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教学科目中,美术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相比显得很不一样,如何实施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问题一直以来被大家关注。文章试图从探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入手来展开论述,提出是美术课堂教学可以以“不教”来代替“教”的观念,这与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有异曲同工之处。文章从有老师和没有老师的角度进行对比论述,论证小学课堂教学没有老师的优越性。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老师
一、关于美术课堂
美术课堂是一个特别的课堂,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课堂,因为它是一门审美艺术课堂。尹少淳教授认为:“以感知、理解和创造的方式指向视觉形象,是美术课程的基本特征,也是美术教师的三大工作任务,这是其他学科课程所不具有的。”[1]朱光潜在《谈美》中认为美术不是实用的,也不是科学的,而是审美的。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对于同一棵松柏,每个人看的角度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木匠从实用的角度看到了这棵树,他想木材适合做什么家具,能换来多少钱;一个植物学家看到了这棵松柏,他想这是什么科什么属的植物,顺带根据它的长势判断它活了多久;一个画家则看到了松柏苍劲有力、舒展的美感。[2] 生活中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说明审美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差异,应当因材施教,只有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的爱好时,每个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创作出多样、丰富且新颖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则作为一个引导者和服务者出现在课堂中。
二、目前农村小学美术课堂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农村非美术专业的人来讲,美术显得非常业余,不仅是农村孩子、家长这么认为,就连学校的领导或美术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应试教育对人们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认为对考试有用的就要学,对考试没有用的就可以不学。孩子的美术教育由家长、学校、老师和学生组成,这四者缺一不可。但是这四者当中,学生还处于智力各方面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阶段,没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和对事物成熟的认知。学生在没有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基本都是跟大人学习,如果大人引导不当,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客观来讲,农村很多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不够,大多数家长认为美术就是一个业余的闲科目。而学校领导对于语文、数学等其他科目的重视远远超过了美术,美术课变得很随意,可上可不上。据笔者分析,目前其面临的问题如下:
美术老师师资比较匮乏,有的美术老师可能是教数学的,也有可能是教体育的,在农村这种情况到目前依然大量存在。这些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美术教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善于在课堂中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美术课堂大多让位于其他的科目,大家都认为其他科目考试,如果学不好影响孩子的升学率,美术不考试,考试的科目比不考试的重要。家长和老师这样看待,学生也这么习以为常,导致美术课堂被压缩减少。大多数美术老师上课积极性不高,对美术课堂没有热情,在课堂上,有的老师让学生自习,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其他科目作业,有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打开美术教课书的某页开始照着画,在下课前交作业,还有的老师就在黑版上画个样板让同学们照着模仿,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画的东西千篇一律,毫无趣味。教学课堂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单一的临摹绘画之外很少有新的上课方式,没有创意,完全不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儿童心智发展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创作出不同的画面效果,我们老师不能给学生灌输一些成人的定式思维与标准,一些老师们常常认为哪个学生谁画的像就是画得好,以此为标准来先入为主地给儿童的创造加上了一层层的限制,使得孩子以这些标准来创作,这无疑是给孩子的创作加上了一把沉重的锁链。最后是教师评价的偏见,许多老师对于儿童作品的评价多少都会带有一些自己主观上的感受,更何况对于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学科,老师的评价显得更加随意,画面整齐的、颜色漂亮就是好的,画面粗犷随意的就是乱画。老师以自我审美观为标准来评价,这是不合理的。
三、农村小学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目前,很多人在讨论艺术是“教”还是“不教”的问题,相信大家都为这个问题头疼过。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艺术是需要“教”的,传统的课堂就是老师教学生的过程,老师的天职就是教学,而孩子的天职就是学习并且温习。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美术教育同其他科目的教学区分开,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科目教学。笔者从多次支教活动中意识到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令人担忧。根据以上所面临的问题,笔者提出老师“不教”的美术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且此观点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子如下(此段摘自笔者的教学笔记,以“我”自称):
“我曾在某个农村小学去支教,在上课前我与学校沟通,希望采用我的教学方法,校方疑惑地同意了。我的任务是给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上课,每个年级有两个班,每个班每星期有两节课,我打算第一节课上教泥塑,第二节课教绘画。上课前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绘画及泥塑的工具和材料,上课时先给学生解压,放松课堂的紧张气氛,然后给他们一个主题,例如创作全家福,让学生自由地用泥巴塑造,作为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各做各的,然后比谁做的‘好’。绘画上课也用同样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需要教学生太多的创作技巧,让他们自由创作,要不断鼓励每一位学生,赞扬他们作品的优点,课后组织他们在校园做一些小型展览,给学生更多肯定和自由创作的自信。经过这种方式的上课,一个星期八个班级的每个学生几乎都创作出了跟别人不一样的有趣作品,与以往的‘作业’相比,这些作品焕然一新,一个个生动的小泥人和一幅幅有趣的绘画作品最终得到了其他师生的一致认可。在这次教学当中,我作为老师扮演的是组织者的角色,没有教学生太多的程式化技巧,所以学生才创作出如此出色的作品,‘不教’其实也是一种‘教’。”
