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行福、杨瑞清、汪来九是近年来有一定影响的、在农村学校演绎精彩教育人生的教师,观他们的业绩发现,农村教师发展有很大潜能;观他们的精神世界发现,他们有潇洒自信的精神气质。潇洒自信源于教师个人因素和客观的发展环境。促进农村教师发展要让教师活得潇洒,找到自信,切实保证农村本土化的优秀教师在农村留得住。
一、教师发展,农村教师能走多远
人们在各级政府表彰的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名单上可见到农村教师,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了解到优秀农村教师在困难条件下坚守乡村教育阵地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但总还有人会把农村教师与见识浅薄、素质不高等同起来。近年来,在教师专业化语境中(这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语境),农村教师“发展滞后”,适应教育现代化方面远落后于城市教师,这些判断和评价农村教师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的严苛语句很为常见。我们不否认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严峻状况,以及农村教师总体上专业水平偏低的现实。但是农村教师发展“参差不齐”同样是事实。过去和现在,农村既存在大量的不合格教师,也存在许多无论从什么角度考察都得承认是“好教师”的教师。这些“好教师”及其成长对农村教师发展有一定启发意义。
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黄行福老师工作在山高路远、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学校,他在语文教学方面勤奋探索,选择作文批改作为突破口,所教的班级实行全开放型的作文批改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阅读、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给所有学生一个“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机会,学生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有多人获得国家、省、市级优秀作文奖项,有的学生作品还在刊物上发表。在教育研究方面,这位“纯农村教师”先后有200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在“教育与游戏”以及“农村教育”“语文教育哲学”等问题上发表的独到的研究成果,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关注。
村级大教育以及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体现了江苏省江浦县行知小学杨瑞清老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不仅仅会教学,会上课,还要学会融入农村社会,融入农村社区,这涉及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教育迫切需要的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大量的城里教师没有做到,杨瑞清做到了。
安徽省黟县汪来九老师在一所偏僻的山村小学独自任教30多年,任教的毛田村小学没有一名孩子辍学,没有一名学生留级;一个人教6个年级十多门课,年年有一半以上课程的考试成绩进入全乡前三名。如果光是甘于清贫寂寞,没有坚持在教学业务上钻研,边实践边进行研究,不能取得这样的教育教学成绩。他总结了一套独特的适合山区教学的“一师一校”复式教学方法(七级复式教学),反映了一位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黄行福、杨瑞清、汪来九,这几位长期坚守在农村学校的教师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了社会的尊重。而他们的成长轨迹,则给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思考农村教师发展可能性、影响因素、环境的制约力等问题提供了一定启示。农村不是天然的劣质师资滋生所,却可以是专业水准很高教师的诞生地。农村教师不是天然的城市教师追赶者,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可望和城市教师齐头并进。
这几位老师发展的方向有所不同,分别以教育教学研究、学校和班集体管理、学科教学见长。黄行福用他关于“教育与游戏”“农村教育”“语文教育哲学”等方面的独到研究诠释了“教师即研究者”的教育理念:杨瑞清用在行知小学二十多年走过的路诠释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汪来九用他七级复式教学实践诠释了“有效教学”的教育命题。他们的发展经历表明,农村教师的发展本可以在很宽广的范围内取得成就。从当代文化教育信息传播特点看,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被农村教师接受,那种认为在教育观念革新方面农村学校要比城市学校慢半步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教师,都可以通过读书、上网、思考、写作,将自己卷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对教改的理论、趋势有所把握,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身处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不一定就是孤陋寡闻的“乡曲”先生。农村教师可以培养自己连许多大城市的教师都不具备的时代精神和超前意识,以他们精致脱俗的教学和学校管理,以及就当代教育重要问题发表的见解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几位老师的发展又呈现出共同性,他们久在农村濡染,看到了农村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也在努力寻找发展农村教育的新的路子、新的教育方式。他们的发展经历表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直面农村环境、农村儿童和农民。农村自然社会环境对于教师发展有众所周知的限制性,但在农村,“可供教育、学习和研究的资源极为丰富,包括直接的、间接的、书本的、社会的、实物的、经费的、传统的、精神的、学科的、项目的,等等”,“如果能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挖掘、经营这些资源,农村教师就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就会有诸多不同于城市学校教师的创新思路和想法”。
