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公正社会。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是指引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一种社会价值观。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实践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伟大历程。这一实践既验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公正性,又为中国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公正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公正观 当代中国 实践价值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1-0027-04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真正的社会公正是与消灭私有制、消灭社会三大差别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联的,这到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变为现实。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本质内容、
社会公正是马克思的崇高追求,唯物史观的立论基础使得马克思的这一追求成为科学的追求并在其理论研究中处于“首要地位”。诚如恩格斯所说:“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中,对法权(它始终只是某一特定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反映)的考察是完全次要的;相反地,对特定时代的一定制度、占有方式、社会阶级产生的历史正当性的探讨占着首要地位。”也就是说,马克思关注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并把人的现实生活的改造与整个现实世界的改造看作是一致的。他摒弃历史上一切唯心主义的错误做法,冲破人性教化的藩篱,依照社会发展条件去探寻人的发展,又以人的发展程度去衡量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公正是马克思思想的首要价值。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显然。“自由”和“平等”是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两个“真正”意味着“正义”这种价值追求与“共产主义制度”是内在统一的。
而且,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真正具备实现人类社会公正的基本条件:“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是一切阶级彻底消灭,三大差别逐渐消失的社会;是人们摆脱了固定分工的束缚,在生产领域和一切生活领域实现完全平等的社会;是人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是全体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极大提高、全民教育普及并不断丰富的社会。这些现实条件充分显示出,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公正社会,其发展目标是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高度发达和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其根本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其实现途径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一切社会差别的无产阶级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保证每一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笔者理解,共产主义社会是理想追求、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体。其一,作为理想追求,共产主义是公正的社会,能够促进人逐步摆脱一切异化现象,促进人得到平等生存和自由发展,实现人人各尽社会义务、人人共享劳动成果。其二,作为理论体系,共产主义公正的实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其具体条件奠基在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之中,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实现程度。其三,作为制度设计,共产主义是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的统一,它不仅拥有消除一切不公现象的现实条件,而且能够协调人的利益关系和权利分配。
因而,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消灭一切非正义的社会现象,追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本质内容。
二、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指引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建设
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揭示了人类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然趋势,指明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社会公正而奋斗的伟大使命,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促进中国的社会公正提供了指南。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主张中国的社会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又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这为实现中国的社会公正指明了方向,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共产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发展的唯一科学道路就是共产主义。为此,以国情为内在依据和根本条件实现国家解放、民族解放和人的解放是毛泽东时代的必然选择。只有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人权等造就现实平台。因此,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的第一个社会公正实践举措便是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剥削、压迫、奴役、异化等一系列不公正社会现象的根源。因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的第二个社会公正实践举措便是为保障人们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分配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些措施的推行为中华民族逐步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基础。
在邓小平看来,如果不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就难免使党的社会公正举措走向人民意愿的反面(比如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实践),因此,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促进中国社会公正的首要问题。要认清此问题,关键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对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高度理论概括意味着:生产力高度发达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根本前提;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就必须不断变革生产关系,铲除一切剥削现象的存在根基;社会主义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和原则,确保社会各阶层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继承前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公正。其一,改革开放以最好的态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公正。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提升了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其二,制度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公正的平台保障。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 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因此。我国为消除腐败和其他社会不公现象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坚持和改善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为保障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而完善经济制度;为人民平等的发展权和受教育权的实现而建立公正的社会文化资源分配制度;为完善社会补偿、救济、保障措施而逐步建立起公民的基本生活资料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其三,社会成果的分配是社会公正中结果是否平等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而是最为敏感的社会问题。为保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维护社会公正,我国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这些重大举措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公正。
面对社会主义实践在苏联受挫的严峻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要想继续推进社会公正,就必须把自身建设和社会规制的完善有机统一起来。第三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核心意旨就在于实现、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是把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和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所做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根本上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凸显人民“主心骨”的作用,为此而全面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就是集中体现。江泽民在《认真消除社会分配不公现象》一文中指出,以弄权渎职、贪污受贿等方式捞取不义之财“是当前分配不公的另一种表现,也是人们议论最多的”。。一旦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如果说,全面展开的反腐败斗争提供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政治环境,那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则赋予人们以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条件。江泽民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更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也完全能够在加快科技生产力发展方面显著地体现出来”。。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既能够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促进社会公正,需要具备平等发展、公平竞争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需要消除差别、协调利益的平衡机制。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一项在体制设计上力求缩小人们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的世纪工程。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东、中、西部地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经济,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通过近十年的实践,西部地区已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的大好局面。第三代领导集体还提出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等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战略和政策,这些为推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公正提供了直接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胡锦涛同志率领全国人民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加切实地促进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公正。