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训诂学理论,丰富探究式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的目光投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无一例外地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之一。与学生学法的改变相适应,“探究式教学”即成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引人注目的研究和探索课题。
  再者,很多中学生又普遍存在“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现象和心理。“扫清字词障碍,弄懂文章意思”也几乎占据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与精力。在这样的现状面前,如何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确实让老师头痛不已。
  做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入训诂学的一些理论方法,易于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方法,使得课堂上充满了较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首先,创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机械了。因为从“知”的角度讲,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从“情”的角度来讲,学生与老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以及独立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老师的理解与尊重。所以教师应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思维的启发者、探究中的支援者。角色的改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民主平等意识,学生就会敞开心扉,积极参与,轻松探究,畅所欲言。
  其次,明确古诗文学习中哪些问题值得探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提出问题”,怎样让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究是古诗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症结所在。教材所选古人的诗歌、文章往往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精品,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别文字出入造成版本不一,后人的注释更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对这些文本、注释不同的文字进行比较、甄别,就显得更为重要。而高中阶段的教科书就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五六个版本,学生虽只用同一版本,但教师大都了解这些不同版本的出入所在,再者学生手头的文言文译文的版本也不同,适当比较、甄别这些不同的文字就有必要也较有意义。此外,本着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对教材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文本、注释,对作者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写作技巧等也同样值得研究。
  再者,引进古人的训诂方法,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既然扫清字词障碍是中学文言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而对古诗文字义的探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毋庸置疑,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古文注释绝大多数是正确、可靠,字、词教学,也完全可以依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但类似上文中提到的探究点,如果给学生适当讲解一些训诂学知识,对于学生探究字义可谓如虎添翼。所谓训诂方法,就是利用汉语语言学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词义的方法,如形训、音训、意训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材注释讲解一些训诂的方法,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其发现、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感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们结合训诂学方法对中学古诗文的词义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且作了有效的探究。比如,同学们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对“沛公军霸上”的“军”字的理解,有的资料解释为“驻军,动词”,有的资料解释为“名词活用成动词,驻军”。这种矛盾的解决就要借助训诂学中“形训”的方法。《说文》:“军,围也。”由此可见,“军”本为动词,本义是“包围”。将兵车围成一圈时,当然是表示军队驻扎下来准备宿营。是谁将兵车围成一圈呢当然是军队。由此可见,军的“驻军”义和“军队”义都是由本义“包围”引申出来的。既然“军”本为动词,那么“军”表示“驻军”义时当然就不是“名词活用成动词”了。
  当然,学生们在教学中,对教材注释提出了很多质疑,有的问题可能按现在的条件也无法解决,比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小山”的释义。教材注解为“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一说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或指女子弯弯的眉毛。”我在教学中参考知名学者叶嘉莹的观点,否定了女子发髻、眉毛说。但有的学生也对“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这一注解提出质疑。他认为按常理而言闺房内的屏风上的画面若为山水固无不可,但为何就以“山”而不是以美女图代指“屏风”讨论后有的同学提出屏风的外观轮廓像汉字的“山”字,应该是“山屏”说法的由来。这样,起隔断作用的屏风在早上被侍女拉起,就吻合了正文“小山重叠金明灭”,屏风被拉起,重叠后阳光照到床头,金光闪闪。这样推断、探究后的结论正确与否已经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这种探究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
其他文献
[摘要]细节描写不仅有助于形象刻画、故事情节的推进,而且能促使独特环境的呈现和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节描写的应用,应力求真实、典型、有价值。构建细节常用的方法是“聚焦”和“分解”,细节描写的表述则常常借助炼字、勾勒、对比与比喻等手法,以增强其生动性和表现力。  [关键词]细节描写 艺术功能 聚焦分解    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进行描写或对典型情节加以具体的、生动细致的描绘。作家李准说:“没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水文化的相关知识,了解水文化的精神品质。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准确把握水文化的精髓。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挖掘掌握水文化的相关知识。  2.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地渗透水文化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课前:知识链接  教师课前布置两个问题:  1.世界上和水有关的节日有哪些?它们
《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现被收进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也有人认为是其甘于守贫、苦中作乐,这些理解都未免失之偏颇、止于肤浅。细品此文,拙以为中国文人之传统品性,才是梁先生在艰难苦涩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豁达、乐观、幽雅生活的力量源泉,《雅舍》一文折射出的,恰是中国文人传统品性强大而又可贵的光芒。  《雅舍》一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战爆发,国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要求“以味论诗”。他把“滋味”看作是品诗的重要审美标准。其实,要想真正做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就必须进行“对话”,才可以真正走进文本、品味文本。其实,“对话”不仅存在于鉴赏诗词中,还存在于整个人类活动中,更存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何谓“对话式”阅读教学?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与阅读相关者的多重对话活动,更是思维的碰撞,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契合。其
传统的初中作文更偏向于重理轻情的方式,过于强调功利性、规范性和应试性,却忽略了学生情感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俗话说:“世间并不缺少美,我们所缺少的只不过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果用心关注生活,那么就可以充分激发写作灵感,将生活中的一切都化为己用,这才是作文写作的最高境界。  一、关注生活,方可关注真实  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从清晨第一缕阳光,到临睡之前和父母的相处,每一个人在
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完美衔接,不仅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还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很多教师意识到,必须立足课本,授之以渔,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但是,他们“授之以渔”的方式是课堂上肢解课文然后条分缕析,他们以为课外让学生反复做关于课文的大量练习就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以为囿于每册课本中的那十几篇重点课文,就是阅读教学的全部,殊不知这犹如困学生于“井底”,使之缺少感触语言的
苏教版八上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一直为历代文人称道,也是各级考试命题者重点关注的语句。因为它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月光清澈透明的静谧之感和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苏轼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但是,笔者始终对此句中“竹柏”的释义持有
《老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底层的光芒”板块的第二篇文章。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不幸者的善良。命苦心善是老王的特点。文章突出地描写了他的“苦”和“善”。命苦从“三独”、“三破”中体现,即破旧三轮、独干,身体残破、只剩独眼,在破旧小屋独处可见其生活艰辛之苦。心善可以从“三送”中体现出来,既“送冰”、“送钱钟书去医院看病”、“送鸡蛋香油”可以看出。文章通过我与老王的交往为
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的体式为“新材料作文”。针对“新材料作文”,有人说写议论文是趋势,写记叙文就死定了。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并非如此,“新材料作文”对文体根本没有限制,完全可以写记叙文,且有偏爱之迹象。江苏高考阅卷负责人曾指出:一般说来,写记叙文容易避免公理、常识、大道理的生硬表述,容易写出“个性”,容易取得好成绩。  但在平时的“新材料作文”的练习中,写记叙文的人数依然寥寥,笔者曾作过深入调
调味料一:查——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查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大多数课文在上课前或上课后都可以要求学生查相关联的资料。查资料不仅可以了解作家、作品,还可以积累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克服课堂的局限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好习惯。  案例:学习《丑小鸭》一课前,我布置学生课外查找作家及作品的资料。学生不但了解了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世界童话文学的创始人,还了解他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