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科离不开总结一定的规律,形成定律或结论。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规律研究和形成的过程,并运用相关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途径
首先,通过实验探究来探寻物理规律是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根据某些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②作出猜想和假设。③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⑤分析与结论。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运用实验探究来总结实验规律,学生因为亲自动手实践不仅理解深刻,记忆保持时间长久,还能增强学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已有的物理规律进行逻辑推论,形成新的有说服力的结论,这就是理论规律教学法。如我们在进行“液体压强公式”的教学时,可以针对液体压强的定义来推导液体压强的定义式是什么?(P=F/S)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由液体重力产生)
二、关于物理规律教学的实践思考
(1)弄清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物理规律的发现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经过多次实验与观察,再进行推理归纳,如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原理、欧姆定律等。二是由物理现象,经过一定的科学推理和合理想象而得到的,如牛顿第一定律、功的原理等。三是由已知规律经过理论或公式推导而得到的新规律,如液体压强公式、斜面公式等。
(2)注意物理规律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一些物理规律和其他物理知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设法归纳整理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为例,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规律,是有条件的(不受力);但是惯性是无条件的,所有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惯性。因此,惯性是牛顿第一定律立足的前提:正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才成立。
(3)要深入理解物理规律的学科意义。在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理解物理规律的学科意义,避免生搬硬套式的学习。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要从理论的角度引导学生解释清楚实验规律,让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个角度来深入认识物理规律。②从专业角度理解物理公式。物理公式一般是以数学表达式呈现的,但是我们学习物理时要从物理意义的角度来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③要充分认识物理规律的表达式中各个字母的物理意义以及各自的单位。
(4)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物理规律的出现往往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来建立或推理,超越一定的条件范围,物理规律是不可建立的,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物理规律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避免生搬硬套物理规律,错误运用物理公式,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正确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液体压强公式ρ=pgh只适用于液体,就不适用于固体和气体。
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后,我们不能就此作罢,弃之不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物理问题,在运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物理规律及其意义的理解,同时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通过典型例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物理能力培养离不开典型例题的呈现。典型例题的作用就是通过对其分析,运用所掌握的物理规律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阿基米德原理解题的一般思路是:①明确研究对象所处位置及状态。②分析相关受力,找平衡关系建立方程。③运用适当方法求解。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对例题的分析之后要及时总结解决问题的技巧,做到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2)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课程的学习离不开生产与生活。初中生正是形象化思维高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学会运用物理归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学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打捞沉船,学了电学规律以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测量学用电器的功率并实际测量。这样,一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3)及时进行阶段测验,有效反馈物理规律教学效果。测验是普查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在适当的时间内进行阶段测验,及时反馈学生对物理规律学习的效果,并对测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有效评价,及时调整和完善物理规律教学计划。
总之,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创新也没有极限。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正确理解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意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科兴趣,一定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物理规律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江苏省如皋市吴窑初级中学)
一、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途径
首先,通过实验探究来探寻物理规律是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根据某些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②作出猜想和假设。③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⑤分析与结论。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运用实验探究来总结实验规律,学生因为亲自动手实践不仅理解深刻,记忆保持时间长久,还能增强学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已有的物理规律进行逻辑推论,形成新的有说服力的结论,这就是理论规律教学法。如我们在进行“液体压强公式”的教学时,可以针对液体压强的定义来推导液体压强的定义式是什么?(P=F/S)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由液体重力产生)
二、关于物理规律教学的实践思考
(1)弄清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物理规律的发现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经过多次实验与观察,再进行推理归纳,如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原理、欧姆定律等。二是由物理现象,经过一定的科学推理和合理想象而得到的,如牛顿第一定律、功的原理等。三是由已知规律经过理论或公式推导而得到的新规律,如液体压强公式、斜面公式等。
(2)注意物理规律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一些物理规律和其他物理知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设法归纳整理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为例,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规律,是有条件的(不受力);但是惯性是无条件的,所有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惯性。因此,惯性是牛顿第一定律立足的前提:正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才成立。
(3)要深入理解物理规律的学科意义。在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理解物理规律的学科意义,避免生搬硬套式的学习。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要从理论的角度引导学生解释清楚实验规律,让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个角度来深入认识物理规律。②从专业角度理解物理公式。物理公式一般是以数学表达式呈现的,但是我们学习物理时要从物理意义的角度来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③要充分认识物理规律的表达式中各个字母的物理意义以及各自的单位。
(4)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物理规律的出现往往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来建立或推理,超越一定的条件范围,物理规律是不可建立的,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物理规律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避免生搬硬套物理规律,错误运用物理公式,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正确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液体压强公式ρ=pgh只适用于液体,就不适用于固体和气体。
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后,我们不能就此作罢,弃之不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物理问题,在运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物理规律及其意义的理解,同时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通过典型例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物理能力培养离不开典型例题的呈现。典型例题的作用就是通过对其分析,运用所掌握的物理规律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阿基米德原理解题的一般思路是:①明确研究对象所处位置及状态。②分析相关受力,找平衡关系建立方程。③运用适当方法求解。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对例题的分析之后要及时总结解决问题的技巧,做到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2)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课程的学习离不开生产与生活。初中生正是形象化思维高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学会运用物理归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学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打捞沉船,学了电学规律以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测量学用电器的功率并实际测量。这样,一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3)及时进行阶段测验,有效反馈物理规律教学效果。测验是普查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在适当的时间内进行阶段测验,及时反馈学生对物理规律学习的效果,并对测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有效评价,及时调整和完善物理规律教学计划。
总之,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创新也没有极限。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正确理解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意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科兴趣,一定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物理规律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江苏省如皋市吴窑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