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北京的夏季明显比过去热了许多。50岁以上的北京人常说,他们小时候在北京过夏,晚上还得盖薄被。笔者看过两张卫星拍摄的北京城市绿化现状图。一张摄于1987年,另一张摄于2001年。这两张图带给人的震撼是:从1987年到2001年,北京城区的面貌从植被密布的绿色变成了水泥硬化的灰色!在短短的14年中,北京城区的水泥化面积扩大了至少4倍!难怪人们感到了如此明显的气温变化——热岛效应是水泥化的必然结果!
笔者查了查对“热岛效应”的名词解释,看到在美国1995年出版的《环境科学》大学教科书(Environmental Science, by Daniel Obtkin & Edward Keller)上,有一段将热岛效应与空气污染结合在一起介绍的文字。读完这段文字,笔者的第一感受是,要是北京的城市规划者与建设者们早些了解这样的知识,也许我们今天就不会吃这么大的苦头了——这本教科书里写道:城市的热岛效应与空气污染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促进关系。
高楼大厦是被我们歌颂了几十年的建设理想。但这本10多年前美国出版的教科书却对高楼大厦给美国城市带来的负效应做了多方面的阐述。最主要的问题是:城市中密集的高楼大厦会阻碍空气的流动,使人们因开车、耗能等活动排放的热量与空气污染物难以扩散。此外,混凝土、沥青、石材对太阳热有很强的吸收力,并能迅速将这些热量释放到空气中。因此,美国大城市的空气温度常比郊区高1~2度。由于热空气具有上升性,使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不易沉降,这就导致了城市中心区的空气颗粒物浓度通常要比郊区高10倍的状况。为此美国付出的代价是:在大城市生活的45岁以上的人群中,癌症死亡率要高出13%。
另一方面,在有风的天气情况下,高楼大厦之间又容易形成强劲的风口。在这样的人造风口区,土壤干燥易起尘土,植被难以健康存活,人们出行时常倍感困难,而由于大风的散热作用,会使风口区的建筑物在冬季增加能耗。美国甚至还出现过,高楼大厦的玻璃窗被大风直接击碎,带来意外伤害等问题。美国的环境学者分析说,这些教训来自过去的城市规划者与设计者缺乏对城市建筑会改变城市局部气候的认识。
北京的绿色奥运承诺:要在2008年奥运期间为全世界的运动员和观众提供优良的城市空气质量。但目前,北京的大多数人还不了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与空气污染的因果关系。新建的CBD区仍是高楼密集的模式;王府井的地面改造仍选用了吸热性强的石材;许多工地的地面还在使用混凝土进行大面积硬化,使工地地面的温度在夏季高达40多度。所有这些做法都是极不利于减少热岛效应的。因此,我们应当尽早吸取美国大城市的教训,让北京重新回到绿荫的环抱中。
(责任编辑 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