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部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后,我国学者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理念在不同的课程和学科领域进行初步尝试。但是当前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理念融入进我国课程设计中的过程却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分别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和高中课程设计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希望增强高中阶段的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而使高中学生更好的实现个人发展和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变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13-01
一、研究背景
在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研究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确立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我国高中课程设计涉及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诸多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目前高中课程设计却存在缺乏对课程主体的考虑、忽视课程设计环境分析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这一阶段学生自主性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落实好核心素养的载体是课程。所以将我国当前所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理念应用于高中课程设计当中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融入有利于定位好课程设计的价值理念,增强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使得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关注价值导向、关注评价,更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就近发展区’。从而让学生实现自我,成功生活和融入社会。
二、相关研究现状的具体表现
在国外,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就开始研究核心素养。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经合组织”合作出版研究成果《发展教育的核心素养》报告,明确核心素养是个人过上理想的生活和实现社会良好运作所需要的基本素养。欧盟深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主张的影响,也提交8项核心素养提案,通过后的核心素养方案定义为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成为欧盟成员国引领本国终身学习和教育与培训改革的参照体系。
在国内,我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课程改革研究处于刚刚起步且逐步深入的阶段。具体表现有以下:
1.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教授较早对我国核心素养内涵和制定原则进行了较早的探索。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而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来看,最多讨论的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研究。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从其科学内涵内涵、构成要素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来进行具体研究。在科学内涵方面,我国多数研究者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和学科价值的有机结合,是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说到底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国家对于教育的顶层设计,自然强调跨学科的共同素养。即学科核心素养标注的是特殊、个性的内涵。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构成要素。从当前学者研究的内容来看,各学科的核心要素趋于统一。有学者把握各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般内容来界定核心要素。也有学者将学科核心素养视作能力范畴,从学生的核心能力方面解读本学科核心素养。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表述历史时序的能力、理解历史的能力、解释历史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历史评价与反思的能力五个方面。从实现路径方面,主要包括教师实现说、课程体现说、改革突破说和综合要素说。但是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更多的限于理论层面,对价与具体课程试行层面仍未深入。
2.课程设计研究。
关于课程设计内涵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取向的,如普拉特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这包含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另一类则为理性主义取向,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设计是指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为决策部门服务,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材等都属于课程设计活动。最近的对课程设计的研究成果则试图综合这两种观点。如《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对课程设计的定义为“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門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并指出“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
我国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某学科课程设计的理论探讨。胡建伟在《国内英语课程设计研究现状分析》当中对发表在国内10家外语类刊物的英语课程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指出相关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宏观层面的对大纲解读研究、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的研究,而对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的等的关注不足,以此提出未来英语课程设计的改进策略。
3.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研究。
相关研究学者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与我国高中课程的融入有对于高中课程整体框架的研究。在相关个案研究中叶翠微以《让能飞的飞起来_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为题,文中以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为个案践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育人目标,主要在高中阶段的课程架构、课程设计以及课程实施三大方面,建构的基于核心素养“一体两翼三层四类”课程框架。这也是我国比较早将学生核心素养应用于课程建构中的个案,核心的建构思想也是通过课程育人成长、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品质素养。
还有相关学者研究就是对高中具体某一学科课堂研究,只局限于学科课程,没有关注更上位的统领性的素养,并提出每门学科课程都承担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并作出不同的学科贡献。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_1_X课程_建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5.01.
[2]孙思雨.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J].前沿视角,2016.
[3]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06.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13-01
一、研究背景
在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研究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确立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我国高中课程设计涉及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诸多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目前高中课程设计却存在缺乏对课程主体的考虑、忽视课程设计环境分析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这一阶段学生自主性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落实好核心素养的载体是课程。所以将我国当前所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理念应用于高中课程设计当中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融入有利于定位好课程设计的价值理念,增强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使得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关注价值导向、关注评价,更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就近发展区’。从而让学生实现自我,成功生活和融入社会。
二、相关研究现状的具体表现
在国外,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就开始研究核心素养。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经合组织”合作出版研究成果《发展教育的核心素养》报告,明确核心素养是个人过上理想的生活和实现社会良好运作所需要的基本素养。欧盟深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主张的影响,也提交8项核心素养提案,通过后的核心素养方案定义为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成为欧盟成员国引领本国终身学习和教育与培训改革的参照体系。
在国内,我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课程改革研究处于刚刚起步且逐步深入的阶段。具体表现有以下:
1.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教授较早对我国核心素养内涵和制定原则进行了较早的探索。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而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来看,最多讨论的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研究。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从其科学内涵内涵、构成要素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来进行具体研究。在科学内涵方面,我国多数研究者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和学科价值的有机结合,是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说到底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国家对于教育的顶层设计,自然强调跨学科的共同素养。即学科核心素养标注的是特殊、个性的内涵。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构成要素。从当前学者研究的内容来看,各学科的核心要素趋于统一。有学者把握各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般内容来界定核心要素。也有学者将学科核心素养视作能力范畴,从学生的核心能力方面解读本学科核心素养。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表述历史时序的能力、理解历史的能力、解释历史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历史评价与反思的能力五个方面。从实现路径方面,主要包括教师实现说、课程体现说、改革突破说和综合要素说。但是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更多的限于理论层面,对价与具体课程试行层面仍未深入。
2.课程设计研究。
关于课程设计内涵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取向的,如普拉特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这包含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另一类则为理性主义取向,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设计是指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为决策部门服务,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材等都属于课程设计活动。最近的对课程设计的研究成果则试图综合这两种观点。如《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对课程设计的定义为“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門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并指出“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
我国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某学科课程设计的理论探讨。胡建伟在《国内英语课程设计研究现状分析》当中对发表在国内10家外语类刊物的英语课程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指出相关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宏观层面的对大纲解读研究、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的研究,而对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的等的关注不足,以此提出未来英语课程设计的改进策略。
3.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研究。
相关研究学者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与我国高中课程的融入有对于高中课程整体框架的研究。在相关个案研究中叶翠微以《让能飞的飞起来_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为题,文中以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为个案践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育人目标,主要在高中阶段的课程架构、课程设计以及课程实施三大方面,建构的基于核心素养“一体两翼三层四类”课程框架。这也是我国比较早将学生核心素养应用于课程建构中的个案,核心的建构思想也是通过课程育人成长、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品质素养。
还有相关学者研究就是对高中具体某一学科课堂研究,只局限于学科课程,没有关注更上位的统领性的素养,并提出每门学科课程都承担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并作出不同的学科贡献。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_1_X课程_建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5.01.
[2]孙思雨.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J].前沿视角,2016.
[3]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