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目的地营造数学课堂气氛,弥补课本中挂图或文字叙述的局限性,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必能为成功的“解决问题”课打下学生在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新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紧贴生活,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级特点,但信息呈现多而散,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情境图的意思,反而给解题增添了难度,这时,信息技术的融入利用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那么如何“激趣”,让每节“解决问题”课能有趣并有效地达成教学的目标?
1. 故事引入,点燃热情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百听不厌,根据教材的内容,把教材反应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情节,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巧妙地运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解决问题”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在教人教版二年级教学“乘法的口诀解决问题”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则故事:兔妈妈带着兔哥哥和兔妹妹一起到菜园里拔萝卜,兔妈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里有多少个萝卜吗?”兔哥哥十分得意地说:“太简单了,我数一数就知道了。”于是兔哥哥很认真地“1、2、3、4、5……”数着,兔妹妹也开始一起数,妹妹刚数了一行就说:“妈妈,这里一共有15个大萝卜。”兔哥哥很奇怪地说:“你都没数完,咋知道有15个?”兔妹妹开心地说:“老师教会了我们乘法口诀,我先数数每行有5个,一共有3行,那就是有3个5相加,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想口诀三五十五,列式:3×5=15。”兔妈妈听完之后摸着兔妹妹的头说:“兔妹妹,你真聪明,学会乘法口诀能在生活中帮我们解决生活上的许多问题。”兔哥哥不好意思地说:“我也要好好学习乘法口诀,下次一定比妹妹算得更快。”看完这个故事我笑着说:“同学们,原来学好乘法口诀能帮我们又快又准的解决这么多生活上数学问题,你们想学吗?想知道是乘法口诀计算有多厉害吗?”(引出课题)这样的引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学习乘法应用题设下伏笔。通过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着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突破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
2. 利用主题图导入,直指目标
人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编排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活动设计情境,丰富的现实背景大多都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新课导入时,可根据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直指目标,提出问题。低年级的学生语言及思维能力较低,对文字表述的数理不一定能理解,在课件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上一年级的一道解决问题时,播放草地上有10根木头,一只大象搬走了3根,问学生:从图片中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说:“我知道原来有10根木头,搬走了3根,还剩多少根木头?”接着让学生独立算。通过把书上静止的画面动态起来,突出数量关系,为正确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内需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选择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景,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让两个同学表演同时出发相遇的情境。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出现了没同时,被要求重来的情景,观看的同学发出阵阵的笑声。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谈一谈什么叫做“相遇”,什么叫做“同时出发”,有了直观的感受之后,再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同时出发相遇的情境,更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中所出現的“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等字句。较好地处理了此类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创设生活情境,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解决问题课的导入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但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要依据内容的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需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达到“有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二、借助信息技术,建构模型,培养应用意识
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教什么,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因此,抓住知识间的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就是把一个个知识点连成一条知识线,把一条条知识线组成一个知识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模型,这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综合和灵活运用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效的建模能力。它能够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学生可以达到传统教学途径下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好地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建构解决问题课的数学模型,必须弄清两点,一是题目里有哪几个相关联的数量关系,二是数量关系是什么?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建构模型的习惯,并积累了一定量的数学模型,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会根据需要在头脑里迅速提取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数学模型,并利用它们去实现问题的解决,从而增强他们对这些数学模型的应用意识。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时,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死海的含盐率,再给出许多相关的实例,比如:出勤率、缺勤率、合格率、不及格率、发芽率等等之后,让学生综合起来观察、比较、思考,最终建立此类数学知识的模型,得出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百分率,都是求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再通过比较得出虽然都是百分率,但也有各自的不同,如含盐率是指盐的重量占盐水重量的百分之几,而缺勤率则是指缺勤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责任编辑邱丽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必能为成功的“解决问题”课打下学生在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新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紧贴生活,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级特点,但信息呈现多而散,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情境图的意思,反而给解题增添了难度,这时,信息技术的融入利用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那么如何“激趣”,让每节“解决问题”课能有趣并有效地达成教学的目标?
1. 故事引入,点燃热情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百听不厌,根据教材的内容,把教材反应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情节,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巧妙地运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解决问题”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在教人教版二年级教学“乘法的口诀解决问题”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则故事:兔妈妈带着兔哥哥和兔妹妹一起到菜园里拔萝卜,兔妈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里有多少个萝卜吗?”兔哥哥十分得意地说:“太简单了,我数一数就知道了。”于是兔哥哥很认真地“1、2、3、4、5……”数着,兔妹妹也开始一起数,妹妹刚数了一行就说:“妈妈,这里一共有15个大萝卜。”兔哥哥很奇怪地说:“你都没数完,咋知道有15个?”兔妹妹开心地说:“老师教会了我们乘法口诀,我先数数每行有5个,一共有3行,那就是有3个5相加,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想口诀三五十五,列式:3×5=15。”兔妈妈听完之后摸着兔妹妹的头说:“兔妹妹,你真聪明,学会乘法口诀能在生活中帮我们解决生活上的许多问题。”兔哥哥不好意思地说:“我也要好好学习乘法口诀,下次一定比妹妹算得更快。”看完这个故事我笑着说:“同学们,原来学好乘法口诀能帮我们又快又准的解决这么多生活上数学问题,你们想学吗?想知道是乘法口诀计算有多厉害吗?”(引出课题)这样的引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学习乘法应用题设下伏笔。通过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着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突破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
2. 利用主题图导入,直指目标
人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编排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活动设计情境,丰富的现实背景大多都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新课导入时,可根据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直指目标,提出问题。低年级的学生语言及思维能力较低,对文字表述的数理不一定能理解,在课件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上一年级的一道解决问题时,播放草地上有10根木头,一只大象搬走了3根,问学生:从图片中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说:“我知道原来有10根木头,搬走了3根,还剩多少根木头?”接着让学生独立算。通过把书上静止的画面动态起来,突出数量关系,为正确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内需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选择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景,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让两个同学表演同时出发相遇的情境。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出现了没同时,被要求重来的情景,观看的同学发出阵阵的笑声。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谈一谈什么叫做“相遇”,什么叫做“同时出发”,有了直观的感受之后,再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同时出发相遇的情境,更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中所出現的“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等字句。较好地处理了此类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创设生活情境,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解决问题课的导入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但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要依据内容的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需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达到“有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二、借助信息技术,建构模型,培养应用意识
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教什么,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因此,抓住知识间的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就是把一个个知识点连成一条知识线,把一条条知识线组成一个知识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模型,这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综合和灵活运用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效的建模能力。它能够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学生可以达到传统教学途径下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好地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建构解决问题课的数学模型,必须弄清两点,一是题目里有哪几个相关联的数量关系,二是数量关系是什么?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建构模型的习惯,并积累了一定量的数学模型,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会根据需要在头脑里迅速提取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数学模型,并利用它们去实现问题的解决,从而增强他们对这些数学模型的应用意识。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时,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死海的含盐率,再给出许多相关的实例,比如:出勤率、缺勤率、合格率、不及格率、发芽率等等之后,让学生综合起来观察、比较、思考,最终建立此类数学知识的模型,得出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百分率,都是求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再通过比较得出虽然都是百分率,但也有各自的不同,如含盐率是指盐的重量占盐水重量的百分之几,而缺勤率则是指缺勤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