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没有假设。”安妮宝贝说,“它给了你什么,就是你应该要成为的样子。这个路是一开始就设定好的,不会有第二条。”
走岔一步她都可能不是现在的自己。互联网初兴时一跃成名的网络作家,后来却多次强调自己的去网络化;自认为是关注内心的小众边缘的小说家,每有新作则常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7位数的版税出现在后期每本新书的宣传中,她却在北京郊区过着半隐居生活;书中人物的恣烈决绝记忆犹新,作者却低调而迅速地结婚生女……如果人的每个决定都将裂生新的平行宇宙,从13年前的宁波女孩励婕成为现在的安妮宝贝,算是极低的小概率事件,但她并不为此感到庆幸:她的每个决定都是自觉的。
出逃
逃亡从1998年开始。她获得第一台电脑,登陆论坛的时候,随意键入安妮宝贝,人生的第一道解锁密码随键盘敲击声滚落。
那时她大学毕业两年,依父母安排进入家乡的中国银行工作。她不喜欢工作,由父母养着,大段大段的时间用于出外旅游,回家后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失眠的夜里爬起来抽烟、上网、写小说。
“很多人在网络上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我,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情是在写作。”2000年在《告别薇安》的自序中,安妮宝贝说。
第二年她要求辞职,举家反对。在网上她已是小有名气的写作者,能制造故事感动素昧平生的人,却无法说服至亲父母。办不成离职手续,档案留在单位,她只身逃往陌生城市,与她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成为大时代的都市漫游者。
这期间的作品结集为《告别薇安》与《八月未央》。但第三本书,即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岸花》2001年出版时,安妮宝贝已经开始另一场逃亡:不在论坛发表作品,离开网站工作,从上海去往北京,并且不断地旅行。
10年之后,她不想讨论当时如何自网络作家的界定中拔出自己,“旧事重提不但说不清楚,而且徒增误会。作家只有写得好的作家和写得不好的作家的区分,不存在这些狭隘的本身就有问题的定义。”
修行
2002年,《告别薇安》换了出版社重新出版。相隔不过两年,安妮宝贝就郑重地表示,“这么多年后回头观望”,看到里面“有着许多缺陷”,“不会是我的写作生涯里最好的一本书”。
逃亡如果是对外部世界最强烈的拒绝姿态,思考与创作,或许是安妮宝贝内部建设的方式。网络时代急切的讲故事欲望,渐渐让位于对人生的体悟思索,同时通过更自觉的小说形式来呈现。
出版人杨葵关注安妮宝贝自《八月未央》以来的作品,称她必成大器,“无论文字上,还是人生观、思想境界上,只要是一个字一个字认真读过的人,都会承认她迈台阶的步伐之大”。
每写一部长篇小说,她都需要比较长的准备时间,“从一个想法开始,组织情节,设置人物,确定各种环节的设计,以及查找相关背景资料。而且情节和人物的构思,会在变动之中。我一般会先写大纲。大纲差不多完整了就可以写了,一边写一边还可以调整”。
如最新作品《春宴》30万字,开始设置叙述人“我”、庆长、信得3条人物线索,但因后两者的容量太大,舍弃了“我”的故事。
单从故事层面,《春宴》讲的是记者庆长的不伦恋、孤儿信得的成长史。她们作为超越世俗规则、寻找真实自我的社会边缘人,与清池、Fiona之类的红尘中人的比照,是安妮宝贝一贯会设定的对应关系。而作者虽然一如既往地为前者赋予正面价值,对后者也渐能给予体谅。
“日常生活的种种就是修行。所有的琐碎小事都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观照自己的心。”安妮宝贝说。
小众
一开始写作,安妮宝贝就意识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联结。在早期创作谈中,她把读者的反馈看作“找到自己继续为之而写作的理由”。但喜欢《告别薇安》的读者,却未必能接受《春宴》的风格。
“我的读者不断在分流。一些人不再感兴趣,因此离开。有一些人开始或重新关注到我的作品,加入阅读。这是一种平衡。”
“平心而论,安妮宝贝其实是个小众作家,只是她的作品被大众所阅读罢了。”《大方》编委、学者止庵(微博)说。
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安妮宝贝的作品总是跻身畅销书榜,使她可以毫无生计之忧地书写面向小众的作品,她自己也感慨:“幸好我二十几岁时可以以写作为生,以此可以单纯而专注地生活。这是一种庇护。如果我在一个集体里工作,我不是一个能取得俗世成功的人,能不能存活都是问题。”
另一方面,她并不情愿以这种形式被大眾市场消费。面对众人评说,她选择一意孤行,“人群从不可能改变我”。
安妮宝贝说,她不会为谁而转变,也不会特意去转变。一切转变只是随着时间和自己的心性,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一个创作者要深入地、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才能看到更多,想到更多,提炼出更多体会和经验,拿出更多的表达与别人分享。
