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溯源
中国自古就有薰香的历史。古人很早就已懂得,薰香能够美容、祛痛、消除疲劳、排解抑郁。《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写警幻“携了宝玉入室。但闻一缕幽香,不知所闻何物”。警幻冷笑道:“此香乃尘世所无,尔如何能知!此系诸名山胜境初生异卉之精,台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很古以来,香在中国帝王宫廷和富贵人家的起居生活中,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焚香大约早在春秋时代就开始了。《拾遗记》说,燕昭王二年(公元前585年),波弋国贡“荃芜之香”。不过,在秦汉以前,中国还没有沉香之类香料传人。当时焚烧的,是兰蕙一类的香草。汉武帝时代,岭南逐渐与中原交通。由于武帝好道,南方诸郡纷纷贡献珍奇,香料也就传人中原,不再焚烧草香。
香料品种很多。最名贵的香料是沉香,除了我国岭南一带出产外,当时真腊(今柬埔寨)、占城(今越南中部)等地也出产。后来又有了檀香、鸡舌香、龙脑香等品种。汉武帝的宠妃赵飞燕杂薰诸香,坐处余香百日不歇。汉武帝迎接西王母时,曾经燔烧“百和之香”。这些虽属神话传说,但也证实当时已经焚烧香料了。魏晋以来,香料已成为宫廷及富贵人家中生活必需品之一。焚香、薰香,也就成了社会上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操在取得政权之前,曾经“禁家内不得薰香”,以示简朴;还曾经赠送诸葛亮“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临终时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唐宋以后,关于香品、香事、香料制作、焚法等方面的著作多了起来,遂有“茶经香传”之称。焚香与品茗,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场合下,古人是把香料制成饼块,放在特制的香炉内焚烧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就描写说:“贾母歪在榻上。榻下……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缨络、花瓶、香炉等物。”最早的香炉叫“博山香炉”,传说是西王母送给汉武帝的。那形制是仿照传说中海上仙山博山的形象,下面有盘,贮存热水,使润气蒸香,象征海的回环,上面的炉盖如山,香烟从盖里出来,宛如山腾岚气,呈现出一种山海之象,这种香炉,后来又被叫做“宝鼎”。《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联”中,贾宝玉题有一联云:“宝鼎茶闲烟尚绿”,描绘的就是宝鼎炉焚香情景。古人焚香的方式,一般必定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有用银叶或者云母片制成的浅盘盛香。香不及火,使之自然舒缓而无烟燥气,却自香风袅袅。难怪宝玉步入秦氏卧房时,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使宝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了。
薰香与佛教文化
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譬喻中,经常都可以见到香的踪影。密法中,不同的本尊甚至有不同供养的香,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香能祛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乐受,因此常被用来做为供养佛菩萨、本尊的圣品,如《苏悉地经》中,就把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而《大日经》也将之列为六种供养之一。
除了被用来做为殊胜的供品之外,由于香的芬芳远闻,经典中也常以其来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只有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薰十方。而《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五分法身,称为“五分法身香”。
此外,香也被用来比喻念佛的功德,如《首楞严三昧经》中,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气一般。
经典中甚至记载有香的净土,如《维摩诘经》中所说的“香积国土”,不但以香构成食、衣、住、行的一切,也以香来说法。在《华严经》中也说,华藏世界被重重无数的香水海所围绕。
