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汶川发生八级特大地震后,大量人力物力都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活动当中,很多新型电子设备大显身手,为受灾群众带来了新的生机,也为救援行动带来了转机,在救灾战役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生命探寻者——生命探测仪
在长达几百小时的救援过程中,我们获得救援部队使用生命探测仪探测到幸存者,最终将群众解救出来的信息。那么生命探测仪究竟是怎样的救援设备呢?其实,生命探测仪是应用光学、红外线、无线电、声波等技术进行探测的设备,如感应人体所发出超低频电波产生之电场(由心脏产生)、借助红外线热成像来确定废墟下或尘雾后的遇难者位置、或者利用声波找寻“生命”的迹象等。
这次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主要应用了四类生命探测仪:光学生命探测仪、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声波生命探测仪和DKL LifeGuard生命探测仪。
光学生命探测仪俗称“蛇眼”,利用光反射进行生命探测。仪器的主体呈管状非常柔韧,能在瓦砾堆中自由扭动。仪器前面有一个细小的可360度旋转的光源探头,可深入极微小的缝隙进行探测,其获取的图像信息可以立刻反映在现场的计算机终端上,或通过卫星信号传至设在异地的指挥部,救援队员就可以利用获得的图像信息把瓦砾深处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很好的加快了救援的速度。
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利用热红外成像技术制成。众所周知,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就是通过测定不同物体之间的红外线差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从而判断幸存者的位置。由于它主要通过感知温度差异来判断不同的目标,因此在黑暗中也可照常工作,具有很好的夜视功能,在灾区没有大型照明设备的黑夜里,这种仪器的优势也更加明显。
更先进的声波生命探测仪是将一组传感器分布在有可能存在幸存者的四周,进而根据获取的生命信息逐步缩小范围,最终确定幸存者位置。它对幸存者微弱的声音非常敏感,即便被埋者被困在一块相当严实的大面积水泥楼板下,只要心脏还有微弱的颤动,探测仪也能侦测出来。
在此次震后救援中,除了上述三种生命探测设备之外,由DKL公司制造的Lifeguard生命探测仪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DKL Lifeguard利用电介质材料特性来收集信号。要知道,人的心脏每次跳动都会产生一个微弱的电场信号。这些信号在人体周围构成了360度扩展的超低频非均匀电场。以心脏产生的电场为中心,人体的每一个部分的细微活动都对该电场产生影响。
而DKL Lifeguard具有先进的滤波电路,该滤波电路能做到区别各种不同的电场,它只接受30Hz或30Hz以下的电波,在超低频电波中,这正是人体所特有的频率。当生命探测仪穿过人体电场时,电场对生命探测仪中的特殊电介质材料进行极化,正电荷和负电荷分离,分别被收集到设备的两端,生命探测仪指向非均匀电场的最强部分,也就是被探测到的遇险人员所在位置。
通信支柱——卫星电话
汶川地震后,大量的光缆、基站受损严重,常规的手机、固定电话等通信设施都陷入了无法使用的尴尬境地,幸好此时卫星电话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灾区提供了紧急的通信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救灾行动共动用卫星电话终端2000余台,包括在茂县空降的15名勇士、最先进入汶川的武警官兵、所有的电视记者在内使用的都是卫星电话。
卫星电话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地面通信设备,它有一个如同笔记本大小的终端设备,能把信号发到空中,由空中的卫星系统接收后,再通过卫星系统把信号传输到目的地。这个特点保障了卫星电话不受地面设备的影响,成为此次救灾的通信支柱。
目前在我国运营提供服务的卫星移动网络共有四个,分别是海事卫星电话、全球星卫星电话、铱星卫星电话和亚星卫星电话。前两者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事卫星电话主要由同步通信卫星、移动终端、海岸地球站以及协调控制站等构成。它是运用最广泛的卫星电话,由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建立,可以提供电话、电传、数据连接等功能,但由于其依靠36000公里同步卫星的传输,容易产生通话延迟现象,现在主要使用海事卫星来实现高速数据连接,可以以128Kbps的速率传送野外现场图像,是搜救部门和记者传送视频图像的首选设备。
