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社会对电子商务类人才的需求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具备知识、素质以及能力等各方面都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人才,然而单单依靠高校很难培养出完全符合的多元化人才,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解决目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方法,电子商务专业有其学科的独特性以及交叉性等特点,使得协同育人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产教融合视角下多元主体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育人研究。通过分析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协同理论以及流程再造理论优化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产教融合;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一、相关理论概述
1.产教融合
是指高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2.协同
用来指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联合作用,以期达到“1+1>2”的协同效果。
3.流程再造理论
指通过资源整合、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体系高速发展需要的一种方法,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管理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管理工具的价值,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经营环境。
二、电子商务专业协同育人现状综述
1.校企合作情况
电子商务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同时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去培育学生,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去实习,参与到企业的正常运作中,比如201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入南京苏宁去实习,在苏宁主要从事电商运营以及网站运营等工作和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紧密相连的。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主任专门负责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相关工作,主要负责学校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协调沟通。电子商务教研室所有老师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师每年都会参加专业培训,提升自身技能。
目前已与校外8个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
2.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目前校企合作仅限于学生大三或者大四去企业进行实习,实习时间半年左右,在这期间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从把学生送往企业开始,到学生实习结束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导致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实习成绩以及实习期间的纪律得不到有效的把控。学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
企业和高校合作力度不够:企业是高校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者,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高校产教融合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些企业反映学生进入后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所掌握的技能和企业需要的技能严重脱节。企业培养学生需要的周期很长,但企业是以追求利益为首要任务,这样导致企业的短期利益得不到满足,培养学生具有风险性。再有企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留在企业,企业的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相关政策也没有向企业倾斜,企业没有得到相对应的补偿。
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学生反映进入企业后一直从事重复的工作,工作强度大,工作不具备挑战性,很多学生没有上进意识。
3.校企合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人才目标定位不准确: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人才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没有结合市场需求以及企业需要的技能进行设定。
实践体系不完善:高校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缺少双师型教师,没有企业专家的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目前高校的产教融合只限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派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这些表面层次的操作,没有根据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目标制定全方位多领域的融合探索,合作的企业不具有长效性,不能达到双方的共赢。
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由规模粗放增长型转化为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供给侧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营造人人都成才的理念,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任,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會的需求,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肩负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型,逐渐向多元化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转变,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也是高校教育的使命需要。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优秀的专业人才,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改造、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目前用人成本也在逐年提升,人才匮乏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让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可以为企业储备人才资源,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学生成才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是就业或者创业,而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断提升,要求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学生要想成才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全面素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2.多元主体协同的外部环境
山东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呈现提质增效、稳中向好态势,转型发展加快推进,民生保障持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实体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6.8%,实现利润增长11.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3%,营业利润增长21.7%,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4.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青岛是山东省的海滨城市也是副省级城市,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上已经超越了省会济南是山东名副其实的双子星之一!青岛开放的旅游业是其产业特色之一,也是著名的国际化港口的标志。青岛目前下辖城阳、李沧、崂山、市南、市北、即墨、黄岛七个市辖区及胶州、平度、莱西三个县级市。从2019年的经济生产总值看西海岸新区(原黄岛区)经济,GDP创造了3554.4亿元。人口也是七区三市中最多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60.82万。人均GDP排在青岛市各区市第一位。 为加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与运行管理,推进创新创业共同体高水平发展,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绩效评价办法》。
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具体实施
1.高校加大内涵建设
高校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和企业共同制定,前期做好社会调研,了解企业所需人才应具有的能力,了解企业和社会所需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要求和素质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具体详细的设置。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加大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企业所需的知识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的学时要加大,占整个学时的50%,学生大一可以去企业进行见习,了解企业的文化以及工作流程,大二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大三下学期去企业实习,加入企业工作组,参与企业实际的项目,同时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每年至少在企业定岗3个月,掌握企业中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2.企业更新观念,提供多样化平台
企业要更新观念,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平台,和高校建立实训实践基地,实训实践基地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立要双方共同决定,同时要做好过程监督,确保实践基地的作用,一方面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训提供平台,学生可以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参与项目的制作,另一方面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场所,教师可以在企业中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的制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時企业也要和高校的科研团队联合开发项目,使双方都能在合作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双方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加强过程监控,建立配套的过程监督体系,对于学生整个的实习过程进行监控。