密教的种种修法中,更是经常看到供香的记载,而依供养佛部、莲花部、金刚部,乃至天龙八部等一切世圣众,则用种种不同的香来供养,与其相应。
除此之外,经典中也记载着与香有关的修持法门。其中最著名的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以闻沈水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悟入本心。
而《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1则有清净阡悔鼻根的方法;《慈悲道场忏法》中,也有关于鼻根与香的发愿,如文中发愿一切众生不闻一切臭恶之气,常闻一切旃檀、妙树花香之气,常闻一切说法香、戒香、菩萨香、五分法身香等。
香在佛教中的风貌如此丰富多姿,从最基本令人愉悦的香,升华乃至心香、解脱香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香席
燃碳。碳为日本香堂的专用香道用碳,易燃,且无杂味,此碳圆柱型,燃透可持续薰香热度60分钟左右。明朝高濂《遵生八笺》之三:焚香七要中也提到过香碳的制法:“香炭,把鸡骨炭碾为末,加葵叶或葵花,再加少许糯米粥汤调和,最后用大小铁锤或塑槌击成饼状,饼愈坚愈贵,可以烧很久。有人用红花楂代葵花叶,或者用烂枣加石灰和炭来造的,也很妙。”
松灰。用火箸搅松香灰,为的是灰内存有空气,便于碳的燃烧。此次选进口香道用灰,提前一天加热熟灰,香灰是极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就是我们俗话中的“受潮”具体表现为香灰有颗粒状的凝结,这样的灰是影响品熏的味道和碳燃烧,所以聚会之前我们都会加热去潮气,做到灰质松散,无异味。至于香灰的自制,古书中也有提及,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自制“先取纸钱灰一斗,加二升石灰,再用水拌和成团,放入大灶中烧红,然后取出研磨到极细,再放人炉中使用,火就不会熄灭。”
(左)下碳。燃透的碳团表面是灰白色,内芯一定是要透红的,这样品香的时候不会被碳的昧道影响,下碳前用火箸在灰内掏一个洞,直径和深度都在2cM左右,正好可以放碳下去。
(右)覆灰。下碳后,用火箸盖上碳团,并梳理起一灰堆,碳在灰中被很好的保护住温度,用火箸的尖部梳理,也可以更好的提供碳所需要的空气成份。
(左)拍平香灰。不要用力压,拍平即可,为的是不让热力散发,聚集热力到顶端,这个是香道过程的一个入门。
(右)翎羽扫去散尘。羽扫是香道用具常用到的一个工具,把手部分—般用硬木或象牙制作,羽毛则使用着朱鹭的羽,扫去炉口的附着的香灰,对品香者也是一种尊敬。
压出香筋。日式的方式为分5块区域,加上一块闻口的方向,5块区域用火箸压出香筋用于疏导热气,很多不理解香道的朋友,认为只是美观,其实不然,这个对凝聚热力有很大作用,这个步骤也是香道凝神静气的一个关键,但因为实际操作难度是有一些的,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并要做到心静如水,方可自如操作。
置银叶。首先更正一个误区,香道中银叶并不是银质地的叶子。
《长物志》中有这样一段:“隔火,砂片第一,定片次之,玉片又次之,金银不可用,以火浣布如钱大着,银镶四周供用尤秒,”所以古时所言的银叶,不过是银镶四周而已,香道中的银叶为什么是镶银边的云母片,也就很好解释了。用银或金属做隔片,只是近代人的臆断。
那么到底用金属有什么不好呢,焚香七要中说:太热了就不能再隔火。操作香道要求做到温度够而不出烟,这个是靠移动云母片上的香木离火口的远近来调节的。而金属是热的良好导体,银质地的隔片上的温度都是一样的,不能调节。但是云母之类,只要稍离火口,温度就会下来,这样可以很好掌握和控制温度。
香筋均5份,留闻口,在香道中因为流派不同,香筋的花式也各不相同。其形式未必只是形式,而是人定的一个过程,物我两忘,入定茗香,这才是香道的本质。
火窗高于品香炉的口径,碳的深度和热力因所选沉香而定,晶香炉的大小要刚好手握,又不会因为过小而使碳不够空气燃烧。所以在尺寸上有严格的要求。
由于高火窗须到肉纯油脂香材,所以一块若大的土沉顷刻间清理下去多半。
品熏的沉香选香富森红土,沉香按产地分星洲系与惠安系,按形成又分生沉,熟沉和土沉,富森红土产于越南富森属惠安系土沉,就品香而言是绝价的香材。
切香材。准确的说土沉应该是刮的,因为在地下醇化多年,外面是土化的腐木层,内里才是真正的结油丰富。
置香。温度的掌握在于移动位于银叶的沉香,做到出油不出烟,就可以品香了。
品香。用右手拿香炉旁边、左手像碟子一样地托住香炉,用右手握住并覆盖香炉的边缘,拇指和食指之间留有缝隙,靠近来品闻。
记录香笺。记录下味道的特点,及自己的感受:“沉之甘甜浓重,香碳热气寻银叶导入沉片,沉之精华循热气而出,香四溢于斗室之中。二旬茶后观其沉,微黑,油脂溢出,沉之浮表,香气虽不及初韵之强卓,温温馨甜沁入鼻息。观其片,焦黑,唯浮表之油脂尚未挥近。着完香笺其香仍不若于尾韵,好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