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幸福教育的提出和实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本文把大学生幸福教育置于德育的视野下,对幸福教育的内容进行解读,并提出了在高校进行幸福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幸福教育 德育 内容 实现途径
幸福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幸福的获得虽要以一定的外界条件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性。身处中国社会加速转型期的大学生,在享受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载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渴望幸福。大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特殊时期,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幸福、享受幸福、追求幸福,从而实现美好人生,是高校德育的神圣使命。高校进行幸福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将幸福教育融入生活,实现对生命的关注、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培养。
一、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内容
(一)察知幸福——幸福教育的起点
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事物需要发现,幸福同样也需要发现。生活中并不缺少使人幸福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只是人们缺乏对幸福的感受,或者说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而丧失幸福感。正如俗话所说的“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大学生中感受不到幸福的大有人在,抑郁、自卑、自私、自我中心等不良心理现象在这类大学生身上都有体现。大学生感受不到幸福,原因可能很多,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应是原因之一。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看,幸福是一种能力,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都统摄在这一能力范畴中。察知幸福是对幸福的“认知”,表现为人对幸福的知觉与审视,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形成或提高的。
(二)体验幸福——幸福教育的核心
幸福教育最推崇生命体验的教育方式。幸福表现為一种心理体验,教育过程应成为体验幸福的过程。幸福教育与那些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旨的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并非以传递知识、技能为目的,而直接以学生心灵发展为指向。心灵的发展过程有别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它更强调心与心的交融,师生以愉悦的情境为依托,通过内在的联系融成了一种生命共同体,教育不再是以损失学生来造福于教师,也不是以损失学生来造福于教师,师生双方在能够体验幸福的氛围中,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幸福情感场。特别指出的是,体验幸福的过程同寻求感官刺激有着本质的区别,某些大学生推崇“跟着感觉走”,这样的生存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幸福。体验幸福过程绝不是无条件地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而是提供自身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满足自身合理的心理需求,以促进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
(三)追求幸福——幸福教育的目的
幸福不仅仅在于静态地享受目标和实现理想之结果,更在于动态地追求目标和实现理想之过程。幸福不是来自所谓幸福“知识”的积累,而是来自人热情地投入生活的行动,生活就是幸福不竭的源泉。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是引导人追求幸福的过程。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对于任何事物,人们在追求时候的兴趣,往往比在享用时候的兴趣更为浓厚。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除了具备感知幸福的能力外,还要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德育要引导大学生确立起过程幸福观,将幸福看成是一种永恒追求和不断实现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并在每一次具体目标实现后去不断体验幸福意境。对大学生而言,幸福教育的落脚点是教会学生自觉、自主、自由地去创造幸福。
幸福教育注重大学生对幸福的察知、体验能力的培育和追求幸福能力的激发,这是幸福教育知、情、行的统一。从本质讲,幸福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超越意识和超越能力的人,不同阶段的人对幸福的体验和对幸福的追求不尽相同。从人的幸福感的产生,到后来的分化、统一和提升,体现了人对美好人生的不断追求、超越的过程,幸福教育则有助于人对美好人生的筹划、享用、追求与不断超越。
二、德育视阈下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现途径
大学生幸福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才刚刚起步,途径与方法都处于尝试之中。在德育视阈下开展幸福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幸福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场所。实施幸福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学校还应把幸福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让学生感觉到获得的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幸福。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幸福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蕴含了丰富的幸福教育的题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和提炼。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信念:只要课程内容设置和改革是本着满足学生需要的原则来进行,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一定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接受。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可添加培养学生自主的道德和幸福能力的具体设计,将课本知识很好地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结合起来,利用书本中知识的系统性,带动学生去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己的幸福生活。不仅要将对生命、对幸福的理解贯彻始终,告诉大学生幸福的真谛在于奉献,在于付出,在于回报社会,而且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层次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的调整,注重对学生兴趣点的把握和引导,注重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参与。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幸福感
幸福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直接触及人的心灵世界、感染人的灵魂的教育。幸福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的。大学生幸福教育强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就是要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我的价值,体会关心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体验承担责任的快乐,进而确立积极进取、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目标。
(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积极心理素质
幸福感是外部环境与内在心理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幸福感存在的基本前提。大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才能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进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成功地与他人交往。相反,一个大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在家庭关系、学习及人际交往方面就会有障碍,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幸福感更无从谈起。因此,真正的教育是从照顾人的心灵入手,用情感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大学生的心魄,使大学生的心智保持健康和良性互动的姿态,实现生命内在的和谐和心灵的善美,提升生存境界,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幸福感水平的提升。