科学发展观从“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实现科学发展以及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等方面回答了实现中国社会公正的本质内容和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公正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在物质成果、民主法制、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公正,“协调发展”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之间的社会公正;“统筹兼顾”是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等各个具体领域的社会公正。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了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公正:第一,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针对以物为本、以权为本、以官为本、以钱为本、以GDP为本而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度、原则和要求,确保人人具有同样的尊严、同样的平等、同样的自由等基本权利和义务。可以说,社会公正问题说到底是人的发展问题,把人的发展问题解决好了,就是促进了社会公正。党的十七大报告全文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论述最多,提出要切实解决住房、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努力实现人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公正目标。第二,谋求建立多层面的利益协调机制。公正社会,就是一个人人共建共享、机会平等、发展全面的利益格局合理的社会。促进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就是合理地解决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上的矛盾,统筹和协调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胡锦涛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思想都是对社会和谐的具体部署和对利益协调的积极探索。第三,推出更为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其一,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公平正义理念;其二,营造人人平等的社会公平环境,从法律、制度、政策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其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低、扩中、调高、取非、保困”成为党和政府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关键词;其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城市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措施。这些举措的不断深入推行,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中国的社会公正建设。
三、结论与启示
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在当代中国实践的四个阶段的逻辑基点和中心内容分别是“主权”、“制度”、“党建”和“民生”。其中,主权是基础,制度是核心,党建是保障,民生是目标。四个内容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四个阶段先行后继、层层递进。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共产党人率领全国人民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完善、民生问题的关切和解决等方面逐步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公正。有资料显示,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人均GDP不到100美元,改革开放初期不到200美元,到2003年已经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2008年已达到3266.8美元。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国际影响的明显提升,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的优越性、公正性。新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的稳定发展和长足进步,为促进中国社会公正奠定了雄厚基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伟大实践生动地诠释了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丰富了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公正思想的时代内涵。
诚然,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阶段性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在根本制度上是公正的,但是,社会公正是具体的、相对的,社会主义还不可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种事实上的公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直观表现就是今天的中国社会还有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各种社会公正问题(诸如弱势群体边缘化问题、社会公共权力运用失当问题、社会再分配弱化问题等)还以各种方式展现出来。总体上,这些问题都是发展性的问题,通过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我们的政府、国家、人民一定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伟大实践,已经为我们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公正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其一,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理论创新,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的社会公正。其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正社会的阶级基础和政治力量。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才能保证中国实现社会公正。其三,社会公正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做到社会各项工作真正“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并从社会主要矛盾中找动力、找根源、找对策、找方案,才能实现社会公正。其四,社会公正是具体的、现实的、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对社会公正有不同的理解。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正理念,并认真解决各种具体的社会公正问题,才能促进社会公正。其五,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主体力量和社会公正的需求者、受益者。不断激发最广大人民的主观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
[责任编辑:文 义]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公正观 当代中国 实践价值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1-0027-04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真正的社会公正是与消灭私有制、消灭社会三大差别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联的,这到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变为现实。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本质内容、
社会公正是马克思的崇高追求,唯物史观的立论基础使得马克思的这一追求成为科学的追求并在其理论研究中处于“首要地位”。诚如恩格斯所说:“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中,对法权(它始终只是某一特定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反映)的考察是完全次要的;相反地,对特定时代的一定制度、占有方式、社会阶级产生的历史正当性的探讨占着首要地位。”也就是说,马克思关注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并把人的现实生活的改造与整个现实世界的改造看作是一致的。他摒弃历史上一切唯心主义的错误做法,冲破人性教化的藩篱,依照社会发展条件去探寻人的发展,又以人的发展程度去衡量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公正是马克思思想的首要价值。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显然。“自由”和“平等”是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两个“真正”意味着“正义”这种价值追求与“共产主义制度”是内在统一的。
而且,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真正具备实现人类社会公正的基本条件:“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是一切阶级彻底消灭,三大差别逐渐消失的社会;是人们摆脱了固定分工的束缚,在生产领域和一切生活领域实现完全平等的社会;是人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是全体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极大提高、全民教育普及并不断丰富的社会。这些现实条件充分显示出,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公正社会,其发展目标是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高度发达和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其根本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其实现途径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一切社会差别的无产阶级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保证每一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笔者理解,共产主义社会是理想追求、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体。其一,作为理想追求,共产主义是公正的社会,能够促进人逐步摆脱一切异化现象,促进人得到平等生存和自由发展,实现人人各尽社会义务、人人共享劳动成果。其二,作为理论体系,共产主义公正的实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其具体条件奠基在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之中,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实现程度。其三,作为制度设计,共产主义是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的统一,它不仅拥有消除一切不公现象的现实条件,而且能够协调人的利益关系和权利分配。
因而,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消灭一切非正义的社会现象,追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本质内容。
二、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指引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建设
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揭示了人类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然趋势,指明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社会公正而奋斗的伟大使命,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促进中国的社会公正提供了指南。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主张中国的社会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又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这为实现中国的社会公正指明了方向,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共产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发展的唯一科学道路就是共产主义。为此,以国情为内在依据和根本条件实现国家解放、民族解放和人的解放是毛泽东时代的必然选择。只有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人权等造就现实平台。因此,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的第一个社会公正实践举措便是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剥削、压迫、奴役、异化等一系列不公正社会现象的根源。因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的第二个社会公正实践举措便是为保障人们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分配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些措施的推行为中华民族逐步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基础。
