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月7日,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忠诚卫士”专项基金联合组织发起的圆“中国梦”,献“关爱心”活动在青海省西宁市正式开启。
在为期十几天的爱心活动中,“圆梦”团队将走访青海贫困山区的贫困老人、贫困学生及边防战士,为他们送去棉被、棉衣、手套、铅笔、书包等数百件捐助物资。而青海只是“圆梦”团队此行的第一站,未来还将有更多贫困地区的人们从这次活动中感受温暖。
作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副秘书长、忠诚卫士专项基金秘书长许钧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发言指出:“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动员社会团体、企业及全社会有爱心的人士加入圆“中国梦”,献“关爱心”活动。我们将节省下来的每一块钱积攒起来,发动全社会用实际行动来帮助贫困山区的人们。正如习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致辞中讲到的,我们不要忘记还有贫困的人们在等待我们帮助,一个人的力量和财力是有限的,亿万人的力量是无限的,希望所有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士都能加入进来。”
在献“关爱心”的过程中,随团跟行的摄制组将全程记录这一送温暖的过程,并将每一次慰问活动制作成长达20分钟的纪录片。谈及拍摄纪录片的目的,《民生周刊》杂志社影视中心副主任严炜解释称,一方面是为这次活动保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录;另一方面随着纪录片在多媒体平台上的展映,可以号召更多的社会爱心力量加入进来,为学子圆梦、农民圆梦、战士圆梦、贫困地区圆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关爱留守儿童
1月9日上午,“圆梦”团队来到了此次公益之行的第一站——西宁市湟中县,看望了这里的贫困老人及贫困学生,并捐献了棉衣、棉被、手套、学习用品等物资。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县城鲁沙尔镇距西宁市25公里,境内聚居着汉、藏、回等多个民族,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名单。由于气候、地质条件原因,湟中县人均耕地不足2亩,且产量不高,除了满足农民自家口粮,收入所剩无几,因此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多,这也造成了县内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湟中县上新庄镇金桥民族希望小学是此次“圆梦”公益活动的捐助学校之一。金桥希望小学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本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完全小学,后由上海市某单位捐建,重新配置了校舍和教学设施。
自2007年来到金桥希望小学以来,王利花已做了8年校长,对学生情况如数家珍。据王利花介绍,在校学生家庭条件虽然不算很差,但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关爱,普遍比较自卑,集体荣誉感不强,参加学校活动也不积极。”王利花说。2014年,为了摸清学校留守儿童的情况,尽力从学校方面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关爱方面的缺失,王利花带领教师们开始对学生情况进行摸排走访,发现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生活的孩子占到近半数。
王利花认为,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双亲外出打工,孩子只能投靠其他亲属;二是父母离异,孩子无人照看;三是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关心不够。
在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捐助时,许钧表示,2005年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农业部、文化部等多部委联合开展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其目的就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关爱平台,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此次圆“中国梦”,献“关爱心”活动慰问留守儿童,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希望能够从一个小的侧面弥补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的缺憾。
除金桥希望小学外,“圆梦”团队还走访了湟中县静房村健力宝希望小学和远在大山深处的群加小学。与金桥希望小学相比,这两所学校的条件更加艰苦。静房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差。群加小学由于距西宁市区较远,且地处山区,因此成为湟中县唯一一所还未铺设互联网的小学。
慰问驻守战士
在慰问过贫困学生及贫困老人后,“圆梦”团队来到了青海省武警海东支队某守卫中队。
接受“圆梦”团队慰问的该守卫中队地处大山深处,常年与世隔绝。战士们生活条件艰苦,至今吃不上自来水,只能靠运输车将水运到连部,储存在水窖里。除了吃水难,还有用电难,由于电力不足,连部经常停电,电视、冰箱、电炉等用电设施不能同时使用,一旦遭遇停电,战士们就只能在野外生火做饭。
如果说物质生活条件的匮乏战士们还能忍受,那么精神生活的寂寞则更考验他们的意志力。该守卫中队某站点班长胡克思今年25岁,从2010年到此当兵算起,他已经在山里待了5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战友。营房前种植的一棵棵“老兵树”,记录着他们的友谊和故事。
胡克思2007年入伍时在西宁某连部服役,大批战友共同生活在一个大院里,尽管部队纪律严格,但部队生活还算丰富多彩。胡克思说,“刚来山上时多少有些不适应,这里战友数量比较少,比较寂寞,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
据武警海东支队副支队长张韬介绍,训练、站岗之余,战士们的业余生活只有读书、种菜、养殖,每晚7点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甚至成了这群年轻战士的“娱乐节目”。该守卫中队的另一处连营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接收不到,战士们每逢节假日只能步行到山下的连队给家人打电话,一来一去就得走十几公里。
“这两年藏獒可以养了,以前可能由于气候原因,连队连狗都养不活。我们战士开玩笑说,连狗都寂寞死了。虽然是玩笑,但也反映出这里的生活是多么单调乏味。”武警海东支队宣传股长齐军军说。