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备合格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经济和就业等各个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疏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此外,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共性的课堂心理教育和个性的案例问题解决相结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一定能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握各种教育契机开展幸福教育
为了更好地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使幸福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大学生幸福教育要遵循一般教育的规律,把握教育环境和时机,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使学生的受教育需要与教育活动相吻合。从实践角度着眼,幸福教育在大学校园有以下几个特殊时机值得关注。
1.利用好“5·25”爱我日。“5·25”取自“我爱我”的谐音,意为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旨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关爱自己。大学生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对幸福问题格外关注。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善于观察和把握这一教育契机,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比如比较常见的海报宣传,校园广播的相关内容宣传,组织幸福话题的讲座、报告、辩论会、征文等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主动关注和参与幸福方面的话题与活动,加深对幸福内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幸福品质。
2.利用好新生始业教育。新生入学,都要经历一次始业教育,使大学新生们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未来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并主动适应和计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以便在大学期间尽快进入轨道,自立自强,有条不紊地开展学习和生活。可是,又有多少学校在新生的始业教育中,涉及到幸福教育的内容呢?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幸福”是充满诱惑的,是渴望得到的,更是值得期盼的。什么是幸福?怎样追求幸福?怎样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幸福的品质和能力?这些都是在新生教育中可以涉及的内容。
3.利用好大学生的幸福瞬间。幸福是一种过程、一种状态,幸福的回味总是难以忘记的。学校要提供感受幸福瞬间的机会,营造感受幸福时刻的氛围。通过画面将这些珍贵的瞬间留住,将成为大学生们永久的珍藏。例如,一些高校注重毕业文化,在毕业生离校期间开展一系列教育。对于毕业生而言,离别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宽慰,也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引导。有的高校在毕业生临别母校之际,安排种植毕业林,让他们生亲手栽下一棵棵小树苗;有的高校设立了留影墙,给毕业生们合影留念;有的高校为毕业生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校长出席典礼并亲自为毕业生拨穗、授学位,与毕业生亲切合影留念。这些充满温馨的画面,将伴随毕业生今后的岁月,让他们学会在感动中、在感恩中感悟幸福,并将这份幸福化为不断创新、勇于进取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教育探索,2002,(5).
[2]沈贵鹏.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3]檀传宝.幸福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4]苗元江,余嘉元.试论幸福教育的起点、核心、目标.教育评论,2001,(5).
[5]侯静敏.走出幸福教育的误区——兼论幸福教育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
关键词: 幸福教育 德育 内容 实现途径
幸福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幸福的获得虽要以一定的外界条件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性。身处中国社会加速转型期的大学生,在享受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载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渴望幸福。大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特殊时期,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幸福、享受幸福、追求幸福,从而实现美好人生,是高校德育的神圣使命。高校进行幸福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将幸福教育融入生活,实现对生命的关注、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培养。
一、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内容
(一)察知幸福——幸福教育的起点
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事物需要发现,幸福同样也需要发现。生活中并不缺少使人幸福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只是人们缺乏对幸福的感受,或者说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而丧失幸福感。正如俗话所说的“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大学生中感受不到幸福的大有人在,抑郁、自卑、自私、自我中心等不良心理现象在这类大学生身上都有体现。大学生感受不到幸福,原因可能很多,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应是原因之一。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看,幸福是一种能力,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都统摄在这一能力范畴中。察知幸福是对幸福的“认知”,表现为人对幸福的知觉与审视,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形成或提高的。
(二)体验幸福——幸福教育的核心
幸福教育最推崇生命体验的教育方式。幸福表现為一种心理体验,教育过程应成为体验幸福的过程。幸福教育与那些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旨的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并非以传递知识、技能为目的,而直接以学生心灵发展为指向。心灵的发展过程有别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它更强调心与心的交融,师生以愉悦的情境为依托,通过内在的联系融成了一种生命共同体,教育不再是以损失学生来造福于教师,也不是以损失学生来造福于教师,师生双方在能够体验幸福的氛围中,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幸福情感场。特别指出的是,体验幸福的过程同寻求感官刺激有着本质的区别,某些大学生推崇“跟着感觉走”,这样的生存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幸福。体验幸福过程绝不是无条件地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而是提供自身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满足自身合理的心理需求,以促进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
(三)追求幸福——幸福教育的目的
幸福不仅仅在于静态地享受目标和实现理想之结果,更在于动态地追求目标和实现理想之过程。幸福不是来自所谓幸福“知识”的积累,而是来自人热情地投入生活的行动,生活就是幸福不竭的源泉。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是引导人追求幸福的过程。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对于任何事物,人们在追求时候的兴趣,往往比在享用时候的兴趣更为浓厚。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除了具备感知幸福的能力外,还要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德育要引导大学生确立起过程幸福观,将幸福看成是一种永恒追求和不断实现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并在每一次具体目标实现后去不断体验幸福意境。对大学生而言,幸福教育的落脚点是教会学生自觉、自主、自由地去创造幸福。
