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了解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对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作用。特介绍稻瘟病的症状、发病条件、病情调查及其防治方法。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症状;防治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在南方山区发病尤为严重,在巢湖市每年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病。近年来,由于受品种抗性、施肥水平、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局部地区发生较为严重,重的田块可减产50%以上。巢湖市的早、中、晚稻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早稻发病轻,中、晚稻发病较重。
1症状
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对产量影响较大。
1.1苗瘟
苗瘟由种子带菌引起,一般发生在三叶期前,先在芽和芽鞘上出现水渍状斑点,后来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后枯死。潮湿时,病部可以长出灰绿色霉层;苗叶瘟在三叶期后叶片上出现病斑。我市近年来推广软盘旱育秧技术,加大了苗瘟的发病率。
1.2叶瘟
叶瘟发生在秧苗和成株的叶片上,自三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一般在分蘖盛期高发,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似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矮缩,抽穗艰难。病斑类型因天气条件、品种感病程度及病斑年龄可分为4种类型。
(1)急性型。病斑呈墨绿色水渍状、两端尖、椭圆形,正反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在气候潮湿、阴雨绵绵、氮肥过多、植株生长嫩绿、披叶、品种易感病的条件下很容易发生这种病斑。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表明品种抗病力低,气候条件适宜,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必须立即用药防治。
(2)慢性型。急性型病斑在天气干燥或经药剂防治后可转为慢性型。这种病斑最常见,一般呈梭形,两端尖,中央是灰色的崩坏部,边缘一圈是褐色的坏死部,外围一圈是黄色的中毒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端延伸,这是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天气潮湿时,多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
(3)白点型。此种病斑一般很少见,多在感病品种嫩叶上出现近圆形的白色小斑点。此类病斑多在显症时遇不利气候条件时发生,病斑发生后,气候转为适宜,白点型可发展成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局限于两叶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不产生分生孢子。
1.3节瘟
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一、第二节位上,节上初生褐色小斑点,以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斑点呈黑褐色。潮湿时,节上产生一层灰绿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造成茎秆节部弯曲或易折断,病节上部枯黄。
1.4穗颈瘟
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逐渐围绕穗颈、穗轴、枝梗扩展和向下发展,后颜色变深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湿度大时,以上发病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1.5谷粒瘟
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以后整个谷粒变成暗灰色的秕谷;发病迟的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2发病条件
稻瘟病是由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斑上的青灰色霉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鸭梨形,无色或浅褐色,通常有2个隔膜。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草、病谷上越冬,因此病草和病谷是次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此外,未腐熟的栏肥及散落在地上的带菌稻草和稻谷也是初次侵染的菌源。菌源上的分生孢子主要由风传至禾苗上,侵染为害稻株,在适宜的条件下,禾苗上的病斑又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再侵染,不断为害。
稻瘟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品种、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其中品种的抗病性强弱是内因,肥水管理好坏是影响水稻抗病力的主要因素,气候是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条件。造成年度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因子是气候条件,造成田块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因子是栽培管理措施和品种的抗病性。
2.1品种和生育期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因品种不同而异,一般籼稻较抗病,粳、糯稻较易感病。但同一类型的不同品种间,其抗病性表现差异很大,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也不同。一般在四叶期、分蘖期、孕穗末至始穗时最易感病。
