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生态节能建筑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它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态环境需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生态建筑的科学内涵及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生态建筑;建筑设计;运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不足,对大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1 生态建筑的科学内涵
生态建筑就是指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从建筑的实际需求出发,从自然环境的保护角度进行相应的设计,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建筑设计的质量。同时在生态建筑设计规划中,相关人员还要结合建筑学、生态学等内容,按照建筑物当地的气候特征和环境状况设计节约能源的建筑结构。
生态建筑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证建筑内部的热环境和舒适度,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自然资源带来的益处。因此在进行该项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要从建筑物、人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出发,从整体着眼,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环保型建筑,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在这样的建筑环境中生活可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升人们对环保的认识,减少建筑物能源使用开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态建筑的设计根基是立足于建筑之上的,目标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点突出建筑环境的质量,是一项即工程技术、环保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其技术策略有:优选结构体系、补偿生态环境、选择能源系统、控制室内环境以及实现外围结构的环保。绿化主要从生物角度出发,利用原生态的植物进行的绿色普及,对于建筑设计中的室内环境质量优化、外围结构环保结构以及生态补偿等作用明显。
2 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与环境的协调化
在建设生态建筑过程中,建筑地址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它是建筑进行合理规划的前提条件。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设计,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将新建筑与原有建筑进行综合处理,使其更加协调,在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的基础之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施工单位街道一个公园的建设项目,在设计师对其设计绿化、美化工程的方案时,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当中,并尽量不破坏工程周围的植被,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来建设场馆,严禁为了经济利益来建设大型的场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自然风光,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配合,以自然元素为主,建筑为辅,尽量将有些建筑淡化,变成人造自然的景象。这样才能够发挥公园的特色,使人们在其中体会到大自然的气息。
2.2方案设计应个性化
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重点突出自然景观,尽量与环境相协调,但是这样并不表示其设计方案没有个性。在设计方案中,除了在其中注重环境的因素,更是要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将个性化与环境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建筑更为与众不同。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怎樣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融入到设计当中,以此来表达建筑施工技术的先进性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设计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准确的掌握设计的尺度,将地形条件、地貌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使用明快清晰的线条将建筑进行勾勒,然后不断将立体构造、平面设计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设计中的各种手法,来使得建筑与众不同,疏密有致。并且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从而使建筑物沉溺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
2.3集成室内环境
在建筑物内,人体心理状态调节、空气质量改善等可由植物实现,是其余人工措施难以媲美的。对有害空气物质,降噪滞尘、湿度与湿度优化、情绪放松、紧张精神环节等有良好效果。身为自然技术,植物在发挥自身环境功能时,也需要周围环境的有效配合,室内的温湿度、光照等难以满足其生长条件,则会事与愿违。为保证植物的环境效应,可以构建“生态核”或“微型生物圈”,即应该做到:通风换气要顺畅、阳光照射要充足、植物生长要与微生物共生。室内植物和人的生存基础是通风与阳光,人工性的生态自然则依靠微生物作用。因建筑室内的功能与位置不同,可分为生态舱、空中花园、生态中庭等三种模式,生态中庭应用范围广泛。生态中庭重点在于建成艺术效果,无关环境设计。“生态核”的载体是中庭空间,根据烟囱、温室效应,对室内通风、光照做优化,进而提升整体的中庭环境质量,强化中庭空间价值。在建筑物外,外围结构维护体系多包括窗台绿化、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如窗台绿化可减轻视觉疲劳,扩大室内绿视率,同时也对室外的噪音有隔绝效果,树种多是生长慢、需光量大,也配设了滴灌设配。
2.4集成室外环境
集成室外环境主要包括了人工湿地、建筑立体绿化、场地环境绿化等工作。
