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气,就像鱼与水
扇子一扇就有风,可见满屋都是气。人在气中,就好像鱼在水中。气养活着人,而人却不知道;水养活着鱼,而鱼也不察觉。如果鱼腹中没有水出入,那么鱼就会死去;如果人的腹中没有气出入,人也不能生存……
人与气的关系,就像鱼与水。最熟悉,也最陌生;最普通,也最珍贵。人对于气的探索,从古至今,从未停止。两千多年前,窗烛清辉之下,竹书纪年之中,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为我们揭开了“气”的面纱。
黄帝问岐伯:“先生能给我解释一下什么是‘气’吗?”岐伯说:“五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从上焦散布,熏蒸于皮肤,营养周身,滋润毛发,好像雾露一样滋养万物,就叫做‘气’”。
黄帝说:“您能给我详细描述一下吗?”岐伯答到:“水谷进入胃后,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在输布全身时,分为两条通道,清纯之气化为营气,运行于血脉之中,有营养全身的作用;浊厚之气化为卫气,分散于血脉之外,运行于腠理皮肉之间,抵御外邪入侵,就像人体的卫兵。”
岐伯接着说:“人吸入大自然之气,其中的糟粕部分由呼气排出,精微部分与营气结合,形成人体大气,因为它统帅、集合了五谷杂粮的精微和空气的精微,所以又称宗气,宗气是人体司呼吸、主血脉的动力之气。宗气汇聚于胸,这个地方就像气的海洋,称作气海。”
黄帝又问:“人们即使吃相同的食物,呼吸一样的空气,为何身体状况不一样呢?岐伯答道:除了外界物质的精微,人体内有来自父母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和后天的精微之气相结合,就形成了五脏六腑的原动力,亦称元气。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和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因此,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强健,人就可以健康度百岁。如果先天不足,或者后天生活没有节制,就会损伤元气,身体就会衰弱,人就容易得病。”
黄帝点点头,又继续问到:“人体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到:“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是通过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而不断运转的,这种运转称为“气机”。五脏各居其位,心肺在上,在上者易降;肝。肾在下,在下者易升;脾胃居中,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如果体内各个脏器功能正常,气机升、降、出、入有序;元气、营气、卫气等各司其职,转换有度,这时的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黄帝若有所思的问到:“那么‘百病皆由气生’又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继续说到:“‘气机’就好比自然之气的循环,地气上升为云,云出天气,天气下降为雨,水润万物,再化地气,周始循环,万物得以生长。如果天气上炎、下降循环失调,就会发生旱涝灾害,殃及万物。人体也是这个道理,由于内外因素而导致气机运转失调,该上的不上,该下的不下,那么人体的多余之气就会成为致病之气。归纳起来就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心悦诚服的点点头:“看来,气对人而言,和则为正气,不合则为邪气;气,既可以成为添年的良药,也可以成为致病的利剑啊!”
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是众多医家和养生学者智慧的结晶。古人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概括为“气”,形象地描述了外界物质和人体机能的相互关系。通过“气”的生成,“气机”的运转,外界物质得以利用,人体机能得以加强。
气作为添年的良药,关键在于调理。善调气者,气能益寿延年,不善调理者,气变为致病的邪气
调理气机好比治水
《山海经》中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约在4000多年之前,黄河流域洪水为患,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大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百姓颠沛流离。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命鲧负责治理。鲧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治水办法,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生活的地区围成小土城,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
鲧治水失败后,由其子禹主持治水大任。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沿黄河流域作了一番周密的考察。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禹掌握的一清二楚。
禹采用了“治水顺水性,疏堵结合”的方法,将淤积的大水引入大海。在低洼地引水修渎,成为有利于先民生存的湖泊;清理了古黄准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在于遵循事物的规律。导引健身的原理,在于遵循人体的规律。邪气在表,就导之发散;邪气在内,就引之Ⅲ页行;虚弱疲困,就赔补元气。通过外导肢体、内引气血,使平衡之气更加完固,失衡之气恢复平衡,从而使气机顺畅,脏腑功能和谐。
“外导形体,内引气血”的导引方法——九鬼拔马刀
