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重知识传授,重考试成绩成为顽症。对此,面对“减负”,我们该作些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校作了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本次调查于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进行,采用问卷形式和亲自走访相结合,调查对象包括大雁塔小学、曲江池小学、北池头小学等学校3~6年级各班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等有关人员。
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基本表现
1.质和量的不统一。“质”反映了政府、学校和家长根据教育规律 ,对小学生必须完成作业的内在要求,即必须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和作业。“量”反映了对学生课业数量的要求。以“量”求“质”,促使二者不统一,课业量超过了学生的承受力。
2. 目的和手段的不和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和学校获得好的声誉等都是学生完成课业的目的。然而,为达成这一目的,其手段往往超越了学生的承受极限,教辅书、补课班就有了生存的环境,其结果却适得其反,最终使政府、学校、家长的目的不能实现。
3. 教学要求与考试评估的不一致。虽然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但是学习的个体差异明显,保底教学显然满足不了考试的要求,“小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的规定得不到落实,“拔高”教学,“拔高”作业等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路径和对策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繁重的战略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1.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减负”的前提。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幸福感,让学生在思想认识到,在学校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激发自身潜能,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快乐,以促进自身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在思想上真正做到减负。
2. 强化教学管理,是“减负”的保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必须通过加强学校管理来实现。学校必须做到:严格执行新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任意增减科目和各科目的周课时,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严格执行“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的规定;严格禁止学校、教研、校外教育等机构以各种名义组织在校中小学生全员补习文化课程等行为。
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减负”的基础。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这为“减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适应减负的需要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技术的客观要求,教师不断“充电”是必然和必要的。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学习、交流、研究、展示等多个平台,帮助教师走上由“新生代”——“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4. 提高課堂教学效率,是“减负”的关键。归根结底,减负增效提质的关键在于有效教学。在减负增效工作面前,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及时恰当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一节课不管是向学生呈现什么,都需突出重点,抓好基础,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都有发展。把我们的有效劳动转变为学生的有效成绩,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学得有效。
5. 培养小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是“减负”的根本。学习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获得知识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课业的能力,它是实现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作为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教给学习的方法为主要任务,优化课堂教学,让学习不再成为负担。
6.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改革考试制度是“减负”保障。要让减负不成为口号,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和人才观,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在承认学生智力倾向差异性和发展水平差异性的基础上,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和人才观。采用多种标准评价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和位置上体会到进步与收获,获得认可与尊重。
通过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减负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的本质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可是升学竞争、教育体制等因素仍严重阻碍着减负工作的开展,它需要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立足课堂教学,立足学习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和用人机制,“减负”才能更见成效,更深入人心,更有生命力,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 大雁塔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基本表现
1.质和量的不统一。“质”反映了政府、学校和家长根据教育规律 ,对小学生必须完成作业的内在要求,即必须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和作业。“量”反映了对学生课业数量的要求。以“量”求“质”,促使二者不统一,课业量超过了学生的承受力。
2. 目的和手段的不和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和学校获得好的声誉等都是学生完成课业的目的。然而,为达成这一目的,其手段往往超越了学生的承受极限,教辅书、补课班就有了生存的环境,其结果却适得其反,最终使政府、学校、家长的目的不能实现。
3. 教学要求与考试评估的不一致。虽然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但是学习的个体差异明显,保底教学显然满足不了考试的要求,“小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的规定得不到落实,“拔高”教学,“拔高”作业等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路径和对策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繁重的战略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1.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减负”的前提。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幸福感,让学生在思想认识到,在学校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激发自身潜能,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快乐,以促进自身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在思想上真正做到减负。
2. 强化教学管理,是“减负”的保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必须通过加强学校管理来实现。学校必须做到:严格执行新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任意增减科目和各科目的周课时,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严格执行“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的规定;严格禁止学校、教研、校外教育等机构以各种名义组织在校中小学生全员补习文化课程等行为。
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减负”的基础。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这为“减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适应减负的需要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技术的客观要求,教师不断“充电”是必然和必要的。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学习、交流、研究、展示等多个平台,帮助教师走上由“新生代”——“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4. 提高課堂教学效率,是“减负”的关键。归根结底,减负增效提质的关键在于有效教学。在减负增效工作面前,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及时恰当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一节课不管是向学生呈现什么,都需突出重点,抓好基础,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都有发展。把我们的有效劳动转变为学生的有效成绩,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学得有效。
5. 培养小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是“减负”的根本。学习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获得知识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课业的能力,它是实现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作为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教给学习的方法为主要任务,优化课堂教学,让学习不再成为负担。
6.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改革考试制度是“减负”保障。要让减负不成为口号,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和人才观,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在承认学生智力倾向差异性和发展水平差异性的基础上,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和人才观。采用多种标准评价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和位置上体会到进步与收获,获得认可与尊重。
通过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减负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的本质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可是升学竞争、教育体制等因素仍严重阻碍着减负工作的开展,它需要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立足课堂教学,立足学习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和用人机制,“减负”才能更见成效,更深入人心,更有生命力,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 大雁塔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