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基本是都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结果是,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一知半解,而且学生由于基本上是听教师在讲,被动学习,限制了学生的发挥空间,长此以往,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很大的桎梏,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经过这几年的历练,我认识到如果不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培养的下一代,将会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掉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大胆创新,打破陈规,下面是本人一点拙见,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营造和谐氛围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必须有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数学教学亦如此,教与学是双向的,而不是单方面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这是一个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说,那就是要让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相信学生,而不是因为学生的表现不够优秀,就对他们失望,要相信,只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学生就一定会得到进步,这样的话,学生才能够相信自己,從而相信老师,从而喜欢老师,最后喜欢数学;其次,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让课堂的气氛变得充满生气和活力,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学习故事,趣味数学等等,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比如:“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那些实际的应用?”通过问题的引导和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并且形成良好的心理指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逐渐增加,而教师也会觉得轻松,师生之间的互动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给予空间,适时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要给予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能大包大揽,所有的问题,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生怕学生自己不能完成,所以,把所有的问题一个人包干,这样的话,就会让学生失去思考的欲望,就会形成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结果是很危险的,比如,在讲解因式的分解时,对于“x2-(p+q)x+pq=(x-p)(x-q)”这一公式时,我没有生硬灌输这一公式,而是通过让学生计算化简(x-p)(x-q),得到x2-(p+q)x+pq,从而得到x2-(p+q)x+pq=(x-p)(x-q),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后,就会对这一公式理解更透彻,而且更加容易记住,最后在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加以佐证,那么学生就能够熟练的把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因此,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主动去学习,教师在给予适当的指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设计,巧用媒体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巧妙设计。因此,在课前要作大量的工作,精心设计好课堂的“开始”和“结尾”,好的“开始”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好的结尾,会让学生很好的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让知识更加形象,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而且能更好的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四、开发、探索、创造
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通过创设一定的开放情境,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做到了不唯书,不唯师,灵活处理教材,依据新大纲、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改革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树立了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有差异的学生个体都能得到最佳发展。
1、开放情境—在课堂中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欲望,针对班级中的层次差异,采取个体研究、群体研讨、自主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探索提问—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或合作思考,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由被动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把枯燥的课堂变成学习的海洋。
3、创造提高—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解题技巧,对于数学题,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要让学生从解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比如:
如下图,在△ABC中,D为BC的中点,E为BD中点,
且AB=BC,求证:AE=AC
本题条件、结论比较简单,但可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在经过学生的一番思考过后,有的同学提出:结合条件与结论的特征,适当联想,由于点E为BD中点,即AE为△ABD的中线,因此可以考虑延长AE到点F,使得EF=AE,如右下图所示,接下来只要证明AF=AC即可。
又有的同学提出:从结论“AB=BC”出发,考虑取AC的中点G,在连接DG,如右图
最后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得AE=AG,从而证出结论。
通过上例,说明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思考的空间,那么学生的潜力就会很好的发挥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者是小组讨论,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把整个教学过程比做一台戏,那么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离开了演员的主动参与,就无戏可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去发现知识和方法,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真正的体现。
总之,在数学教学课堂中,不要让教师的思维局限住学生的思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整个学习中最主要的参与者,而教师只是起着引导,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找到方法,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一、营造和谐氛围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必须有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数学教学亦如此,教与学是双向的,而不是单方面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这是一个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说,那就是要让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相信学生,而不是因为学生的表现不够优秀,就对他们失望,要相信,只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学生就一定会得到进步,这样的话,学生才能够相信自己,從而相信老师,从而喜欢老师,最后喜欢数学;其次,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让课堂的气氛变得充满生气和活力,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学习故事,趣味数学等等,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比如:“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那些实际的应用?”通过问题的引导和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并且形成良好的心理指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逐渐增加,而教师也会觉得轻松,师生之间的互动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给予空间,适时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要给予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能大包大揽,所有的问题,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生怕学生自己不能完成,所以,把所有的问题一个人包干,这样的话,就会让学生失去思考的欲望,就会形成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结果是很危险的,比如,在讲解因式的分解时,对于“x2-(p+q)x+pq=(x-p)(x-q)”这一公式时,我没有生硬灌输这一公式,而是通过让学生计算化简(x-p)(x-q),得到x2-(p+q)x+pq,从而得到x2-(p+q)x+pq=(x-p)(x-q),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后,就会对这一公式理解更透彻,而且更加容易记住,最后在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加以佐证,那么学生就能够熟练的把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因此,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主动去学习,教师在给予适当的指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设计,巧用媒体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巧妙设计。因此,在课前要作大量的工作,精心设计好课堂的“开始”和“结尾”,好的“开始”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好的结尾,会让学生很好的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让知识更加形象,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而且能更好的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四、开发、探索、创造
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通过创设一定的开放情境,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做到了不唯书,不唯师,灵活处理教材,依据新大纲、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改革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树立了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有差异的学生个体都能得到最佳发展。
1、开放情境—在课堂中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欲望,针对班级中的层次差异,采取个体研究、群体研讨、自主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探索提问—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或合作思考,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由被动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把枯燥的课堂变成学习的海洋。
3、创造提高—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解题技巧,对于数学题,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要让学生从解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比如:
如下图,在△ABC中,D为BC的中点,E为BD中点,
且AB=BC,求证:AE=AC
本题条件、结论比较简单,但可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在经过学生的一番思考过后,有的同学提出:结合条件与结论的特征,适当联想,由于点E为BD中点,即AE为△ABD的中线,因此可以考虑延长AE到点F,使得EF=AE,如右下图所示,接下来只要证明AF=AC即可。
又有的同学提出:从结论“AB=BC”出发,考虑取AC的中点G,在连接DG,如右图
最后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得AE=AG,从而证出结论。
通过上例,说明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思考的空间,那么学生的潜力就会很好的发挥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者是小组讨论,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把整个教学过程比做一台戏,那么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离开了演员的主动参与,就无戏可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去发现知识和方法,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真正的体现。
总之,在数学教学课堂中,不要让教师的思维局限住学生的思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整个学习中最主要的参与者,而教师只是起着引导,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找到方法,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