“九鬼拔马刀”是《易筋经》中的一式动作。《易筋经》原是一部健身著作,包括总论、内壮论、揉法、洗肠法、二月行功法等。后人在原书的基础上,又续写一卷,作为附录,“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方法就列于其中,后来把这种导引方法称为“易筋经”,也是健身气功·易筋经的编创依据。
“九鬼拔马刀”简单易学,伸筋拔骨适度,呼吸吐纳清晰,外导形体,内引气血,既可作为初学者的入门之用,也可作为伏案疲劳时的小憩之选。
“九鬼拔马刀”名字听起来怪怪的,九个鬼拔一个马刀干什么?马刀是一种很重的兵器,是勇将手中的利刃,马刀在这里暗喻了人体脊柱。
“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三层含义。一层喻鬼怪,丑字的繁体“醌”就以鬼为形旁;卑鄙的手法,叫鬼蜮伎俩;凶险之地,叫鬼门关。二层喻人,比如《聊斋志异》里的鬼、狐,多为聪明善良的女性。三层喻神,常用来形容超出常人的精巧技艺或神秘之力,如:鬼使神差,鬼斧神工等。
“九鬼拔马刀”一式中的“鬼”,在这里是第三层含义。“九鬼”在这里比喻精巧技艺和超常之力,用来形容通过肢体导引和呼吸吐纳的配合,拉抻开脊柱这把马刀,整合内脏功能活动,调理体内气机。
做“九鬼拔马刀”时,自然站立,提起右臂放于脑后,中指压住左耳廓,手掌扶按后脑。左手屈肘,手背贴于两肩胛骨之间,指尖向上。接着,向右上方抬头,两手位置不变,两肘外展,展胸、展体的同时吸气。
这时候会感觉到整个胸腔被拉开,胸腔扩大,小腹受压收紧,后背紧实。胸腔和腹腔这种机械式的张缩,为体内气血的运转创造了条件。脏腑在下者,脏气受压而上,肾水上行,肝气升发,脾精上布,汇于心肺两脉,输布全身。
然后屈膝,上体左转,两手位置不变,低头、含胸、转腰,目视两脚跟之间,整个脊柱向侧、向后、向下拧转,两肘有意识的合拢,向下转体的同时呼气。
这时候感觉整个胸腔被挤压,胸腔变小,小腹松沉。胸腔和腹腔相互变换的压力,使得体内气机充分运转起来,脏腑在上者,脏气受压而下,心火下降,肺气萧降,胃精下行,汇于小腹。
做完一侧后,再换另一侧。几次抻拉之后,颈、肩、腰、背有抻拉、微热的感觉。随着脏腑气机的上引和下行,精微之气通过血脉循环得以交换。习练到一定阶段后,展胸转体之间,呼吸吐纳之中,会感觉到胸腔舒畅,腹部松沉,由内到外舒适安逸。
伏案人群经常做做这一式,既可以保健脊柱,还有助于促进体内气血的运行。刚开始做“九鬼拔马刀”时,躯干的开合和呼吸配合不是很顺畅,这时不要憋气,可以降低动作幅度,也可以调整呼吸频率。“九鬼拔马刀”对脊柱的刺激比较大,高血压和颈椎病人群要量力而行。
扇子一扇就有风,可见满屋都是气。人在气中,就好像鱼在水中。气养活着人,而人却不知道;水养活着鱼,而鱼也不察觉。如果鱼腹中没有水出入,那么鱼就会死去;如果人的腹中没有气出入,人也不能生存……
人与气的关系,就像鱼与水。最熟悉,也最陌生;最普通,也最珍贵。人对于气的探索,从古至今,从未停止。两千多年前,窗烛清辉之下,竹书纪年之中,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为我们揭开了“气”的面纱。
黄帝问岐伯:“先生能给我解释一下什么是‘气’吗?”岐伯说:“五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从上焦散布,熏蒸于皮肤,营养周身,滋润毛发,好像雾露一样滋养万物,就叫做‘气’”。
黄帝说:“您能给我详细描述一下吗?”岐伯答到:“水谷进入胃后,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在输布全身时,分为两条通道,清纯之气化为营气,运行于血脉之中,有营养全身的作用;浊厚之气化为卫气,分散于血脉之外,运行于腠理皮肉之间,抵御外邪入侵,就像人体的卫兵。”
岐伯接着说:“人吸入大自然之气,其中的糟粕部分由呼气排出,精微部分与营气结合,形成人体大气,因为它统帅、集合了五谷杂粮的精微和空气的精微,所以又称宗气,宗气是人体司呼吸、主血脉的动力之气。宗气汇聚于胸,这个地方就像气的海洋,称作气海。”
黄帝又问:“人们即使吃相同的食物,呼吸一样的空气,为何身体状况不一样呢?岐伯答道:除了外界物质的精微,人体内有来自父母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和后天的精微之气相结合,就形成了五脏六腑的原动力,亦称元气。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和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因此,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强健,人就可以健康度百岁。如果先天不足,或者后天生活没有节制,就会损伤元气,身体就会衰弱,人就容易得病。”
黄帝点点头,又继续问到:“人体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到:“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是通过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而不断运转的,这种运转称为“气机”。五脏各居其位,心肺在上,在上者易降;肝。肾在下,在下者易升;脾胃居中,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如果体内各个脏器功能正常,气机升、降、出、入有序;元气、营气、卫气等各司其职,转换有度,这时的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黄帝若有所思的问到:“那么‘百病皆由气生’又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继续说到:“‘气机’就好比自然之气的循环,地气上升为云,云出天气,天气下降为雨,水润万物,再化地气,周始循环,万物得以生长。如果天气上炎、下降循环失调,就会发生旱涝灾害,殃及万物。人体也是这个道理,由于内外因素而导致气机运转失调,该上的不上,该下的不下,那么人体的多余之气就会成为致病之气。归纳起来就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心悦诚服的点点头:“看来,气对人而言,和则为正气,不合则为邪气;气,既可以成为添年的良药,也可以成为致病的利剑啊!”