在邓小平看来,如果不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就难免使党的社会公正举措走向人民意愿的反面(比如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实践),因此,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促进中国社会公正的首要问题。要认清此问题,关键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对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高度理论概括意味着:生产力高度发达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根本前提;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就必须不断变革生产关系,铲除一切剥削现象的存在根基;社会主义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和原则,确保社会各阶层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继承前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公正。其一,改革开放以最好的态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公正。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提升了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其二,制度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公正的平台保障。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 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因此。我国为消除腐败和其他社会不公现象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坚持和改善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为保障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而完善经济制度;为人民平等的发展权和受教育权的实现而建立公正的社会文化资源分配制度;为完善社会补偿、救济、保障措施而逐步建立起公民的基本生活资料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其三,社会成果的分配是社会公正中结果是否平等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而是最为敏感的社会问题。为保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维护社会公正,我国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这些重大举措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公正。
面对社会主义实践在苏联受挫的严峻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要想继续推进社会公正,就必须把自身建设和社会规制的完善有机统一起来。第三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核心意旨就在于实现、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是把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和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所做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根本上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凸显人民“主心骨”的作用,为此而全面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就是集中体现。江泽民在《认真消除社会分配不公现象》一文中指出,以弄权渎职、贪污受贿等方式捞取不义之财“是当前分配不公的另一种表现,也是人们议论最多的”。。一旦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如果说,全面展开的反腐败斗争提供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政治环境,那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则赋予人们以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条件。江泽民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更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也完全能够在加快科技生产力发展方面显著地体现出来”。。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既能够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促进社会公正,需要具备平等发展、公平竞争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需要消除差别、协调利益的平衡机制。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一项在体制设计上力求缩小人们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的世纪工程。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东、中、西部地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经济,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通过近十年的实践,西部地区已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的大好局面。第三代领导集体还提出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等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战略和政策,这些为推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公正提供了直接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胡锦涛同志率领全国人民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加切实地促进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公正。科学发展观从“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实现科学发展以及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等方面回答了实现中国社会公正的本质内容和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公正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在物质成果、民主法制、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公正,“协调发展”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之间的社会公正;“统筹兼顾”是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等各个具体领域的社会公正。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了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公正:第一,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针对以物为本、以权为本、以官为本、以钱为本、以GDP为本而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度、原则和要求,确保人人具有同样的尊严、同样的平等、同样的自由等基本权利和义务。可以说,社会公正问题说到底是人的发展问题,把人的发展问题解决好了,就是促进了社会公正。党的十七大报告全文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论述最多,提出要切实解决住房、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努力实现人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公正目标。第二,谋求建立多层面的利益协调机制。公正社会,就是一个人人共建共享、机会平等、发展全面的利益格局合理的社会。促进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就是合理地解决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上的矛盾,统筹和协调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胡锦涛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思想都是对社会和谐的具体部署和对利益协调的积极探索。第三,推出更为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其一,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公平正义理念;其二,营造人人平等的社会公平环境,从法律、制度、政策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其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低、扩中、调高、取非、保困”成为党和政府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关键词;其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城市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措施。这些举措的不断深入推行,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中国的社会公正建设。
三、结论与启示
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在当代中国实践的四个阶段的逻辑基点和中心内容分别是“主权”、“制度”、“党建”和“民生”。其中,主权是基础,制度是核心,党建是保障,民生是目标。四个内容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四个阶段先行后继、层层递进。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共产党人率领全国人民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完善、民生问题的关切和解决等方面逐步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公正。有资料显示,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人均GDP不到100美元,改革开放初期不到200美元,到2003年已经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2008年已达到3266.8美元。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国际影响的明显提升,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的优越性、公正性。新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的稳定发展和长足进步,为促进中国社会公正奠定了雄厚基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伟大实践生动地诠释了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丰富了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公正思想的时代内涵。
诚然,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阶段性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在根本制度上是公正的,但是,社会公正是具体的、相对的,社会主义还不可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种事实上的公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直观表现就是今天的中国社会还有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各种社会公正问题(诸如弱势群体边缘化问题、社会公共权力运用失当问题、社会再分配弱化问题等)还以各种方式展现出来。总体上,这些问题都是发展性的问题,通过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我们的政府、国家、人民一定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伟大实践,已经为我们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公正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其一,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理论创新,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的社会公正。其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正社会的阶级基础和政治力量。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才能保证中国实现社会公正。其三,社会公正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做到社会各项工作真正“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并从社会主要矛盾中找动力、找根源、找对策、找方案,才能实现社会公正。其四,社会公正是具体的、现实的、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对社会公正有不同的理解。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正理念,并认真解决各种具体的社会公正问题,才能促进社会公正。其五,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主体力量和社会公正的需求者、受益者。不断激发最广大人民的主观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
[责任编辑:文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