幸福教育注重大学生对幸福的察知、体验能力的培育和追求幸福能力的激发,这是幸福教育知、情、行的统一。从本质讲,幸福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超越意识和超越能力的人,不同阶段的人对幸福的体验和对幸福的追求不尽相同。从人的幸福感的产生,到后来的分化、统一和提升,体现了人对美好人生的不断追求、超越的过程,幸福教育则有助于人对美好人生的筹划、享用、追求与不断超越。
二、德育视阈下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现途径
大学生幸福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才刚刚起步,途径与方法都处于尝试之中。在德育视阈下开展幸福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幸福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场所。实施幸福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学校还应把幸福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让学生感觉到获得的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幸福。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幸福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蕴含了丰富的幸福教育的题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和提炼。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信念:只要课程内容设置和改革是本着满足学生需要的原则来进行,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一定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接受。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可添加培养学生自主的道德和幸福能力的具体设计,将课本知识很好地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结合起来,利用书本中知识的系统性,带动学生去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己的幸福生活。不仅要将对生命、对幸福的理解贯彻始终,告诉大学生幸福的真谛在于奉献,在于付出,在于回报社会,而且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层次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的调整,注重对学生兴趣点的把握和引导,注重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参与。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幸福感
幸福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直接触及人的心灵世界、感染人的灵魂的教育。幸福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的。大学生幸福教育强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就是要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我的价值,体会关心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体验承担责任的快乐,进而确立积极进取、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目标。
(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积极心理素质
幸福感是外部环境与内在心理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幸福感存在的基本前提。大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才能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进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成功地与他人交往。相反,一个大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在家庭关系、学习及人际交往方面就会有障碍,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幸福感更无从谈起。因此,真正的教育是从照顾人的心灵入手,用情感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大学生的心魄,使大学生的心智保持健康和良性互动的姿态,实现生命内在的和谐和心灵的善美,提升生存境界,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幸福感水平的提升。
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备合格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经济和就业等各个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疏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此外,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共性的课堂心理教育和个性的案例问题解决相结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一定能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握各种教育契机开展幸福教育
为了更好地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使幸福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大学生幸福教育要遵循一般教育的规律,把握教育环境和时机,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使学生的受教育需要与教育活动相吻合。从实践角度着眼,幸福教育在大学校园有以下几个特殊时机值得关注。
1.利用好“5·25”爱我日。“5·25”取自“我爱我”的谐音,意为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旨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关爱自己。大学生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对幸福问题格外关注。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善于观察和把握这一教育契机,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比如比较常见的海报宣传,校园广播的相关内容宣传,组织幸福话题的讲座、报告、辩论会、征文等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主动关注和参与幸福方面的话题与活动,加深对幸福内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幸福品质。
2.利用好新生始业教育。新生入学,都要经历一次始业教育,使大学新生们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未来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并主动适应和计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以便在大学期间尽快进入轨道,自立自强,有条不紊地开展学习和生活。可是,又有多少学校在新生的始业教育中,涉及到幸福教育的内容呢?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幸福”是充满诱惑的,是渴望得到的,更是值得期盼的。什么是幸福?怎样追求幸福?怎样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幸福的品质和能力?这些都是在新生教育中可以涉及的内容。
3.利用好大学生的幸福瞬间。幸福是一种过程、一种状态,幸福的回味总是难以忘记的。学校要提供感受幸福瞬间的机会,营造感受幸福时刻的氛围。通过画面将这些珍贵的瞬间留住,将成为大学生们永久的珍藏。例如,一些高校注重毕业文化,在毕业生离校期间开展一系列教育。对于毕业生而言,离别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宽慰,也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引导。有的高校在毕业生临别母校之际,安排种植毕业林,让他们生亲手栽下一棵棵小树苗;有的高校设立了留影墙,给毕业生们合影留念;有的高校为毕业生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校长出席典礼并亲自为毕业生拨穗、授学位,与毕业生亲切合影留念。这些充满温馨的画面,将伴随毕业生今后的岁月,让他们学会在感动中、在感恩中感悟幸福,并将这份幸福化为不断创新、勇于进取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教育探索,2002,(5).
[2]沈贵鹏.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3]檀传宝.幸福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4]苗元江,余嘉元.试论幸福教育的起点、核心、目标.教育评论,2001,(5).
[5]侯静敏.走出幸福教育的误区——兼论幸福教育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