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教学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物理技能。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教学利用各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 物理现象; 激发;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232-01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指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有兴趣的学习能促进学习者发生浓厚的兴趣,引起积极思考,取得良好地成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中学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以就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今后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既然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认识。
1利用生动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
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对其进行思考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物理与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息息相关,我们身边的很多物理现象都与物理知识密切联系。如:学生们下课玩"小太阳"的游戏,利用了光的反射的规律;晾晒衣服时要把衣服用衣架撑起来,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使其容易晾干;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等等。通过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生动的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使学生明确:原来物理和我们的关系这样密切,学会物理能够直接应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但是又活泼好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相比较死板、枯燥无味的教学风格一定会取得良好地教学效果。风趣的语言、生动的讲解是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第一节课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于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的学生来说,老师的第一形象往往具有深远的影响。有的教师会首先给学生来个下马威,宣布学生应该遵守的纪律,以及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和对于升学考试的影响。这样一来势必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力求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除了简单介绍有关物理的基本情况以外,更重要的是介绍一些物理中的有趣现象,如:为什么筷子放入装有水的杯子中看起来是弯折的,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为法国的飞行员在空中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以为是一只小昆虫,结果抓到后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一颗子弹呢,当学习了运动的相对性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等等。当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东西产生兴趣时,也意味着对物理发生了兴趣,感觉物理非常有趣而想要学好它。
3介绍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有趣小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材料,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性格。如,牛顿通过脑袋掉下来砸到脑袋的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已经被人们所熟知,故事不正告诉我们要从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也并不是天才,经过不断的失败和努力最终会取得成功,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正是通过这些故事、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重视实验教学,也是激发、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特点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试验中也积极探索显得模式。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地亲自动手做试验,既能满足学生好奇,想要一探究竟的心里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是学生形成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培养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做实验,鼓励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将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更加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如,在进行压力和压强的关系时,让一位同学将鸡蛋握在手中,使劲用力握,鸡蛋液不会破碎,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而这些点的发掘要依靠我们物理教师不断地发现、去引导,并能够在教学工作中灵活地加以联系和应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放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对物理形成持久广泛的兴趣。当学生对物理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在物理的殿堂不断地汲取营养,并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去敲开更多的物理学中一些未知领域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兴趣; 物理现象; 激发;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232-01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指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有兴趣的学习能促进学习者发生浓厚的兴趣,引起积极思考,取得良好地成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中学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以就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今后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既然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认识。
1利用生动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
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对其进行思考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物理与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息息相关,我们身边的很多物理现象都与物理知识密切联系。如:学生们下课玩"小太阳"的游戏,利用了光的反射的规律;晾晒衣服时要把衣服用衣架撑起来,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使其容易晾干;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等等。通过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生动的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使学生明确:原来物理和我们的关系这样密切,学会物理能够直接应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但是又活泼好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相比较死板、枯燥无味的教学风格一定会取得良好地教学效果。风趣的语言、生动的讲解是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第一节课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于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的学生来说,老师的第一形象往往具有深远的影响。有的教师会首先给学生来个下马威,宣布学生应该遵守的纪律,以及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和对于升学考试的影响。这样一来势必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力求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除了简单介绍有关物理的基本情况以外,更重要的是介绍一些物理中的有趣现象,如:为什么筷子放入装有水的杯子中看起来是弯折的,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为法国的飞行员在空中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以为是一只小昆虫,结果抓到后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一颗子弹呢,当学习了运动的相对性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等等。当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东西产生兴趣时,也意味着对物理发生了兴趣,感觉物理非常有趣而想要学好它。
3介绍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有趣小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材料,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性格。如,牛顿通过脑袋掉下来砸到脑袋的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已经被人们所熟知,故事不正告诉我们要从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也并不是天才,经过不断的失败和努力最终会取得成功,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正是通过这些故事、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重视实验教学,也是激发、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特点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试验中也积极探索显得模式。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地亲自动手做试验,既能满足学生好奇,想要一探究竟的心里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是学生形成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培养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做实验,鼓励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将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更加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如,在进行压力和压强的关系时,让一位同学将鸡蛋握在手中,使劲用力握,鸡蛋液不会破碎,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而这些点的发掘要依靠我们物理教师不断地发现、去引导,并能够在教学工作中灵活地加以联系和应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放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对物理形成持久广泛的兴趣。当学生对物理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在物理的殿堂不断地汲取营养,并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去敲开更多的物理学中一些未知领域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