全球星卫星电话是由美国劳拉公司、中国卫通集团等建立的,主要提供数字语音及短信息业务。2000年开始在中国运营,由48颗低轨卫星(轨高1414公里)及地面站组成(中国地面站位于北京),其传送语音清晰。无延迟现象(延迟小于300ms,基本上感觉不到),是灾区语音通话的最佳选择。
空中传信——“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
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在此次汶川抗震救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总参通信部相关人士介绍,在赴川救援部队中配备了1000多台“北斗一号”终端机,不断从救灾前线发回各类灾情报告,为指挥部指挥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援。
作为国际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的“北斗一号”与GPS和GLONASS等系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仅能使用户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还可以实时告诉别人自己的位置在什么地方,而且可以进行短信息联络,特别适用于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场所,如军队指挥、交通运输、调度指挥、搜索营救、地理信息实时查询等。据了解,一台主指挥机在进行卫星定位后,可连接多部类似手机的“北斗一号”终端机,终端机每次可编写40多字的短信发送到指定手机上,在指挥部和部队以及部队和部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震区救援信息的传递上发挥了极其有效的作用。
远程治疗——远程影像诊断医疗系统
由于地震灾区路途不便,很多重伤员需要及时得到专家救治,因此一套远程影像诊断医疗系统在重灾区绵竹市投入了正式的使用,截至5月20日,该系统已对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坍塌受伤的近200名病人进行了远程诊断。这是远程影像诊断医疗模式在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中的首次被用于实际的大规模医疗救治过程。通过该远程影像诊断医疗系统,合理实现了病人的分流,让可以在本地处治的病人留在当地治疗,减少了运力的消耗和对后方医院的压力、很好地解决由于灾害造成的当地的医生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诊治效率。远程医疗系统的引入,即使危重病人还在运送医院的途中,也能让医院的医生提前掌握病人的病况,并制定相应的医疗计划。
生命探寻者——生命探测仪
在长达几百小时的救援过程中,我们获得救援部队使用生命探测仪探测到幸存者,最终将群众解救出来的信息。那么生命探测仪究竟是怎样的救援设备呢?其实,生命探测仪是应用光学、红外线、无线电、声波等技术进行探测的设备,如感应人体所发出超低频电波产生之电场(由心脏产生)、借助红外线热成像来确定废墟下或尘雾后的遇难者位置、或者利用声波找寻“生命”的迹象等。
这次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主要应用了四类生命探测仪:光学生命探测仪、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声波生命探测仪和DKL LifeGuard生命探测仪。
光学生命探测仪俗称“蛇眼”,利用光反射进行生命探测。仪器的主体呈管状非常柔韧,能在瓦砾堆中自由扭动。仪器前面有一个细小的可360度旋转的光源探头,可深入极微小的缝隙进行探测,其获取的图像信息可以立刻反映在现场的计算机终端上,或通过卫星信号传至设在异地的指挥部,救援队员就可以利用获得的图像信息把瓦砾深处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很好的加快了救援的速度。
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利用热红外成像技术制成。众所周知,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就是通过测定不同物体之间的红外线差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从而判断幸存者的位置。由于它主要通过感知温度差异来判断不同的目标,因此在黑暗中也可照常工作,具有很好的夜视功能,在灾区没有大型照明设备的黑夜里,这种仪器的优势也更加明显。
更先进的声波生命探测仪是将一组传感器分布在有可能存在幸存者的四周,进而根据获取的生命信息逐步缩小范围,最终确定幸存者位置。它对幸存者微弱的声音非常敏感,即便被埋者被困在一块相当严实的大面积水泥楼板下,只要心脏还有微弱的颤动,探测仪也能侦测出来。
在此次震后救援中,除了上述三种生命探测设备之外,由DKL公司制造的Lifeguard生命探测仪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DKL Lifeguard利用电介质材料特性来收集信号。要知道,人的心脏每次跳动都会产生一个微弱的电场信号。这些信号在人体周围构成了360度扩展的超低频非均匀电场。以心脏产生的电场为中心,人体的每一个部分的细微活动都对该电场产生影响。