2.2气候
气温在20~30℃,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对湿度
低于85%病害则受抑制。在晚稻孕穗、抽穗阶段,如遇低温、阴雨或露水多时,水稻抗性减弱,易造成穗颈瘟的流行。
2.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会诱发病菌侵染。另外,过多施用磷、钾肥对病害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串灌、漫灌,易造成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降低稻株的抗病力。
3病情调查
(1)叶瘟发展趋势调查。从分蘖期开始,按不同类型田,选有代表性田2~3丘,每5d进行全田观察1次,注意发病中心的出现。当发病中心出现后,如品种感病,禾苗生长嫩绿,气象预报又将有阴雨,一般在7~9d将会普遍发病,10~14d后病势会加重。若叶上出现急性型病斑,特别是逐日成倍增长时,在3~5d内叶瘟将大量发生。
(2)穗瘟发展趋势调查。田间调查可用4点取样,每点查5丛,凡孕穗期叶瘟不断上升,特别是剑叶上急性型病斑和叶枕变褐发病增加,抽穗期又遭阴雨或低温袭击,穗瘟将会严重发生,应立即防治。
4防治方法
稻瘟病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应以选用高产抗病良种为基础,消灭病源为前提,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水稻抗病力为主,根据天气、苗情、病情进行重点施药防治。
4.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当前我市主栽的一季杂交稻品种还没有很好的抗稻瘟病品种,在稻瘟病常发区域品种有待改进。
4.2加强肥水管理
科学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同时要科学用水,水肥管理必须密切配合,合理排灌,以水调肥。一般在保水返青后,分蘖期浅水勤灌,促进分蘖,达到一定苗数后适度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使叶片迅速落黄,复水后干干湿湿,促使根系生长,增加吸收营养和硅酸盐,增加抗病性。
4.3消灭菌源
带病稻草要及时进行处理,不能直接回田或在秧田附近堆放。不用带病稻草搭棚、催芽、扎秧,以免将病菌带入稻田。
4.4药剂防治
(1)种子消毒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25%保鲜克乳油3 000倍液浸种,常规稻浸48h,杂交稻间隙浸种8~10h,浸种后可捞出直接催芽。
(2)喷药保护。防治苗瘟和叶瘟要掌握在发病初期,特别是急性型病斑出现时应立即喷药防治,发病中心要连续用药几次。防治穗瘟,应在破口前2~3d用药1次,隔7~10d根据天气情况再用药1次。
(3)选用药剂。药剂可选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 kg/hm2,加水750kg喷雾;或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 125mL/hm2,加水750kg喷雾;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kg/hm2,加水750kg喷雾。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症状;防治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在南方山区发病尤为严重,在巢湖市每年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病。近年来,由于受品种抗性、施肥水平、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局部地区发生较为严重,重的田块可减产50%以上。巢湖市的早、中、晚稻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早稻发病轻,中、晚稻发病较重。
1症状
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对产量影响较大。
1.1苗瘟
苗瘟由种子带菌引起,一般发生在三叶期前,先在芽和芽鞘上出现水渍状斑点,后来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后枯死。潮湿时,病部可以长出灰绿色霉层;苗叶瘟在三叶期后叶片上出现病斑。我市近年来推广软盘旱育秧技术,加大了苗瘟的发病率。
1.2叶瘟
叶瘟发生在秧苗和成株的叶片上,自三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一般在分蘖盛期高发,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似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矮缩,抽穗艰难。病斑类型因天气条件、品种感病程度及病斑年龄可分为4种类型。
(1)急性型。病斑呈墨绿色水渍状、两端尖、椭圆形,正反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在气候潮湿、阴雨绵绵、氮肥过多、植株生长嫩绿、披叶、品种易感病的条件下很容易发生这种病斑。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表明品种抗病力低,气候条件适宜,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必须立即用药防治。
(2)慢性型。急性型病斑在天气干燥或经药剂防治后可转为慢性型。这种病斑最常见,一般呈梭形,两端尖,中央是灰色的崩坏部,边缘一圈是褐色的坏死部,外围一圈是黄色的中毒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端延伸,这是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天气潮湿时,多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
(3)白点型。此种病斑一般很少见,多在感病品种嫩叶上出现近圆形的白色小斑点。此类病斑多在显症时遇不利气候条件时发生,病斑发生后,气候转为适宜,白点型可发展成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局限于两叶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不产生分生孢子。