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是众多医家和养生学者智慧的结晶。古人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概括为“气”,形象地描述了外界物质和人体机能的相互关系。通过“气”的生成,“气机”的运转,外界物质得以利用,人体机能得以加强。
气作为添年的良药,关键在于调理。善调气者,气能益寿延年,不善调理者,气变为致病的邪气
调理气机好比治水
《山海经》中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约在4000多年之前,黄河流域洪水为患,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大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百姓颠沛流离。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命鲧负责治理。鲧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治水办法,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生活的地区围成小土城,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
鲧治水失败后,由其子禹主持治水大任。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沿黄河流域作了一番周密的考察。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禹掌握的一清二楚。
禹采用了“治水顺水性,疏堵结合”的方法,将淤积的大水引入大海。在低洼地引水修渎,成为有利于先民生存的湖泊;清理了古黄准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在于遵循事物的规律。导引健身的原理,在于遵循人体的规律。邪气在表,就导之发散;邪气在内,就引之Ⅲ页行;虚弱疲困,就赔补元气。通过外导肢体、内引气血,使平衡之气更加完固,失衡之气恢复平衡,从而使气机顺畅,脏腑功能和谐。
“外导形体,内引气血”的导引方法——九鬼拔马刀
“九鬼拔马刀”是《易筋经》中的一式动作。《易筋经》原是一部健身著作,包括总论、内壮论、揉法、洗肠法、二月行功法等。后人在原书的基础上,又续写一卷,作为附录,“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方法就列于其中,后来把这种导引方法称为“易筋经”,也是健身气功·易筋经的编创依据。
“九鬼拔马刀”简单易学,伸筋拔骨适度,呼吸吐纳清晰,外导形体,内引气血,既可作为初学者的入门之用,也可作为伏案疲劳时的小憩之选。
“九鬼拔马刀”名字听起来怪怪的,九个鬼拔一个马刀干什么?马刀是一种很重的兵器,是勇将手中的利刃,马刀在这里暗喻了人体脊柱。
“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三层含义。一层喻鬼怪,丑字的繁体“醌”就以鬼为形旁;卑鄙的手法,叫鬼蜮伎俩;凶险之地,叫鬼门关。二层喻人,比如《聊斋志异》里的鬼、狐,多为聪明善良的女性。三层喻神,常用来形容超出常人的精巧技艺或神秘之力,如:鬼使神差,鬼斧神工等。
“九鬼拔马刀”一式中的“鬼”,在这里是第三层含义。“九鬼”在这里比喻精巧技艺和超常之力,用来形容通过肢体导引和呼吸吐纳的配合,拉抻开脊柱这把马刀,整合内脏功能活动,调理体内气机。
做“九鬼拔马刀”时,自然站立,提起右臂放于脑后,中指压住左耳廓,手掌扶按后脑。左手屈肘,手背贴于两肩胛骨之间,指尖向上。接着,向右上方抬头,两手位置不变,两肘外展,展胸、展体的同时吸气。
这时候会感觉到整个胸腔被拉开,胸腔扩大,小腹受压收紧,后背紧实。胸腔和腹腔这种机械式的张缩,为体内气血的运转创造了条件。脏腑在下者,脏气受压而上,肾水上行,肝气升发,脾精上布,汇于心肺两脉,输布全身。
然后屈膝,上体左转,两手位置不变,低头、含胸、转腰,目视两脚跟之间,整个脊柱向侧、向后、向下拧转,两肘有意识的合拢,向下转体的同时呼气。
这时候感觉整个胸腔被挤压,胸腔变小,小腹松沉。胸腔和腹腔相互变换的压力,使得体内气机充分运转起来,脏腑在上者,脏气受压而下,心火下降,肺气萧降,胃精下行,汇于小腹。
做完一侧后,再换另一侧。几次抻拉之后,颈、肩、腰、背有抻拉、微热的感觉。随着脏腑气机的上引和下行,精微之气通过血脉循环得以交换。习练到一定阶段后,展胸转体之间,呼吸吐纳之中,会感觉到胸腔舒畅,腹部松沉,由内到外舒适安逸。
伏案人群经常做做这一式,既可以保健脊柱,还有助于促进体内气血的运行。刚开始做“九鬼拔马刀”时,躯干的开合和呼吸配合不是很顺畅,这时不要憋气,可以降低动作幅度,也可以调整呼吸频率。“九鬼拔马刀”对脊柱的刺激比较大,高血压和颈椎病人群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