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历时语言研究述评

来源 :外语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梳理近年兴起于各语言学分支领域的历时研究动向。语料库理念和方法是这一研究趋势的重要推动力。得益于众多千年和百年历时语料库,以及多元统计和可视化方法,词汇、短语、句法、话语、语用、认知等诸多语言维度的长期演变和短期渐变成果叠出。语料库语言学的概率方法,以及语言特征和语境因素共现/共变的理论思维,使得历时语言变化研究在描写和阐释方面均有建树。
其他文献
汉语、英语和阿拉伯语分属不同语系,三种语言各自语素特征的特异性可能导致语言习得存在差异。本研究以中国某大学阿拉伯语专业低年级41名学生(母语为汉语,二语为英语)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汉、英、阿拉伯语这三种语言跨语言语素迁移的认知机制。研究测查了受试汉、英、阿三语的阅读、词汇和语素技能。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语素对词汇和阅读的贡献作用大多仅限于一种语言内,跨语言之间的迁移作用不明显。汉语母语者会把阿拉伯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和语素系统来学习。三语阿拉伯语语素的发展并不依赖母语汉语或二语英语的语素意识。
本研究采用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通过视觉通道、听觉通道以及视听双通道三种方式,考察汉-英-德三语者的三语语义通达方式。受试为经过筛选的40名德语专业学生。实验分两部分,分别探讨一语词汇和二语词汇在三种通道呈现方式下的中介作用。受试在实验中的任务相同,学习阶段为语义归类,测验阶段为词汇判断。结果显示:1)三语德语语义通达在三种通道条件下都会借助一语汉语,三种通道之间的启动效应差异不显著;2)三语德语语义通达在三种通道条件下都会借助二语英语,视觉通道启动效应最大;3)二语英语比一语汉语在三语德语语义通达中的中介
语义波是合法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话合作的焦点,但语义波的识解勾画、结构化特征及功能、类型识别等问题尚需明确。为此,本文以科学语篇为例,以言辞单位为语义引力刻度,以对应级阶的成分分形为语义密度刻度,依据语义波的语境实例化特征考察其合法化识解问题。研究发现:语义波的识解勾画取决于语义引力与语义密度的刻度定位;语义波的结构化特征与功能取决于语境显示的抽象化层级与意义构建的复杂化层级的一致性;语义波的类型识别取决于波点定位及其元语言功能属性。本文为语义波提供了一种合法化的识解范式,有助于促进语义波的融合研
任何人类语言都是音-义的结合体。语音形式听得见,把语音转写出来的书写形式也看得见,然而语言意义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故语义研究比语音、音系、句法、词法等要困难得多。对语义的形式刻画即形式语义学研究已属不易,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似乎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国际学界基于大数据的语义研究近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关系并非完全任意;2)单词的长度与其语义内容呈正相关关系;3)单词按照"近邻链"的省力原则不断发展出新的意义。本文拟就相关成果进行评介,以期为国内同行开展基于汉语的语义研
1.引言《二语语音测评:跨学科视角》一书由两位国际语音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Talia Isaacs博士和Pavel Trofimovich教授共同编辑完成。isaacs博士是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Trofimovich教授在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教育系任教,同时担任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顶尖期刊主编。作为Multilingual Matters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系列著作之一,本书汇集了近几年二语(L2)语音测评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语言测试、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视角,探讨了L2语音测评研究的现
1.引言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性的移民活动大大增加,引起大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多元文化聚居区(Ghettos)的形成。新的多语言社会的产生形成新的语言接触环境。《多民族语句法:青年语言中的冠词、介词和代词》(以下简称《多民族语句法》)一书主要研究由这种文化和社会发展引发的一种语体,即“多民族语”(Multiethnolect)。
探索语言的特质需从其基因寻觅究竟,因语言基因造就语言的特质和差别。原始印欧语是英语的祖先语言,其基因流淌于英语的血液中。本文聚焦于英语名词,考察其原始印欧语词源,首先对调查样本《通用英语词表》中的英语名词进行词源统计,发现大多数英语名词源自原始印欧语动性词根,然后借助认知语法所讨论的侧显化认知机制,检视英语名词与对应的原始印欧语动性词根之间的语义关系及其认知基础,进而挖掘英语"名源于动"所体现的英语民族的概念化和思维方式,旨在从英语名词的词源这一角度论证英语的时间性特质。本文主要发现有二:1)侧显化认
学界有大量对乾坤挪移句论元结构的分析,对其语义和语用的梳理也相当深入。本文以乾句的模态诠释为切入点,指出其容量义来自一个与"够"相应的隐性模态词ENO,并因此引发动词移位,造成表面词序的变动。文章论证此类中心语移位实属音韵部门的运作,与学界近年来对相关议题的讨论接轨。此外,文中也指出坤句虽欠缺容量义,却与乾句一样藏有其他种类的义务模态词,能迫使主要动词上移。这样的分析不但能揭示乾坤句中论元安排的微妙之处,也能解决其动词配置上的理论难题。
本文对比分析汉、泰两种语言的"方式存现结构"。结果显示,两种存现结构在论元实现模式、动词选择限制及构式扩展路径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差异。两者最重要的差异体现为存现动词的隐现规律不同:泰语选择显性的存现轻动词,表现出较强分析性的句法组织方式;而汉语倾向于选择隐性的存现轻动词,表现出弱分析性的句法组织模式。这种分析性强度的差异是汉泰存现结构诸多句法差异背后的根本原因。
本文结合Spolsky(2004,2009)提出的影响语言政策制定的普遍因素,以语言价值和组织导向为基本维度,构建国际组织官方语言选择机制的分析框架,并就75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选择进行多角度分析。从整体上看,重视语言实用价值的外向型组织最多,而英语是占主导地位的官方语言;从横向对比看,不同功能类别的组织在语言选择驱动机制上差异显著;从纵向趋势看,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语言选择深受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其选择的多样性和均衡性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凸显出语言与国际环境的协同演进。文章进而从语言生态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