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了解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6.88%)明显优于对照组(68.7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予以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干预,能有效改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与其家属的感情,及时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手术室护理管理;效果
本文主要对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评估的病理或生理状况,其中男性占有36例,女性有28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在(46.78±6.96)岁之间。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这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每组3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于围手术期,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亲情护理服务:(1)术前护理干预:于患者人院时,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进行简要自我介绍,促使患者卸下防备心理。同时,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强化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此外,于术前,予以患者健康生活习惯指导,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告知患者术中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疾病知识认知水平;(2)术中护理干预:当患者进人手术室时,易受手术室环境刺激,出现心理压力。护理人员陪同患者,并予以积极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于麻醉前,强化与患者的沟通,尊重患者,尽可能地减少隐私部位的暴露,转移注意力,保证手术安全进行;(3)术后护理干预:手术结束后,予以患者心理疏导,清理患者伤口,护送至病房,途中避免患者伤口破裂,做好交接班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1)显效: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有效控制;(2)好转:血压、心率等指标基本稳定,心理状态得到明显好转;(3)无效:以上临床症状无变化后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逐渐由疾病相关护理过渡到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护理[1]。在这种形势下,亲情护理服务模式孕育而生。有学者认为,亲情护理服务属于一种全新的个性化服务模式,主要目的是将亲情服务贯穿于整个手术室管理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心理、生理角度出发,为其提供精神、社会、文化等全程服务,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总体满意度[2]。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96.88%)明显优于对照组(68.75%),提示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干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究其根源,亲情护理服务将亲情服务理念应用到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为患者营造家庭式住院环境,能有效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3]。同时,这种医护服务新理念,提倡护理人员自觉适应患者,并尊重其生活习惯,遵从患者意愿予以个性化护理方案,摆脱了传统集体治疗护理模式的束缚,有助于保证患者身心健康[4]。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颇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玮娜,乔寒青,郭晓晨.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25):651-652.
[2]万林.护理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02):200-202.
[3]李苏玲,晏文娟.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225-5225.
[4]王晓梅.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对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06):1604-1604.
关键词: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手术室护理管理;效果
本文主要对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评估的病理或生理状况,其中男性占有36例,女性有28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在(46.78±6.96)岁之间。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这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每组3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于围手术期,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亲情护理服务:(1)术前护理干预:于患者人院时,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进行简要自我介绍,促使患者卸下防备心理。同时,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强化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此外,于术前,予以患者健康生活习惯指导,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告知患者术中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疾病知识认知水平;(2)术中护理干预:当患者进人手术室时,易受手术室环境刺激,出现心理压力。护理人员陪同患者,并予以积极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于麻醉前,强化与患者的沟通,尊重患者,尽可能地减少隐私部位的暴露,转移注意力,保证手术安全进行;(3)术后护理干预:手术结束后,予以患者心理疏导,清理患者伤口,护送至病房,途中避免患者伤口破裂,做好交接班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1)显效: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有效控制;(2)好转:血压、心率等指标基本稳定,心理状态得到明显好转;(3)无效:以上临床症状无变化后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逐渐由疾病相关护理过渡到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护理[1]。在这种形势下,亲情护理服务模式孕育而生。有学者认为,亲情护理服务属于一种全新的个性化服务模式,主要目的是将亲情服务贯穿于整个手术室管理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心理、生理角度出发,为其提供精神、社会、文化等全程服务,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总体满意度[2]。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96.88%)明显优于对照组(68.75%),提示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干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究其根源,亲情护理服务将亲情服务理念应用到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为患者营造家庭式住院环境,能有效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3]。同时,这种医护服务新理念,提倡护理人员自觉适应患者,并尊重其生活习惯,遵从患者意愿予以个性化护理方案,摆脱了传统集体治疗护理模式的束缚,有助于保证患者身心健康[4]。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颇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玮娜,乔寒青,郭晓晨.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25):651-652.
[2]万林.护理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02):200-202.
[3]李苏玲,晏文娟.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225-5225.
[4]王晓梅.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对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06):1604-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