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如书,一本由学生、教师、文本甚至是教学手段,一起合作完成的“书”。既然是书,就必然要讲究开篇,讲究结尾,讲究起承转接,追求“凤头猪肚豹尾”。这样,这本书才有质量,才能吸引人。课堂教学的“起承转接”是什么?就是环节的安排与转换。当前,不少教师或囿于自己的经验,或迫于应试的压力,课堂教学环节呈现出琐碎、机械、单薄、凌乱等问题,导致课堂内耗,效率低下。
合理、有效的环节设计与安排,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板块意识,力求简明
简则明了,简则灵动,简则大气。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首先要有板块意识。所谓板块,就是将若干个小环节整合成相对独立的“小整体”。板块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但在安排的“序”上并不一定如教师课前所预设的,它应因学而定,灵活呈现。支玉恒老师在谈他的备课经验时就明确指出:“要理清大序,随机调控。教学设计只是上课前老师一厢情愿地对课堂教学进程的预设,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更不一定符合课堂教学进展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因此,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老师可以只设计简单的几个大的步骤,而一些细节过程应该以教学的实际进展随机调控。”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他课堂结构非常明了,环节也相当简单:1.读通、读熟课文;2.谈读文感受,是“酸甜苦辣”中的哪一种滋味;3.写学习课文后的感受,课堂现场生成一篇小散文;4.现场“实话实说”语文实践活动。如此而已,却把课堂演绎得趣味横生,高潮迭起,这就是环节简明带来的特有功效。环节简明了,课堂才能还给学生们足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自主权,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二、确立效益意识,追求有效
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书等各种实践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有意无意地把它们“割裂”开,课堂上呈现出以上各种能力训练简单相加的现象,比如,一些老师在教学开始环节安排“听写重点词语”,这是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情况的途径之一,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课堂中只是单一的听写,而不与后面的教学环节有机整合,就显得低效了。一节课,仅40分钟,如果每个环节都只让它发挥单项意义,是可惜的,失败的,我们应该剔除这种低效劳动。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必须要有“大效益”意识,让每个环节尽可能产生综合效益。比如,一位老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在引导学生交流对船上混乱情景的理解时,她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当学生交流需要提升之际,她引进《泰坦尼克号》中的一段电影片断,影片中人们慌乱、绝望的表现,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孩子;当孩子们正沉浸在电影的情境之中时,她让学生再读读课文,很自然地,学生这一次的朗读更到位,更感人;不过,更让孩子们投入学习的却是她的另一番话。这位老师紧接着巧妙地借助这个电影片断,切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同学们,如果在船上遇到灾难,大家只是一味地慌乱、绝望,那结果只有一个——船毁人亡。但是,“诺曼底”号非常幸运地躲开了一场巨大的灾难。这是为什么?这正是因为船上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上空。请大家继续学习课文,看看船长哈尔威是怎样拯救大家的,他的伟大表现在哪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习更投入,表现更精彩。不难看出,这与“播放影片”这个环节的合理安排是密不可分的。相反,如果这个小环节放在大家感受“混乱”之前,那它的效益就要大打折扣了。
三、确立规律意识,讲求科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们同样要讲究科学性和规律性,做到循序渐进,步步推进,否则,是会适得其反的。比如,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第二册《鸟蛋》一课,一上课,她便打开多媒体,呈现一幅图给学生看。这幅图的确很美,学生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于是她说:“请小朋友们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你看到了什么?”本来,她是想借看图练观察、练表达的,可惜,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被美丽的图画吸引了,根本无心再顾及她的要求,效果自然不理想,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她错在哪?不该出示图画吗?当然不是,错因就在这个环节安排的程序上。她应该调整一下环节的流程:1.提要求:同学们,学习新课前,老师请大家看一幅图,不过大家要先听清老师的要求(甚至让学生个别复述要求);2.看图、说话;3.整理,把图意完整说一说。这样,这个环节就能有效地引入新课,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四、确立和谐意识,谋求顺畅
现代控制理论认为,部分与部分之间优化产生的效果要远远大于部分之间简单相加之和。是的,课堂上环节之间的转换同样必须讲求优化,以确保整个教学流程顺畅,产生良好的整体效益。当然,巧妙的转换,主要得益于教师的“导”。
王崧舟老师上《长相思》,听过这一课的老师都应该对他在课堂上的引导与转换环节的艺术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整个教学过程结构简单,仅有三个板块:1.借助注释,读懂词意;2.展开想象,读出词情;3.互文印证,读透词心。但它的环节过渡,或者说王老师的“导”却独具匠心:一、二环节之间的转换,王老师的导语是:(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二、三环节之间的推进,导语是: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寥寥数语,却让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浑若天成,引人入胜,精彩纷呈。
王崧舟老师说,课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种境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最高境界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堂课充分地折射出他的这一教学思想。的确,课堂如人,人要健康,气一定要顺,课堂亦是如此。如果课堂之气不顺,效率一定不会最佳;气太平,学生感觉无味;而气太急时,学生则疲于喘息。这势必带来课堂的内耗!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敏锐而科学的环节意识,要努力使各个环节内部有序,相互和谐,有灵气,更有合力。
