、做得到升华。教师的启发引导不要过细过全,启发提问时不要过早,暗示幼儿怎么答,在幼儿答不上来时,不要急于代替他们回答,要留给幼儿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机会。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操作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星的、粗浅的。他们不能说出活动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但他们可以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获得经验,他们喜欢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告诉同伴或老师,这时,教师要提供机会,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它可以是幼儿之间的交流,也可以用是幼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在幼儿操作时,教师须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幼儿与幼儿之间大胆、小声地交流,对于胆子小的幼儿更应该提供机会让他们交流。在操作过程中、结束时的评价时,教师都必须用富有启发性的、简短的提问,让幼儿把操作结果表达出来,可利用非言语信息对幼儿作出评价,如点头、微笑等,还可以把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记录下来,与幼儿一起分析、一起评价,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要进行鼓励。这样,就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科学的愿望,从而促进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
   其次,教师还需要了解幼儿,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使幼儿在不受压力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玩、做学活动中去。
   再次,教师还要允许幼儿有失误。当幼儿出现失误时,教师不要批评,也不要代替。因为批评会使幼儿胆怯,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包办代替,则易使幼儿养成懒于动手动脑的恶习。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盲点,给予提醒、引导。
   总之,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遵循玩、做、学联合运用的原则,玩应该是为学而玩,做应该是为学而做,而在玩、做的基础上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性情等,才是玩、做、学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昆山市绣衣幼儿园江苏215300】
其他文献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堂课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要“及时”评价。因为一些新颖独特、别出心裁、有创造性的见解,往往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即所谓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会扼杀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火花。在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妙运用延时评价,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
在上综合实践课中,确定好研究的主题是课堂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主题是开展活动的灵魂,它指引学生开展研究的方向,因此帮助学生提炼主题就是帮助学生确立了研究方向。  综合实活动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而且丰富多彩。小学生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兴趣浓、疑惑多,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希望通过自己把事情弄清楚,把问题搞明白。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停留在表面,抓不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并指导他们操作,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下面谈谈几点尝试。  一、在操作中发现  小学生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一般是通过感知——表现——抽象——概括。为此,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
人类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机基础上产生的。所谓的数学学习动机实质是与数学学习有关的、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并达到一定的数学学习目的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发生数学学习的内部动力。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对于抽象逻辑思维不是很强的小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和深奥难懂的。因此,能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成为“过程与方法”中重中之重。让学生好学、乐学成为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