在一些偏见影响之下,农村教师蕴藏着的发展潜能不被重视。教师发展,农村教师能走多远?从上述几位老师的成长轨迹看,确实可走得很远很远。农村教师能成为远离繁华的大山深处农村儿童通向现代文明的引导人,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实践者、追梦人,学科教育以及当代教育前沿问题的研究者。农村教师中的优秀者不只可以无愧于教育劳模称号,也可能以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身份出现在教育界同行的视野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穿透时空为我们了解,他本人是一位乌克兰的农村教师。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曾经有28个省、市的5650所学校、15500个教学班共52万学生,共用一位小学老师丁有宽主编的语文教材,而丁有宽就是广东省的一位农村教师。
二、农村教师缘何有他们的自信
这里笔者仍以黄、杨、汪几位老师为对象,探索一下农村教师生命的光彩和发展能量的来源。由于环境的闭塞,与外界交流的不便,指导力量的缺少,农村经济社会生活条件的落后,与城市教师不一样的生存环境和收入待遇,许多农村教师缺乏自信。黄、杨、汪几位老师自定心神、自定志趣,在困难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多次放弃改行、进城的机会,坦然生活在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始终保持对自己和所在学校长远、健康的发展之路的追求,显示出一种平和而不乏潇洒自信的精神世界。他们成功的业绩和精神气质维护了属于农村教师的一份尊严,内在的精神气质比他们的成 功的业绩甚至更令人赞美。教师自信源于教师个人因素和客观的发展环境,下面试从几点个人因素分析他们缘何有自己的自信。
1、从教基本素养
有没有足够的从教基本素养是教师有没有自信最为本质的原因。几位老师都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年轻时形成了做一个好教师所需要的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思想在内的基本素养。良好的职前教育对于农村教师发展来说意味着构筑了较高的起点。除此之外,早先的个人价值基本取向也很重要,杨瑞清投身农村教育的重要原因是在晓庄师范上学期间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感召,他立志终身走陶行知指引的兴办乡村教育之路。正如叶澜教授在论述教师基本素养时指出的,素养是个体已经具有的状态,素养可以改变和发展,但一般而言,年龄越大,可变性越小。
2、不懈的学习、思考、实践
工作在偏僻的农村学校,如果习惯于在封闭的环境中办学,缺少创新意识,甚至连想都不去想农村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行动策略,追求什么特色,则不可能有自己的潇洒自信。想通了,去探索,生活在一种真正的激情中,不会再轻易被一些东西打扰,会由不太自信到产生自信。黄行福老师大量阅读教育类图书报刊,光是自己就购买了数万元书籍,与电脑及互联网紧密接触,不懈学习、勤于交流、大胆探索,这使他领略到当代教育的风云变幻,站到了时代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度,教学活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乡村教育情愫
黄行福老师把农村看成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这很耐人寻味。对农村环境的喜欢,对农民孩子、农村学校发自内心的不可丢舍情感达到一定浓度以后可使农村教师身在农村不失潇洒自信,“农村教师的农村感是农村教师对农村、农村生活、农村教育产生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几位老师的农村感都是十分深厚的,有了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愫,他们不再去想象如何到另一片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农村本土化优秀教师有多可贵
客观地说,上述几位老师在农村教师中毕竟属于凤毛麟角,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不能达到他们的境界;而农村中本土化骨干教师和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年教师却在大量流失,离开曾经寄托过自己理想抱负的工作岗位。因而,留守的农村本土化优秀教师显得特别可贵。
1、本土化农村优秀教师的榜样和定力作用
目前许多地区农村教师出现老龄化,并且这种现象已经由小学蔓延到了初中。青年教师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否得到环境支持,对在农村学校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有所怀疑。我国相当多的农村教师“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体验着异乎寻常的艰辛和困难,承受着异乎寻常的苦恼和困惑”。待遇低、不当的管理调配、发展机会被剥夺,以及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任教、下海的诱惑等,农村教师情感防线一次次受到冲击。有不少人原本也像黄、杨、汪几位老师,“底子好、勤奋学习和思考、农村感深”,但在后来却作出了离去的选择,放弃坚守。农村本土化教师的生存条件和精神状态若不改变,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难以为继。上述几位优秀老师提供了有志青年教师留守在农村学校,不改行、不进城,书写精彩教育人生的范例。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黄、杨、汪等本土化优秀教师以及留守的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对周围教师是一种榜样和定力。我们注意到,黄、杨、汪等本土化优秀教师的相关资讯近年来在全国农村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应,受到广泛赞誉,他们的成功具有很强的农村境域性,其业绩和精神气质对大家是一个激励鼓舞,许多农村教师同行产生了共鸣。至少可以说人们看到了农村教师立足农村学校谋发展的一种可能。