1.3节瘟
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一、第二节位上,节上初生褐色小斑点,以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斑点呈黑褐色。潮湿时,节上产生一层灰绿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造成茎秆节部弯曲或易折断,病节上部枯黄。
1.4穗颈瘟
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逐渐围绕穗颈、穗轴、枝梗扩展和向下发展,后颜色变深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湿度大时,以上发病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1.5谷粒瘟
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以后整个谷粒变成暗灰色的秕谷;发病迟的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2发病条件
稻瘟病是由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斑上的青灰色霉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鸭梨形,无色或浅褐色,通常有2个隔膜。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草、病谷上越冬,因此病草和病谷是次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此外,未腐熟的栏肥及散落在地上的带菌稻草和稻谷也是初次侵染的菌源。菌源上的分生孢子主要由风传至禾苗上,侵染为害稻株,在适宜的条件下,禾苗上的病斑又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再侵染,不断为害。
稻瘟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品种、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其中品种的抗病性强弱是内因,肥水管理好坏是影响水稻抗病力的主要因素,气候是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条件。造成年度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因子是气候条件,造成田块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因子是栽培管理措施和品种的抗病性。
2.1品种和生育期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因品种不同而异,一般籼稻较抗病,粳、糯稻较易感病。但同一类型的不同品种间,其抗病性表现差异很大,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也不同。一般在四叶期、分蘖期、孕穗末至始穗时最易感病。
2.2气候
气温在20~30℃,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对湿度
低于85%病害则受抑制。在晚稻孕穗、抽穗阶段,如遇低温、阴雨或露水多时,水稻抗性减弱,易造成穗颈瘟的流行。
2.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会诱发病菌侵染。另外,过多施用磷、钾肥对病害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串灌、漫灌,易造成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降低稻株的抗病力。
3病情调查
(1)叶瘟发展趋势调查。从分蘖期开始,按不同类型田,选有代表性田2~3丘,每5d进行全田观察1次,注意发病中心的出现。当发病中心出现后,如品种感病,禾苗生长嫩绿,气象预报又将有阴雨,一般在7~9d将会普遍发病,10~14d后病势会加重。若叶上出现急性型病斑,特别是逐日成倍增长时,在3~5d内叶瘟将大量发生。
(2)穗瘟发展趋势调查。田间调查可用4点取样,每点查5丛,凡孕穗期叶瘟不断上升,特别是剑叶上急性型病斑和叶枕变褐发病增加,抽穗期又遭阴雨或低温袭击,穗瘟将会严重发生,应立即防治。
4防治方法
稻瘟病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应以选用高产抗病良种为基础,消灭病源为前提,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水稻抗病力为主,根据天气、苗情、病情进行重点施药防治。
4.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当前我市主栽的一季杂交稻品种还没有很好的抗稻瘟病品种,在稻瘟病常发区域品种有待改进。
4.2加强肥水管理
科学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同时要科学用水,水肥管理必须密切配合,合理排灌,以水调肥。一般在保水返青后,分蘖期浅水勤灌,促进分蘖,达到一定苗数后适度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使叶片迅速落黄,复水后干干湿湿,促使根系生长,增加吸收营养和硅酸盐,增加抗病性。
4.3消灭菌源
带病稻草要及时进行处理,不能直接回田或在秧田附近堆放。不用带病稻草搭棚、催芽、扎秧,以免将病菌带入稻田。
4.4药剂防治
(1)种子消毒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25%保鲜克乳油3 000倍液浸种,常规稻浸48h,杂交稻间隙浸种8~10h,浸种后可捞出直接催芽。
(2)喷药保护。防治苗瘟和叶瘟要掌握在发病初期,特别是急性型病斑出现时应立即喷药防治,发病中心要连续用药几次。防治穗瘟,应在破口前2~3d用药1次,隔7~10d根据天气情况再用药1次。
(3)选用药剂。药剂可选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 kg/hm2,加水750kg喷雾;或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 125mL/hm2,加水750kg喷雾;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kg/hm2,加水750kg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