(1)绿化场地环境。①绿量率,也被叫做LAI(叶面积指数),也就是在特定绿地范围,包含的总的叶片全部面积。平均叶面积则指建设规划用地中特定面积中的总的植物叶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绿化率与人均绿化面积等绿环传统控制指标不同的是,生态性的绿化设计指标可通过绿量率直观科学展现。②复层结构,主要在于生态效益提升,重点做好绿量率增加工作。草、灌、乔等复层结构的绿化比,对生态效益、植被、景观成效、绿量等有突出影响。区域自然条件决定了配置的量化选择。比如,在东部沿海城市,就需要植物全覆盖绿地,土地不能裸露;植物复层群落要超过总的绿地面积的40-50%;构建三层以上群落,主要有地被、亚灌木、亚乔木、乔木、藤木、灌木等;乔木数的布置面积应该是每100㎡绿地中栽种2-3株;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间应该呈1-2∶1的比例。③地方树种,本地树种的优点在于其在土壤、虫害、干旱等自然条件上有更强的适应力,是没有经培育驯化或非本地植物不能具有的。同时其具有农药用量不多、水量浇灌少、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明显等优点。④生物多样性,在保护植物群落、水文、土壤等外部环境前提下,为生物链中的最低层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这样,就可以让高层生物得到食物供应,进而保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应该通过绿化实现,绿化也是健康生态的前提。
(2)建筑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是立体绿化技术的两个重要组成。立体绿化虽然为附加的外围结构,但是在生态效益、热工性能上具有较多优点。也对室内环境有改善作用,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湿度、维护建筑构造层等都有显著功效。同时,也是一种对建筑面占用的土地做相同绿化还原的措施。立体绿化功能明显,环境学、园林学专业有较多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建筑师主要对其综合效益、作用发挥更为关注。
(3)人工湿地。景观用水中存在水质污染现象,利用人工湿地的水处理办法,可将ETS(生态桶)、毛管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相融合,综合提升三者的生物原理,实现水质净化与回收,是景观美化、环境质量改善、资源节约的不错办法。人工湿地在于人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主要配置植物、微生物、基质。其被包括在场地绿化之中,但有独特的水生态系统培育、净水的价值。人工湿地净水处理技术具有低管理费用、高效处理效果、较强负荷成效优势。另外,湿地、景观水池间的水循环,也是用水节约有效办法。ETS技术、毛管渗滤技术是预处理技术,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为湿地净污减负。毛管渗滤技术位于地表层以下,卫生安全,但具很大的占地面积。ETS技术则可处理大量水,占地面积不大,景观效果优异、植物茂盛,但存气味。
3 结束语
在新时期,人们居住观念开始更新,更趋向于绿色环保、健康居住、资源节约的理念。生态建筑设计中将绿化技术集成应用,是时代要求,也是发展所需。生态建筑中的绿化技术的集成应用,要坚持大尺度、整体性与综合性的原则,绿色技术应该在城市中推广,协同构建绿色、宜居、和谐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广群,肖杨.浅谈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2)
[2]狄志国.小议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观的运用[J].民营科技.2009(10)
[3]张和平.郑福焱.陈葵.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措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2(36)
【关键词】 生态建筑;建筑设计;运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不足,对大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1 生态建筑的科学内涵
生态建筑就是指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从建筑的实际需求出发,从自然环境的保护角度进行相应的设计,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建筑设计的质量。同时在生态建筑设计规划中,相关人员还要结合建筑学、生态学等内容,按照建筑物当地的气候特征和环境状况设计节约能源的建筑结构。
生态建筑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证建筑内部的热环境和舒适度,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自然资源带来的益处。因此在进行该项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要从建筑物、人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出发,从整体着眼,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环保型建筑,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在这样的建筑环境中生活可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升人们对环保的认识,减少建筑物能源使用开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态建筑的设计根基是立足于建筑之上的,目标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点突出建筑环境的质量,是一项即工程技术、环保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其技术策略有:优选结构体系、补偿生态环境、选择能源系统、控制室内环境以及实现外围结构的环保。绿化主要从生物角度出发,利用原生态的植物进行的绿色普及,对于建筑设计中的室内环境质量优化、外围结构环保结构以及生态补偿等作用明显。
2 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与环境的协调化
在建设生态建筑过程中,建筑地址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它是建筑进行合理规划的前提条件。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设计,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将新建筑与原有建筑进行综合处理,使其更加协调,在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的基础之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施工单位街道一个公园的建设项目,在设计师对其设计绿化、美化工程的方案时,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当中,并尽量不破坏工程周围的植被,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来建设场馆,严禁为了经济利益来建设大型的场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自然风光,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配合,以自然元素为主,建筑为辅,尽量将有些建筑淡化,变成人造自然的景象。这样才能够发挥公园的特色,使人们在其中体会到大自然的气息。