谈到自己在山东老家的女友,胡克思脸上露出了一丝柔情。再过一年,他也将告别连队、告别战友、告别驻守了5年的大山,回家做一名普通人,娶妻生子。那时候,连营门前的那丛“老兵林”将再多一棵新树,替他继续守望着群山。
在为期十几天的爱心活动中,“圆梦”团队将走访青海贫困山区的贫困老人、贫困学生及边防战士,为他们送去棉被、棉衣、手套、铅笔、书包等数百件捐助物资。而青海只是“圆梦”团队此行的第一站,未来还将有更多贫困地区的人们从这次活动中感受温暖。
作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副秘书长、忠诚卫士专项基金秘书长许钧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发言指出:“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动员社会团体、企业及全社会有爱心的人士加入圆“中国梦”,献“关爱心”活动。我们将节省下来的每一块钱积攒起来,发动全社会用实际行动来帮助贫困山区的人们。正如习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致辞中讲到的,我们不要忘记还有贫困的人们在等待我们帮助,一个人的力量和财力是有限的,亿万人的力量是无限的,希望所有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士都能加入进来。”
在献“关爱心”的过程中,随团跟行的摄制组将全程记录这一送温暖的过程,并将每一次慰问活动制作成长达20分钟的纪录片。谈及拍摄纪录片的目的,《民生周刊》杂志社影视中心副主任严炜解释称,一方面是为这次活动保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录;另一方面随着纪录片在多媒体平台上的展映,可以号召更多的社会爱心力量加入进来,为学子圆梦、农民圆梦、战士圆梦、贫困地区圆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关爱留守儿童
1月9日上午,“圆梦”团队来到了此次公益之行的第一站——西宁市湟中县,看望了这里的贫困老人及贫困学生,并捐献了棉衣、棉被、手套、学习用品等物资。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县城鲁沙尔镇距西宁市25公里,境内聚居着汉、藏、回等多个民族,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名单。由于气候、地质条件原因,湟中县人均耕地不足2亩,且产量不高,除了满足农民自家口粮,收入所剩无几,因此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多,这也造成了县内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湟中县上新庄镇金桥民族希望小学是此次“圆梦”公益活动的捐助学校之一。金桥希望小学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本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完全小学,后由上海市某单位捐建,重新配置了校舍和教学设施。
自2007年来到金桥希望小学以来,王利花已做了8年校长,对学生情况如数家珍。据王利花介绍,在校学生家庭条件虽然不算很差,但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关爱,普遍比较自卑,集体荣誉感不强,参加学校活动也不积极。”王利花说。2014年,为了摸清学校留守儿童的情况,尽力从学校方面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关爱方面的缺失,王利花带领教师们开始对学生情况进行摸排走访,发现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生活的孩子占到近半数。
王利花认为,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双亲外出打工,孩子只能投靠其他亲属;二是父母离异,孩子无人照看;三是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关心不够。
在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捐助时,许钧表示,2005年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农业部、文化部等多部委联合开展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其目的就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关爱平台,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此次圆“中国梦”,献“关爱心”活动慰问留守儿童,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希望能够从一个小的侧面弥补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的缺憾。
除金桥希望小学外,“圆梦”团队还走访了湟中县静房村健力宝希望小学和远在大山深处的群加小学。与金桥希望小学相比,这两所学校的条件更加艰苦。静房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差。群加小学由于距西宁市区较远,且地处山区,因此成为湟中县唯一一所还未铺设互联网的小学。
慰问驻守战士
在慰问过贫困学生及贫困老人后,“圆梦”团队来到了青海省武警海东支队某守卫中队。
接受“圆梦”团队慰问的该守卫中队地处大山深处,常年与世隔绝。战士们生活条件艰苦,至今吃不上自来水,只能靠运输车将水运到连部,储存在水窖里。除了吃水难,还有用电难,由于电力不足,连部经常停电,电视、冰箱、电炉等用电设施不能同时使用,一旦遭遇停电,战士们就只能在野外生火做饭。
如果说物质生活条件的匮乏战士们还能忍受,那么精神生活的寂寞则更考验他们的意志力。该守卫中队某站点班长胡克思今年25岁,从2010年到此当兵算起,他已经在山里待了5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战友。营房前种植的一棵棵“老兵树”,记录着他们的友谊和故事。
胡克思2007年入伍时在西宁某连部服役,大批战友共同生活在一个大院里,尽管部队纪律严格,但部队生活还算丰富多彩。胡克思说,“刚来山上时多少有些不适应,这里战友数量比较少,比较寂寞,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
据武警海东支队副支队长张韬介绍,训练、站岗之余,战士们的业余生活只有读书、种菜、养殖,每晚7点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甚至成了这群年轻战士的“娱乐节目”。该守卫中队的另一处连营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接收不到,战士们每逢节假日只能步行到山下的连队给家人打电话,一来一去就得走十几公里。
“这两年藏獒可以养了,以前可能由于气候原因,连队连狗都养不活。我们战士开玩笑说,连狗都寂寞死了。虽然是玩笑,但也反映出这里的生活是多么单调乏味。”武警海东支队宣传股长齐军军说。
谈到自己在山东老家的女友,胡克思脸上露出了一丝柔情。再过一年,他也将告别连队、告别战友、告别驻守了5年的大山,回家做一名普通人,娶妻生子。那时候,连营门前的那丛“老兵林”将再多一棵新树,替他继续守望着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