2、留住农村优秀教师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师共同进步的重要保证
让农村教师安心农村任教,同时又能不断进步,是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非常紧要的问题。黄行福对农村教师状况表示了自己的忧思:“教师整体状态不佳,得过且过的人越来越多,年龄越低,情况越严重。”“导致这样情况的原因,待遇低,没有崇高感,没有荣誉感,对工作抱功利性目的,没有看得见的直接好处”。人总是由主客观环境决定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人生轨迹。这里不去仔细分析农村教师活得不够潇洒、没有自信有哪些外源性原因、内源性原因,有哪些经济原因、非经济原因。我们想指出的是,固然名师具有不可复制的一面,但是要求农村教师发展必须让农村教师活得潇洒,找到自信,是一个教育规律。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在政策上把城市(城镇)教师支教作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师共同进步的重要支撑点,城市(城镇)教师支教活动已经显示出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在这个过程中显现了城乡教师待遇、地位、话语权的不同,因而引起部分农村教师一定程度上心理不适。城市化是现代文明发展不可逆转的走向,农村教育城市化无可避免。农村教师封闭和怀旧心态极大影响了其专业水平的提高。目前以提升农村教师为目的的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的确有必要,但是应该避免它成为影响农村教师自信的新的外源性因素。从另外一方面看,留住农村青年骨干教师,重视发挥农村优秀教师本土化引领作用,须作为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治本之策。具有开阔的精神世界和现代化教育理念,关注农村环境和发展要求的本土化优秀教师是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素质,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领头羊,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师共同进步的重要支撑点。
(责任编辑:王哲先)
一、教师发展,农村教师能走多远
人们在各级政府表彰的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名单上可见到农村教师,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了解到优秀农村教师在困难条件下坚守乡村教育阵地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但总还有人会把农村教师与见识浅薄、素质不高等同起来。近年来,在教师专业化语境中(这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语境),农村教师“发展滞后”,适应教育现代化方面远落后于城市教师,这些判断和评价农村教师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的严苛语句很为常见。我们不否认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严峻状况,以及农村教师总体上专业水平偏低的现实。但是农村教师发展“参差不齐”同样是事实。过去和现在,农村既存在大量的不合格教师,也存在许多无论从什么角度考察都得承认是“好教师”的教师。这些“好教师”及其成长对农村教师发展有一定启发意义。
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黄行福老师工作在山高路远、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学校,他在语文教学方面勤奋探索,选择作文批改作为突破口,所教的班级实行全开放型的作文批改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阅读、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给所有学生一个“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机会,学生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有多人获得国家、省、市级优秀作文奖项,有的学生作品还在刊物上发表。在教育研究方面,这位“纯农村教师”先后有200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在“教育与游戏”以及“农村教育”“语文教育哲学”等问题上发表的独到的研究成果,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关注。
村级大教育以及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体现了江苏省江浦县行知小学杨瑞清老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不仅仅会教学,会上课,还要学会融入农村社会,融入农村社区,这涉及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教育迫切需要的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大量的城里教师没有做到,杨瑞清做到了。