3.政府加强宏观指导
政府在校企合作育人中虽不是直接参与者,但对整个的发展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产教融合是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制定、完善的服务支持和适宜的宏观调控,比如税收以及其他政策方面的倾斜,使校企合作育人的法规制度更加完善。同时应该打破单边管理多方联动进行治理,地方政府除了要出台相应政策使校企合作育人合法化,同时要给予相关的政策鼓励。同时要强化监督指导,保障多渠道经费的来源,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服务。
4.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
目标导向的机制:企业和高校要共同寻找切入点,确定合作的意愿,在二者合作之初需要政府部门的协商,了解地方区域发展的现状和相关的政策确定合作意愿,进行信息沟通包括如何提供实习、高校如何提供师资、如何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以及学生实习的费用等相关问题,制定相关的协议保障顺利进行。
深度协同机制:在人才培养和产出成果两方面需要在政府引导下高校和企业进行深度协同。高校和企业要共同设置专业,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专业的设置,对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更具有发言权,高校要结合企业的意愿共同修改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要由企业的工程师和高校的教师共同制定,保证整个课程体系在公共课上体现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又在专业课上体现专业性和技能性。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学期结合学校和企业的实习所占比例来确定学生的考核。
五、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意义
1.对高校的意义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对于高校而言能改变高校封闭式的授课方式,把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变,同时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目标明确,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企业的专家到学校授课,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促进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学校的知名度以及资源优势得到了整合。教师利用产学研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实践中发挥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对教师自身而言,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学校通过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提高了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获得更多更好的社会评价,学校社会影响力以及声誉、口碑都会得到提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2.对企业的意义
在经历新冠疫情之后,有些小的企业破产了,有些中型企业面临裁员以及降薪的风险,企业在招聘高层次人才方面出现了“用工难”、“用工荒”的局面。目前企业处于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和高校协同育人,一方面能解决人才招聘困难的问题,同时借助高校科研成果以及优势资源可以为企业自身产业升级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企业利用学生这一低成本劳动力可以为企业储备人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育人,科研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可以充分挖掘符合企业要求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参与育人,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有重大的意义,学生的实习环境得到了提升,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企业也能在人才管理过程中积累经验和财富,对企业自身而言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3.对政府的意义
政府在中间起的主要作用是协调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对于政府而言,能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为本省的GDP增长水平、税收能力、就业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能培养更多实用型、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政府绩效。
总之,高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加快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高校形成和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在协同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真正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王莺洁.高等职业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8.
[2]张琦.高校与产业间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共生机制分析[D].广西大学,2016.
[3]刘晶晶.基于协同理论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陈士磊(1982.12- ),山东冠县人,研究生,青岛滨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余花(1989.08- ),研究生,青岛滨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关键词:产教融合;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一、相关理论概述
1.产教融合
是指高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2.协同
用来指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联合作用,以期达到“1+1>2”的协同效果。
3.流程再造理论
指通过资源整合、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体系高速发展需要的一种方法,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管理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管理工具的价值,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经营环境。
二、电子商务专业协同育人现状综述
1.校企合作情况
电子商务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同时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去培育学生,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去实习,参与到企业的正常运作中,比如201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入南京苏宁去实习,在苏宁主要从事电商运营以及网站运营等工作和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紧密相连的。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主任专门负责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相关工作,主要负责学校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协调沟通。电子商务教研室所有老师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师每年都会参加专业培训,提升自身技能。
目前已与校外8个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
2.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目前校企合作仅限于学生大三或者大四去企业进行实习,实习时间半年左右,在这期间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从把学生送往企业开始,到学生实习结束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导致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实习成绩以及实习期间的纪律得不到有效的把控。学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
企业和高校合作力度不够:企业是高校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者,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高校产教融合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些企业反映学生进入后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所掌握的技能和企业需要的技能严重脱节。企业培养学生需要的周期很长,但企业是以追求利益为首要任务,这样导致企业的短期利益得不到满足,培养学生具有风险性。再有企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留在企业,企业的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相关政策也没有向企业倾斜,企业没有得到相对应的补偿。
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学生反映进入企业后一直从事重复的工作,工作强度大,工作不具备挑战性,很多学生没有上进意识。
3.校企合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人才目标定位不准确: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人才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没有结合市场需求以及企业需要的技能进行设定。
实践体系不完善:高校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缺少双师型教师,没有企业专家的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目前高校的产教融合只限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派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这些表面层次的操作,没有根据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目标制定全方位多领域的融合探索,合作的企业不具有长效性,不能达到双方的共赢。