合理、有效的环节设计与安排,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板块意识,力求简明
简则明了,简则灵动,简则大气。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首先要有板块意识。所谓板块,就是将若干个小环节整合成相对独立的“小整体”。板块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但在安排的“序”上并不一定如教师课前所预设的,它应因学而定,灵活呈现。支玉恒老师在谈他的备课经验时就明确指出:“要理清大序,随机调控。教学设计只是上课前老师一厢情愿地对课堂教学进程的预设,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更不一定符合课堂教学进展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因此,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老师可以只设计简单的几个大的步骤,而一些细节过程应该以教学的实际进展随机调控。”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他课堂结构非常明了,环节也相当简单:1.读通、读熟课文;2.谈读文感受,是“酸甜苦辣”中的哪一种滋味;3.写学习课文后的感受,课堂现场生成一篇小散文;4.现场“实话实说”语文实践活动。如此而已,却把课堂演绎得趣味横生,高潮迭起,这就是环节简明带来的特有功效。环节简明了,课堂才能还给学生们足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自主权,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二、确立效益意识,追求有效
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书等各种实践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有意无意地把它们“割裂”开,课堂上呈现出以上各种能力训练简单相加的现象,比如,一些老师在教学开始环节安排“听写重点词语”,这是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情况的途径之一,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课堂中只是单一的听写,而不与后面的教学环节有机整合,就显得低效了。一节课,仅40分钟,如果每个环节都只让它发挥单项意义,是可惜的,失败的,我们应该剔除这种低效劳动。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必须要有“大效益”意识,让每个环节尽可能产生综合效益。比如,一位老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在引导学生交流对船上混乱情景的理解时,她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当学生交流需要提升之际,她引进《泰坦尼克号》中的一段电影片断,影片中人们慌乱、绝望的表现,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孩子;当孩子们正沉浸在电影的情境之中时,她让学生再读读课文,很自然地,学生这一次的朗读更到位,更感人;不过,更让孩子们投入学习的却是她的另一番话。这位老师紧接着巧妙地借助这个电影片断,切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同学们,如果在船上遇到灾难,大家只是一味地慌乱、绝望,那结果只有一个——船毁人亡。但是,“诺曼底”号非常幸运地躲开了一场巨大的灾难。这是为什么?这正是因为船上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上空。请大家继续学习课文,看看船长哈尔威是怎样拯救大家的,他的伟大表现在哪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习更投入,表现更精彩。不难看出,这与“播放影片”这个环节的合理安排是密不可分的。相反,如果这个小环节放在大家感受“混乱”之前,那它的效益就要大打折扣了。
三、确立规律意识,讲求科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们同样要讲究科学性和规律性,做到循序渐进,步步推进,否则,是会适得其反的。比如,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第二册《鸟蛋》一课,一上课,她便打开多媒体,呈现一幅图给学生看。这幅图的确很美,学生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于是她说:“请小朋友们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你看到了什么?”本来,她是想借看图练观察、练表达的,可惜,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被美丽的图画吸引了,根本无心再顾及她的要求,效果自然不理想,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她错在哪?不该出示图画吗?当然不是,错因就在这个环节安排的程序上。她应该调整一下环节的流程:1.提要求:同学们,学习新课前,老师请大家看一幅图,不过大家要先听清老师的要求(甚至让学生个别复述要求);2.看图、说话;3.整理,把图意完整说一说。这样,这个环节就能有效地引入新课,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四、确立和谐意识,谋求顺畅
现代控制理论认为,部分与部分之间优化产生的效果要远远大于部分之间简单相加之和。是的,课堂上环节之间的转换同样必须讲求优化,以确保整个教学流程顺畅,产生良好的整体效益。当然,巧妙的转换,主要得益于教师的“导”。
王崧舟老师上《长相思》,听过这一课的老师都应该对他在课堂上的引导与转换环节的艺术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整个教学过程结构简单,仅有三个板块:1.借助注释,读懂词意;2.展开想象,读出词情;3.互文印证,读透词心。但它的环节过渡,或者说王老师的“导”却独具匠心:一、二环节之间的转换,王老师的导语是:(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二、三环节之间的推进,导语是: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寥寥数语,却让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浑若天成,引人入胜,精彩纷呈。
王崧舟老师说,课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种境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最高境界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堂课充分地折射出他的这一教学思想。的确,课堂如人,人要健康,气一定要顺,课堂亦是如此。如果课堂之气不顺,效率一定不会最佳;气太平,学生感觉无味;而气太急时,学生则疲于喘息。这势必带来课堂的内耗!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敏锐而科学的环节意识,要努力使各个环节内部有序,相互和谐,有灵气,更有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