安徽省黟县汪来九老师在一所偏僻的山村小学独自任教30多年,任教的毛田村小学没有一名孩子辍学,没有一名学生留级;一个人教6个年级十多门课,年年有一半以上课程的考试成绩进入全乡前三名。如果光是甘于清贫寂寞,没有坚持在教学业务上钻研,边实践边进行研究,不能取得这样的教育教学成绩。他总结了一套独特的适合山区教学的“一师一校”复式教学方法(七级复式教学),反映了一位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黄行福、杨瑞清、汪来九,这几位长期坚守在农村学校的教师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了社会的尊重。而他们的成长轨迹,则给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思考农村教师发展可能性、影响因素、环境的制约力等问题提供了一定启示。农村不是天然的劣质师资滋生所,却可以是专业水准很高教师的诞生地。农村教师不是天然的城市教师追赶者,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可望和城市教师齐头并进。
这几位老师发展的方向有所不同,分别以教育教学研究、学校和班集体管理、学科教学见长。黄行福用他关于“教育与游戏”“农村教育”“语文教育哲学”等方面的独到研究诠释了“教师即研究者”的教育理念:杨瑞清用在行知小学二十多年走过的路诠释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汪来九用他七级复式教学实践诠释了“有效教学”的教育命题。他们的发展经历表明,农村教师的发展本可以在很宽广的范围内取得成就。从当代文化教育信息传播特点看,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被农村教师接受,那种认为在教育观念革新方面农村学校要比城市学校慢半步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教师,都可以通过读书、上网、思考、写作,将自己卷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对教改的理论、趋势有所把握,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身处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不一定就是孤陋寡闻的“乡曲”先生。农村教师可以培养自己连许多大城市的教师都不具备的时代精神和超前意识,以他们精致脱俗的教学和学校管理,以及就当代教育重要问题发表的见解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几位老师的发展又呈现出共同性,他们久在农村濡染,看到了农村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也在努力寻找发展农村教育的新的路子、新的教育方式。他们的发展经历表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直面农村环境、农村儿童和农民。农村自然社会环境对于教师发展有众所周知的限制性,但在农村,“可供教育、学习和研究的资源极为丰富,包括直接的、间接的、书本的、社会的、实物的、经费的、传统的、精神的、学科的、项目的,等等”,“如果能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挖掘、经营这些资源,农村教师就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就会有诸多不同于城市学校教师的创新思路和想法”。
在一些偏见影响之下,农村教师蕴藏着的发展潜能不被重视。教师发展,农村教师能走多远?从上述几位老师的成长轨迹看,确实可走得很远很远。农村教师能成为远离繁华的大山深处农村儿童通向现代文明的引导人,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实践者、追梦人,学科教育以及当代教育前沿问题的研究者。农村教师中的优秀者不只可以无愧于教育劳模称号,也可能以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身份出现在教育界同行的视野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穿透时空为我们了解,他本人是一位乌克兰的农村教师。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曾经有28个省、市的5650所学校、15500个教学班共52万学生,共用一位小学老师丁有宽主编的语文教材,而丁有宽就是广东省的一位农村教师。
二、农村教师缘何有他们的自信
这里笔者仍以黄、杨、汪几位老师为对象,探索一下农村教师生命的光彩和发展能量的来源。由于环境的闭塞,与外界交流的不便,指导力量的缺少,农村经济社会生活条件的落后,与城市教师不一样的生存环境和收入待遇,许多农村教师缺乏自信。黄、杨、汪几位老师自定心神、自定志趣,在困难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多次放弃改行、进城的机会,坦然生活在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始终保持对自己和所在学校长远、健康的发展之路的追求,显示出一种平和而不乏潇洒自信的精神世界。他们成功的业绩和精神气质维护了属于农村教师的一份尊严,内在的精神气质比他们的成 功的业绩甚至更令人赞美。教师自信源于教师个人因素和客观的发展环境,下面试从几点个人因素分析他们缘何有自己的自信。
1、从教基本素养
有没有足够的从教基本素养是教师有没有自信最为本质的原因。几位老师都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年轻时形成了做一个好教师所需要的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思想在内的基本素养。良好的职前教育对于农村教师发展来说意味着构筑了较高的起点。除此之外,早先的个人价值基本取向也很重要,杨瑞清投身农村教育的重要原因是在晓庄师范上学期间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感召,他立志终身走陶行知指引的兴办乡村教育之路。正如叶澜教授在论述教师基本素养时指出的,素养是个体已经具有的状态,素养可以改变和发展,但一般而言,年龄越大,可变性越小。
2、不懈的学习、思考、实践