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由规模粗放增长型转化为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供给侧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营造人人都成才的理念,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任,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會的需求,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肩负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型,逐渐向多元化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转变,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也是高校教育的使命需要。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优秀的专业人才,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改造、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目前用人成本也在逐年提升,人才匮乏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让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可以为企业储备人才资源,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学生成才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是就业或者创业,而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断提升,要求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学生要想成才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全面素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2.多元主体协同的外部环境
山东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呈现提质增效、稳中向好态势,转型发展加快推进,民生保障持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实体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6.8%,实现利润增长11.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3%,营业利润增长21.7%,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4.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青岛是山东省的海滨城市也是副省级城市,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上已经超越了省会济南是山东名副其实的双子星之一!青岛开放的旅游业是其产业特色之一,也是著名的国际化港口的标志。青岛目前下辖城阳、李沧、崂山、市南、市北、即墨、黄岛七个市辖区及胶州、平度、莱西三个县级市。从2019年的经济生产总值看西海岸新区(原黄岛区)经济,GDP创造了3554.4亿元。人口也是七区三市中最多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60.82万。人均GDP排在青岛市各区市第一位。 为加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与运行管理,推进创新创业共同体高水平发展,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绩效评价办法》。
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具体实施
1.高校加大内涵建设
高校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和企业共同制定,前期做好社会调研,了解企业所需人才应具有的能力,了解企业和社会所需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要求和素质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具体详细的设置。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加大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企业所需的知识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的学时要加大,占整个学时的50%,学生大一可以去企业进行见习,了解企业的文化以及工作流程,大二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大三下学期去企业实习,加入企业工作组,参与企业实际的项目,同时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每年至少在企业定岗3个月,掌握企业中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2.企业更新观念,提供多样化平台
企业要更新观念,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平台,和高校建立实训实践基地,实训实践基地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立要双方共同决定,同时要做好过程监督,确保实践基地的作用,一方面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训提供平台,学生可以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参与项目的制作,另一方面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场所,教师可以在企业中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的制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時企业也要和高校的科研团队联合开发项目,使双方都能在合作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双方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加强过程监控,建立配套的过程监督体系,对于学生整个的实习过程进行监控。
3.政府加强宏观指导
政府在校企合作育人中虽不是直接参与者,但对整个的发展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产教融合是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制定、完善的服务支持和适宜的宏观调控,比如税收以及其他政策方面的倾斜,使校企合作育人的法规制度更加完善。同时应该打破单边管理多方联动进行治理,地方政府除了要出台相应政策使校企合作育人合法化,同时要给予相关的政策鼓励。同时要强化监督指导,保障多渠道经费的来源,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服务。
4.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
目标导向的机制:企业和高校要共同寻找切入点,确定合作的意愿,在二者合作之初需要政府部门的协商,了解地方区域发展的现状和相关的政策确定合作意愿,进行信息沟通包括如何提供实习、高校如何提供师资、如何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以及学生实习的费用等相关问题,制定相关的协议保障顺利进行。
深度协同机制:在人才培养和产出成果两方面需要在政府引导下高校和企业进行深度协同。高校和企业要共同设置专业,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专业的设置,对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更具有发言权,高校要结合企业的意愿共同修改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要由企业的工程师和高校的教师共同制定,保证整个课程体系在公共课上体现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又在专业课上体现专业性和技能性。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学期结合学校和企业的实习所占比例来确定学生的考核。
五、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意义
1.对高校的意义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对于高校而言能改变高校封闭式的授课方式,把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变,同时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目标明确,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企业的专家到学校授课,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促进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学校的知名度以及资源优势得到了整合。教师利用产学研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实践中发挥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对教师自身而言,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学校通过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提高了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获得更多更好的社会评价,学校社会影响力以及声誉、口碑都会得到提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2.对企业的意义
在经历新冠疫情之后,有些小的企业破产了,有些中型企业面临裁员以及降薪的风险,企业在招聘高层次人才方面出现了“用工难”、“用工荒”的局面。目前企业处于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和高校协同育人,一方面能解决人才招聘困难的问题,同时借助高校科研成果以及优势资源可以为企业自身产业升级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企业利用学生这一低成本劳动力可以为企业储备人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育人,科研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可以充分挖掘符合企业要求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参与育人,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有重大的意义,学生的实习环境得到了提升,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企业也能在人才管理过程中积累经验和财富,对企业自身而言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3.对政府的意义
政府在中间起的主要作用是协调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对于政府而言,能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为本省的GDP增长水平、税收能力、就业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能培养更多实用型、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政府绩效。
总之,高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加快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高校形成和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在协同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真正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王莺洁.高等职业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8.
[2]张琦.高校与产业间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共生机制分析[D].广西大学,2016.
[3]刘晶晶.基于协同理论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陈士磊(1982.12- ),山东冠县人,研究生,青岛滨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余花(1989.08- ),研究生,青岛滨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