而DKL Lifeguard具有先进的滤波电路,该滤波电路能做到区别各种不同的电场,它只接受30Hz或30Hz以下的电波,在超低频电波中,这正是人体所特有的频率。当生命探测仪穿过人体电场时,电场对生命探测仪中的特殊电介质材料进行极化,正电荷和负电荷分离,分别被收集到设备的两端,生命探测仪指向非均匀电场的最强部分,也就是被探测到的遇险人员所在位置。
通信支柱——卫星电话
汶川地震后,大量的光缆、基站受损严重,常规的手机、固定电话等通信设施都陷入了无法使用的尴尬境地,幸好此时卫星电话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灾区提供了紧急的通信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救灾行动共动用卫星电话终端2000余台,包括在茂县空降的15名勇士、最先进入汶川的武警官兵、所有的电视记者在内使用的都是卫星电话。
卫星电话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地面通信设备,它有一个如同笔记本大小的终端设备,能把信号发到空中,由空中的卫星系统接收后,再通过卫星系统把信号传输到目的地。这个特点保障了卫星电话不受地面设备的影响,成为此次救灾的通信支柱。
目前在我国运营提供服务的卫星移动网络共有四个,分别是海事卫星电话、全球星卫星电话、铱星卫星电话和亚星卫星电话。前两者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事卫星电话主要由同步通信卫星、移动终端、海岸地球站以及协调控制站等构成。它是运用最广泛的卫星电话,由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建立,可以提供电话、电传、数据连接等功能,但由于其依靠36000公里同步卫星的传输,容易产生通话延迟现象,现在主要使用海事卫星来实现高速数据连接,可以以128Kbps的速率传送野外现场图像,是搜救部门和记者传送视频图像的首选设备。
全球星卫星电话是由美国劳拉公司、中国卫通集团等建立的,主要提供数字语音及短信息业务。2000年开始在中国运营,由48颗低轨卫星(轨高1414公里)及地面站组成(中国地面站位于北京),其传送语音清晰。无延迟现象(延迟小于300ms,基本上感觉不到),是灾区语音通话的最佳选择。
空中传信——“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
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在此次汶川抗震救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总参通信部相关人士介绍,在赴川救援部队中配备了1000多台“北斗一号”终端机,不断从救灾前线发回各类灾情报告,为指挥部指挥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援。
作为国际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的“北斗一号”与GPS和GLONASS等系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仅能使用户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还可以实时告诉别人自己的位置在什么地方,而且可以进行短信息联络,特别适用于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场所,如军队指挥、交通运输、调度指挥、搜索营救、地理信息实时查询等。据了解,一台主指挥机在进行卫星定位后,可连接多部类似手机的“北斗一号”终端机,终端机每次可编写40多字的短信发送到指定手机上,在指挥部和部队以及部队和部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震区救援信息的传递上发挥了极其有效的作用。
远程治疗——远程影像诊断医疗系统
由于地震灾区路途不便,很多重伤员需要及时得到专家救治,因此一套远程影像诊断医疗系统在重灾区绵竹市投入了正式的使用,截至5月20日,该系统已对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坍塌受伤的近200名病人进行了远程诊断。这是远程影像诊断医疗模式在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中的首次被用于实际的大规模医疗救治过程。通过该远程影像诊断医疗系统,合理实现了病人的分流,让可以在本地处治的病人留在当地治疗,减少了运力的消耗和对后方医院的压力、很好地解决由于灾害造成的当地的医生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诊治效率。远程医疗系统的引入,即使危重病人还在运送医院的途中,也能让医院的医生提前掌握病人的病况,并制定相应的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