工作在偏僻的农村学校,如果习惯于在封闭的环境中办学,缺少创新意识,甚至连想都不去想农村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行动策略,追求什么特色,则不可能有自己的潇洒自信。想通了,去探索,生活在一种真正的激情中,不会再轻易被一些东西打扰,会由不太自信到产生自信。黄行福老师大量阅读教育类图书报刊,光是自己就购买了数万元书籍,与电脑及互联网紧密接触,不懈学习、勤于交流、大胆探索,这使他领略到当代教育的风云变幻,站到了时代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度,教学活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乡村教育情愫
黄行福老师把农村看成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这很耐人寻味。对农村环境的喜欢,对农民孩子、农村学校发自内心的不可丢舍情感达到一定浓度以后可使农村教师身在农村不失潇洒自信,“农村教师的农村感是农村教师对农村、农村生活、农村教育产生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几位老师的农村感都是十分深厚的,有了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愫,他们不再去想象如何到另一片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农村本土化优秀教师有多可贵
客观地说,上述几位老师在农村教师中毕竟属于凤毛麟角,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不能达到他们的境界;而农村中本土化骨干教师和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年教师却在大量流失,离开曾经寄托过自己理想抱负的工作岗位。因而,留守的农村本土化优秀教师显得特别可贵。
1、本土化农村优秀教师的榜样和定力作用
目前许多地区农村教师出现老龄化,并且这种现象已经由小学蔓延到了初中。青年教师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否得到环境支持,对在农村学校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有所怀疑。我国相当多的农村教师“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体验着异乎寻常的艰辛和困难,承受着异乎寻常的苦恼和困惑”。待遇低、不当的管理调配、发展机会被剥夺,以及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任教、下海的诱惑等,农村教师情感防线一次次受到冲击。有不少人原本也像黄、杨、汪几位老师,“底子好、勤奋学习和思考、农村感深”,但在后来却作出了离去的选择,放弃坚守。农村本土化教师的生存条件和精神状态若不改变,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难以为继。上述几位优秀老师提供了有志青年教师留守在农村学校,不改行、不进城,书写精彩教育人生的范例。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黄、杨、汪等本土化优秀教师以及留守的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对周围教师是一种榜样和定力。我们注意到,黄、杨、汪等本土化优秀教师的相关资讯近年来在全国农村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应,受到广泛赞誉,他们的成功具有很强的农村境域性,其业绩和精神气质对大家是一个激励鼓舞,许多农村教师同行产生了共鸣。至少可以说人们看到了农村教师立足农村学校谋发展的一种可能。
2、留住农村优秀教师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师共同进步的重要保证
让农村教师安心农村任教,同时又能不断进步,是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非常紧要的问题。黄行福对农村教师状况表示了自己的忧思:“教师整体状态不佳,得过且过的人越来越多,年龄越低,情况越严重。”“导致这样情况的原因,待遇低,没有崇高感,没有荣誉感,对工作抱功利性目的,没有看得见的直接好处”。人总是由主客观环境决定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人生轨迹。这里不去仔细分析农村教师活得不够潇洒、没有自信有哪些外源性原因、内源性原因,有哪些经济原因、非经济原因。我们想指出的是,固然名师具有不可复制的一面,但是要求农村教师发展必须让农村教师活得潇洒,找到自信,是一个教育规律。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在政策上把城市(城镇)教师支教作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师共同进步的重要支撑点,城市(城镇)教师支教活动已经显示出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在这个过程中显现了城乡教师待遇、地位、话语权的不同,因而引起部分农村教师一定程度上心理不适。城市化是现代文明发展不可逆转的走向,农村教育城市化无可避免。农村教师封闭和怀旧心态极大影响了其专业水平的提高。目前以提升农村教师为目的的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的确有必要,但是应该避免它成为影响农村教师自信的新的外源性因素。从另外一方面看,留住农村青年骨干教师,重视发挥农村优秀教师本土化引领作用,须作为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治本之策。具有开阔的精神世界和现代化教育理念,关注农村环境和发展要求的本土化优秀教师是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素质,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领头羊,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师共同进步的重要支撑点。
(责任编辑: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