走岔一步她都可能不是现在的自己。互联网初兴时一跃成名的网络作家,后来却多次强调自己的去网络化;自认为是关注内心的小众边缘的小说家,每有新作则常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7位数的版税出现在后期每本新书的宣传中,她却在北京郊区过着半隐居生活;书中人物的恣烈决绝记忆犹新,作者却低调而迅速地结婚生女……如果人的每个决定都将裂生新的平行宇宙,从13年前的宁波女孩励婕成为现在的安妮宝贝,算是极低的小概率事件,但她并不为此感到庆幸:她的每个决定都是自觉的。
出逃
逃亡从1998年开始。她获得第一台电脑,登陆论坛的时候,随意键入安妮宝贝,人生的第一道解锁密码随键盘敲击声滚落。
那时她大学毕业两年,依父母安排进入家乡的中国银行工作。她不喜欢工作,由父母养着,大段大段的时间用于出外旅游,回家后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失眠的夜里爬起来抽烟、上网、写小说。
“很多人在网络上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我,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情是在写作。”2000年在《告别薇安》的自序中,安妮宝贝说。
第二年她要求辞职,举家反对。在网上她已是小有名气的写作者,能制造故事感动素昧平生的人,却无法说服至亲父母。办不成离职手续,档案留在单位,她只身逃往陌生城市,与她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成为大时代的都市漫游者。
这期间的作品结集为《告别薇安》与《八月未央》。但第三本书,即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岸花》2001年出版时,安妮宝贝已经开始另一场逃亡:不在论坛发表作品,离开网站工作,从上海去往北京,并且不断地旅行。
10年之后,她不想讨论当时如何自网络作家的界定中拔出自己,“旧事重提不但说不清楚,而且徒增误会。作家只有写得好的作家和写得不好的作家的区分,不存在这些狭隘的本身就有问题的定义。”
修行
2002年,《告别薇安》换了出版社重新出版。相隔不过两年,安妮宝贝就郑重地表示,“这么多年后回头观望”,看到里面“有着许多缺陷”,“不会是我的写作生涯里最好的一本书”。
逃亡如果是对外部世界最强烈的拒绝姿态,思考与创作,或许是安妮宝贝内部建设的方式。网络时代急切的讲故事欲望,渐渐让位于对人生的体悟思索,同时通过更自觉的小说形式来呈现。
出版人杨葵关注安妮宝贝自《八月未央》以来的作品,称她必成大器,“无论文字上,还是人生观、思想境界上,只要是一个字一个字认真读过的人,都会承认她迈台阶的步伐之大”。
每写一部长篇小说,她都需要比较长的准备时间,“从一个想法开始,组织情节,设置人物,确定各种环节的设计,以及查找相关背景资料。而且情节和人物的构思,会在变动之中。我一般会先写大纲。大纲差不多完整了就可以写了,一边写一边还可以调整”。
如最新作品《春宴》30万字,开始设置叙述人“我”、庆长、信得3条人物线索,但因后两者的容量太大,舍弃了“我”的故事。
单从故事层面,《春宴》讲的是记者庆长的不伦恋、孤儿信得的成长史。她们作为超越世俗规则、寻找真实自我的社会边缘人,与清池、Fiona之类的红尘中人的比照,是安妮宝贝一贯会设定的对应关系。而作者虽然一如既往地为前者赋予正面价值,对后者也渐能给予体谅。
“日常生活的种种就是修行。所有的琐碎小事都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观照自己的心。”安妮宝贝说。
小众
一开始写作,安妮宝贝就意识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联结。在早期创作谈中,她把读者的反馈看作“找到自己继续为之而写作的理由”。但喜欢《告别薇安》的读者,却未必能接受《春宴》的风格。
“我的读者不断在分流。一些人不再感兴趣,因此离开。有一些人开始或重新关注到我的作品,加入阅读。这是一种平衡。”
“平心而论,安妮宝贝其实是个小众作家,只是她的作品被大众所阅读罢了。”《大方》编委、学者止庵(微博)说。
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安妮宝贝的作品总是跻身畅销书榜,使她可以毫无生计之忧地书写面向小众的作品,她自己也感慨:“幸好我二十几岁时可以以写作为生,以此可以单纯而专注地生活。这是一种庇护。如果我在一个集体里工作,我不是一个能取得俗世成功的人,能不能存活都是问题。”
另一方面,她并不情愿以这种形式被大眾市场消费。面对众人评说,她选择一意孤行,“人群从不可能改变我”。
安妮宝贝说,她不会为谁而转变,也不会特意去转变。一切转变只是随着时间和自己的心性,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一个创作者要深入地、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才能看到更多,想到更多,提炼出更多体会和经验,拿出更多的表达与别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