四、农村小学课堂老师“不教”的学习优势
优势有以下几点:可以让学生不受老师的约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做什么样的作品就做什么样的作品。 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传统的课堂由于老师的作业要求,儿童面对作业有了一定的压力而放不开手脚,我们的美术创作不能当作业去完成,而是要当作一个创作的过程去体验,画好画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审美和创造力。
可以让老师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在课堂的创作过程中,老师不能扮演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角色,老师是一个服务者或是一个观者,应作为一个创作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创作,从一个压迫者转变成一个服务者,从一个教育者转变成一个参与者。
可以使课堂丰富多元。传统教学形式单一,在传统的观念中,美术课就是画画或者做手工,除此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做的,老师也没有给学生创造太多的条件或给予更好的建议。大家都认为学校的设备条件有限,美术课堂做得好与不好,主要在于如何利用资源,所谓的现有资源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资源和学校的资源,更多的是我们生活中身边的资源,我们拥有整个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作为一个服务者,首先应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上课前让学生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自己选择,例如泥巴、毛笔、颜料、布料、刻刀或彩笔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孩子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作品,无论作品做得好与坏,并且让他们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表达的初衷,最后把孩子们的作品集中起来做一次展览,如此反复。
可以避免老师的评价偏见,激发孩子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鼓励孩子,不管他们的作品怎么样,我们都應该鼓励他,只要作品价值导向不偏移即可,因为我们注重的是孩子成长的过程,而不是说必须把每个人都培养成艺术家,所以我们要摒弃我们成人的观念,尽量不掺杂成人的审美偏见,给予每个孩子更多的鼓励,给予他们信心,让他们自由创作,健康成长。
五、结语
小学美术课堂本身就是让孩子们玩的课堂。一方面以玩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另一方面是在紧张的文化课堂中给孩子一个调节放松的空间,这两方面对孩子德智体美的发展都很重要。对于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美术课堂应该是以玩为主的,他们没有必要学习太多的创作技巧,也不必要有太多的压力,而应该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地去自由创作。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不是教学生美术,而是尽量维持课堂纪律并与学生们一起玩,这才是小学美术课堂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5):81-86.
[2]朱光潜.谈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老师
一、关于美术课堂
美术课堂是一个特别的课堂,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课堂,因为它是一门审美艺术课堂。尹少淳教授认为:“以感知、理解和创造的方式指向视觉形象,是美术课程的基本特征,也是美术教师的三大工作任务,这是其他学科课程所不具有的。”[1]朱光潜在《谈美》中认为美术不是实用的,也不是科学的,而是审美的。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对于同一棵松柏,每个人看的角度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木匠从实用的角度看到了这棵树,他想木材适合做什么家具,能换来多少钱;一个植物学家看到了这棵松柏,他想这是什么科什么属的植物,顺带根据它的长势判断它活了多久;一个画家则看到了松柏苍劲有力、舒展的美感。[2] 生活中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说明审美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差异,应当因材施教,只有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的爱好时,每个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创作出多样、丰富且新颖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则作为一个引导者和服务者出现在课堂中。
二、目前农村小学美术课堂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农村非美术专业的人来讲,美术显得非常业余,不仅是农村孩子、家长这么认为,就连学校的领导或美术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应试教育对人们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认为对考试有用的就要学,对考试没有用的就可以不学。孩子的美术教育由家长、学校、老师和学生组成,这四者缺一不可。但是这四者当中,学生还处于智力各方面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阶段,没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和对事物成熟的认知。学生在没有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基本都是跟大人学习,如果大人引导不当,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客观来讲,农村很多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不够,大多数家长认为美术就是一个业余的闲科目。而学校领导对于语文、数学等其他科目的重视远远超过了美术,美术课变得很随意,可上可不上。据笔者分析,目前其面临的问题如下:
美术老师师资比较匮乏,有的美术老师可能是教数学的,也有可能是教体育的,在农村这种情况到目前依然大量存在。这些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美术教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善于在课堂中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美术课堂大多让位于其他的科目,大家都认为其他科目考试,如果学不好影响孩子的升学率,美术不考试,考试的科目比不考试的重要。家长和老师这样看待,学生也这么习以为常,导致美术课堂被压缩减少。大多数美术老师上课积极性不高,对美术课堂没有热情,在课堂上,有的老师让学生自习,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其他科目作业,有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打开美术教课书的某页开始照着画,在下课前交作业,还有的老师就在黑版上画个样板让同学们照着模仿,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画的东西千篇一律,毫无趣味。教学课堂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单一的临摹绘画之外很少有新的上课方式,没有创意,完全不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儿童心智发展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创作出不同的画面效果,我们老师不能给学生灌输一些成人的定式思维与标准,一些老师们常常认为哪个学生谁画的像就是画得好,以此为标准来先入为主地给儿童的创造加上了一层层的限制,使得孩子以这些标准来创作,这无疑是给孩子的创作加上了一把沉重的锁链。最后是教师评价的偏见,许多老师对于儿童作品的评价多少都会带有一些自己主观上的感受,更何况对于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学科,老师的评价显得更加随意,画面整齐的、颜色漂亮就是好的,画面粗犷随意的就是乱画。老师以自我审美观为标准来评价,这是不合理的。
三、农村小学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目前,很多人在讨论艺术是“教”还是“不教”的问题,相信大家都为这个问题头疼过。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艺术是需要“教”的,传统的课堂就是老师教学生的过程,老师的天职就是教学,而孩子的天职就是学习并且温习。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美术教育同其他科目的教学区分开,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科目教学。笔者从多次支教活动中意识到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令人担忧。根据以上所面临的问题,笔者提出老师“不教”的美术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且此观点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子如下(此段摘自笔者的教学笔记,以“我”自称):
“我曾在某个农村小学去支教,在上课前我与学校沟通,希望采用我的教学方法,校方疑惑地同意了。我的任务是给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上课,每个年级有两个班,每个班每星期有两节课,我打算第一节课上教泥塑,第二节课教绘画。上课前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绘画及泥塑的工具和材料,上课时先给学生解压,放松课堂的紧张气氛,然后给他们一个主题,例如创作全家福,让学生自由地用泥巴塑造,作为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各做各的,然后比谁做的‘好’。绘画上课也用同样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需要教学生太多的创作技巧,让他们自由创作,要不断鼓励每一位学生,赞扬他们作品的优点,课后组织他们在校园做一些小型展览,给学生更多肯定和自由创作的自信。经过这种方式的上课,一个星期八个班级的每个学生几乎都创作出了跟别人不一样的有趣作品,与以往的‘作业’相比,这些作品焕然一新,一个个生动的小泥人和一幅幅有趣的绘画作品最终得到了其他师生的一致认可。在这次教学当中,我作为老师扮演的是组织者的角色,没有教学生太多的程式化技巧,所以学生才创作出如此出色的作品,‘不教’其实也是一种‘教’。”
四、农村小学课堂老师“不教”的学习优势
优势有以下几点:可以让学生不受老师的约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做什么样的作品就做什么样的作品。 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传统的课堂由于老师的作业要求,儿童面对作业有了一定的压力而放不开手脚,我们的美术创作不能当作业去完成,而是要当作一个创作的过程去体验,画好画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审美和创造力。
可以让老师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在课堂的创作过程中,老师不能扮演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角色,老师是一个服务者或是一个观者,应作为一个创作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创作,从一个压迫者转变成一个服务者,从一个教育者转变成一个参与者。
可以使课堂丰富多元。传统教学形式单一,在传统的观念中,美术课就是画画或者做手工,除此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做的,老师也没有给学生创造太多的条件或给予更好的建议。大家都认为学校的设备条件有限,美术课堂做得好与不好,主要在于如何利用资源,所谓的现有资源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资源和学校的资源,更多的是我们生活中身边的资源,我们拥有整个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作为一个服务者,首先应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上课前让学生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自己选择,例如泥巴、毛笔、颜料、布料、刻刀或彩笔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孩子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作品,无论作品做得好与坏,并且让他们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表达的初衷,最后把孩子们的作品集中起来做一次展览,如此反复。
可以避免老师的评价偏见,激发孩子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鼓励孩子,不管他们的作品怎么样,我们都應该鼓励他,只要作品价值导向不偏移即可,因为我们注重的是孩子成长的过程,而不是说必须把每个人都培养成艺术家,所以我们要摒弃我们成人的观念,尽量不掺杂成人的审美偏见,给予每个孩子更多的鼓励,给予他们信心,让他们自由创作,健康成长。
五、结语
小学美术课堂本身就是让孩子们玩的课堂。一方面以玩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另一方面是在紧张的文化课堂中给孩子一个调节放松的空间,这两方面对孩子德智体美的发展都很重要。对于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美术课堂应该是以玩为主的,他们没有必要学习太多的创作技巧,也不必要有太多的压力,而应该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地去自由创作。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不是教学生美术,而是尽量维持课堂纪律并与学生们一起玩,这才是小学美术课堂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5):81-86.
[2]朱光潜.谈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