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吴筠的真诚严谨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_s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士吴筠,唐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博通经史,尤善文辞,性格耿直而高洁,不能随流俗而俯仰。少年时举儒子业,《旧唐书》称其为“鲁中之儒士也”,因进士不第乃入嵩山,依上清派宗师潘师正为道士,而修持“上清经法”。吴筠入道后在师父的指导下,他存思观想,内实精神,究谷神元妙;符咒语,印剑导引,存想内神以卫身;苦心钻研,乃深得“上清经法”之精髓。吴筠尤其善于诗歌著述,所著歌篇,传于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徵之。既至,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
  面对社会,在关于道学精神的阐释和修身方式之指迷,吴筠从来不含糊应付,而是真诚严谨。据说,唐玄宗曾向他问以道法,他回答说:“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唐玄宗又向他问以神仙修炼之事,他的问答更为客观,但很深刻且辩证。吴筠应对唐玄宗关于神仙修炼时说:“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
  《旧唐书》记载:吴筠在朝堂上“每与缁黄(释徒)列坐,朝臣启奏,筠之所陈,但名教世务而已,间以讽咏,以达其诚。”试想帝王不谋君国民生大事,而在神仙修炼,就是不务正业.可见吴筠为人之客观、无畏、不谀与实事求是。
  当然,知时识务也是道士的机警,史书记载:唐天宝(742-750年)中,朝庭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朝政纲纪日渐紊乱;吴筠知道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唐王朝将要由内忧而引发外患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朝有小人,君王暗昧的情况下,高道自有应对之法,《易》为道教重要经典之一,内有“遁”卦六爻,其“上九:肥遁,无不利。”在吴筠而言,摆脱世俗纷繁远走隐遁,也确实没有什么可留恋之处!他非常坚决地要求回到嵩山的道观中去修道。
  吴筠当时的心境,就如在《酬刘侍御过草堂》这首诗中他的表述:“畴昔隳世纲,就间栖远林。岂谓轩车客,来过涧壑深。既怀康济业,仍许隐沦心。灵液充甘饮,松风代鸣琴。”他是一个真诚的性情中人,他见不得奸诈和虚伪,更不愿参与官场的勾心斗角,故而吴筠累表求还,但唐玄宗就是不同意!最后诏他于京都祀岳的观宇外“别立道院”。当“安史之乱”的迹象更为显现时,吴筠再次呈表求还,这一次是“求还茅山”,玄宗终于允许了他的请求。
  吴筠在离开权势的范围,南归云游中曾卧病三旬多的时间,可想而知他有沉重的身心苦涩。但同时在此期间中,由于他“与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于山水泉石之间,精神上更获得了解放和超越,这在他的诗作中也有很显然的表露。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吴筠仙逝于浙之剡中,后人尊称他为“宗玄先生”。
  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关于学修神仙之道的理论,既批评“以泯灭为真实,生存为虚幻”和修“来世”之谬,也反对但知求名利声色,而并不清楚养生求道之“真谛”者。他认为“神仙”可学,所以阐述“远于仙道”者有七,“近于仙道”者有七,修道应避“七远”,而取“七近”始能走上成功之途,最后成为“挥翼于丹霄之上”的神仙,这样一套自己的理论。
  作者为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
其他文献
文章分析了《C#技术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本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
隋文帝杨坚全面复兴佛教,既有个人信仰的原因,又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杨坚出生于具有浓厚佛教信仰的佛教家庭中,他的父亲杨忠就曾营造过佛寺(栖严寺)。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541年),杨坚诞生于冯翊(今陕西大荔县)的般若尼寺,出生之后,即由比丘尼智仙抚养成人。当杨坚七岁时,智仙曾对他说:“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这种家庭的熏陶和幼时的佛化教育对杨坚的影响应当是非常大的。因此,当杨坚即位
笔者最近在评估一个新产品,该产品可以帮助企业评估第三方应用的安全性,以确保它们符合一定的安全标准。这样的产品有价值吗,还是说,坚持遵守政策和程序就足够了呢?
香港作家金庸著有一本非常有名的武侠小说,名叫《天龙八部》,相信许多武侠爱好者都已读过。“天龙八部”到底是指什么呢?  “天龙八部”是佛教所说的八类天神,又称“八部众”、“龙神八部”,即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和摩睺罗迦。  (1)天众,即佛教所说的众多天神。佛教认为,佛所教化的世界叫做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又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而每一界又有许多天,如所谓的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