2.2方案设计应个性化
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重点突出自然景观,尽量与环境相协调,但是这样并不表示其设计方案没有个性。在设计方案中,除了在其中注重环境的因素,更是要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将个性化与环境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建筑更为与众不同。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怎樣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融入到设计当中,以此来表达建筑施工技术的先进性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设计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准确的掌握设计的尺度,将地形条件、地貌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使用明快清晰的线条将建筑进行勾勒,然后不断将立体构造、平面设计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设计中的各种手法,来使得建筑与众不同,疏密有致。并且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从而使建筑物沉溺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
2.3集成室内环境
在建筑物内,人体心理状态调节、空气质量改善等可由植物实现,是其余人工措施难以媲美的。对有害空气物质,降噪滞尘、湿度与湿度优化、情绪放松、紧张精神环节等有良好效果。身为自然技术,植物在发挥自身环境功能时,也需要周围环境的有效配合,室内的温湿度、光照等难以满足其生长条件,则会事与愿违。为保证植物的环境效应,可以构建“生态核”或“微型生物圈”,即应该做到:通风换气要顺畅、阳光照射要充足、植物生长要与微生物共生。室内植物和人的生存基础是通风与阳光,人工性的生态自然则依靠微生物作用。因建筑室内的功能与位置不同,可分为生态舱、空中花园、生态中庭等三种模式,生态中庭应用范围广泛。生态中庭重点在于建成艺术效果,无关环境设计。“生态核”的载体是中庭空间,根据烟囱、温室效应,对室内通风、光照做优化,进而提升整体的中庭环境质量,强化中庭空间价值。在建筑物外,外围结构维护体系多包括窗台绿化、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如窗台绿化可减轻视觉疲劳,扩大室内绿视率,同时也对室外的噪音有隔绝效果,树种多是生长慢、需光量大,也配设了滴灌设配。
2.4集成室外环境
集成室外环境主要包括了人工湿地、建筑立体绿化、场地环境绿化等工作。
(1)绿化场地环境。①绿量率,也被叫做LAI(叶面积指数),也就是在特定绿地范围,包含的总的叶片全部面积。平均叶面积则指建设规划用地中特定面积中的总的植物叶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绿化率与人均绿化面积等绿环传统控制指标不同的是,生态性的绿化设计指标可通过绿量率直观科学展现。②复层结构,主要在于生态效益提升,重点做好绿量率增加工作。草、灌、乔等复层结构的绿化比,对生态效益、植被、景观成效、绿量等有突出影响。区域自然条件决定了配置的量化选择。比如,在东部沿海城市,就需要植物全覆盖绿地,土地不能裸露;植物复层群落要超过总的绿地面积的40-50%;构建三层以上群落,主要有地被、亚灌木、亚乔木、乔木、藤木、灌木等;乔木数的布置面积应该是每100㎡绿地中栽种2-3株;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间应该呈1-2∶1的比例。③地方树种,本地树种的优点在于其在土壤、虫害、干旱等自然条件上有更强的适应力,是没有经培育驯化或非本地植物不能具有的。同时其具有农药用量不多、水量浇灌少、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明显等优点。④生物多样性,在保护植物群落、水文、土壤等外部环境前提下,为生物链中的最低层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这样,就可以让高层生物得到食物供应,进而保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应该通过绿化实现,绿化也是健康生态的前提。
(2)建筑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是立体绿化技术的两个重要组成。立体绿化虽然为附加的外围结构,但是在生态效益、热工性能上具有较多优点。也对室内环境有改善作用,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湿度、维护建筑构造层等都有显著功效。同时,也是一种对建筑面占用的土地做相同绿化还原的措施。立体绿化功能明显,环境学、园林学专业有较多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建筑师主要对其综合效益、作用发挥更为关注。
(3)人工湿地。景观用水中存在水质污染现象,利用人工湿地的水处理办法,可将ETS(生态桶)、毛管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相融合,综合提升三者的生物原理,实现水质净化与回收,是景观美化、环境质量改善、资源节约的不错办法。人工湿地在于人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主要配置植物、微生物、基质。其被包括在场地绿化之中,但有独特的水生态系统培育、净水的价值。人工湿地净水处理技术具有低管理费用、高效处理效果、较强负荷成效优势。另外,湿地、景观水池间的水循环,也是用水节约有效办法。ETS技术、毛管渗滤技术是预处理技术,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为湿地净污减负。毛管渗滤技术位于地表层以下,卫生安全,但具很大的占地面积。ETS技术则可处理大量水,占地面积不大,景观效果优异、植物茂盛,但存气味。
3 结束语
在新时期,人们居住观念开始更新,更趋向于绿色环保、健康居住、资源节约的理念。生态建筑设计中将绿化技术集成应用,是时代要求,也是发展所需。生态建筑中的绿化技术的集成应用,要坚持大尺度、整体性与综合性的原则,绿色技术应该在城市中推广,协同构建绿色、宜居、和谐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广群,肖杨.浅谈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2)
[2]狄志国.小议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观的运用[J].民营科技.2009(10)
[3]张和平.郑福焱.陈葵.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措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