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学生成长与爱护学生生命,是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教育保护是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和社会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免受来自学校内外的侵犯,保障学生的安全,保证学生接受正常的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和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保护。
一、增强工作责任心,牢固树立教育保护意识
无论在哪个行业,决定一个人是不是高手的根本因素都不是技术,技术到了一定的程度大家都是一样的,能分出高下的是人的心——爱心、信心和责任心。这“三心”也是教师应具各的职业道德。校长和老师多一分责任,学生就会多一分安全;工作中多一分细心,学生就会多一分呵护。
教师要熟读各种教育法规,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儿童权利公约》等,牢固树立依法进行教育保护的意识,树立科学的全面的安全教育新观念。传统的狭义的安全观,仅认为教育学生不要打架,不要携带管制刀具。这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狭窄性已不合时宜。新的安全教育管理观是指避免一切可能直接或间接会对学生身体、心理、学习、财务构成威胁的因素。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教师要坚持防范为主的方针,要不断丰富自身安全教育管理知识、积累警示素材、更新教育手段和技能。
二、依据未成年人年龄特点,实施有效教育保护策略
灾害和危险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和无知。在毫无灾患意识,没有自救能力的情况下遭遇意外,才是真正的危险。要使我们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为此学校应做到:
1.開设一些学生自我保护课程,使学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学到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意外事故的逃生避险及自救互救训练,水中自救互救技能训练安全知识教育,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的安全防护教育,乘车(船)、飞机、游园、登山、野炊、过铁索桥等安全教育。
2.深刻研究和把握学生易发生安全问题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安全教育、安全预防的科学性。主要是教师要懂得学生易发生安全问题的时间段、地点以及学生的自身行为。对于课间休息时、放学途中、体育课等时间,学生宿舍、校外等地点,学习困难、纪律较差、性格内向、单亲家庭等学生尤其要引起教师的关注。
3.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引导家长提高心理素质,科学施教,关心孩子的心理动向,不溺爱孩子,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开展工作。同时教师要树立证据意识,对于学生的请假字条、留言条等要学会保留,对缺课学生做好记录,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三、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共同教育保护机制
中小学校的安全管理关系到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明天和未来。学校要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应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工作制度,把学生的安全管理摆在首要位置,确保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的和谐校园。
1.建立安全检查制度,确保学校的校舍、场地、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并按制度要求对其进行经常性的维修和检查,以便及时排除事故的隐患。
2.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避免外来因素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事实证明,只要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和提高防范意识,就不会发生卫生上的伤害事故。
3.建立卫生保健制度,防止体质特殊的学生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意外伤害。
4.建立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的安全检查制度,以便及时修复或处理损坏器材,防止体育运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
5.建立学生活动前安全教育制度、安全防范值班制度,医疗卫生安全制度、后勤管理物业供应安全制度等,使事故防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
传统的学校法制教育,一般仅仅局限于要求学生遵章守纪、不违法乱纪。新时期的法制教育,除了坚持对学生加强遵守法律法规、公共道德的教育外,还要重视学生的法律地位,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要使学生明白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要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自重,要尊重他人;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树立全面的法制观念,做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
五、营造师生积极心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到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理伤害的制造者。
1.努力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让学生有个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这不仅有益于学生身体健康,还能够通过美化校园和班级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要运用科学知识,针对他们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给予解疑释惑,提供正确的建议和途径,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情感、性格、能力、品质等方面和谐发展。同时,要创造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教育作用,使学生的不安、孤独、离群、烦恼等不良情感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一、增强工作责任心,牢固树立教育保护意识
无论在哪个行业,决定一个人是不是高手的根本因素都不是技术,技术到了一定的程度大家都是一样的,能分出高下的是人的心——爱心、信心和责任心。这“三心”也是教师应具各的职业道德。校长和老师多一分责任,学生就会多一分安全;工作中多一分细心,学生就会多一分呵护。
教师要熟读各种教育法规,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儿童权利公约》等,牢固树立依法进行教育保护的意识,树立科学的全面的安全教育新观念。传统的狭义的安全观,仅认为教育学生不要打架,不要携带管制刀具。这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狭窄性已不合时宜。新的安全教育管理观是指避免一切可能直接或间接会对学生身体、心理、学习、财务构成威胁的因素。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教师要坚持防范为主的方针,要不断丰富自身安全教育管理知识、积累警示素材、更新教育手段和技能。
二、依据未成年人年龄特点,实施有效教育保护策略
灾害和危险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和无知。在毫无灾患意识,没有自救能力的情况下遭遇意外,才是真正的危险。要使我们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为此学校应做到:
1.開设一些学生自我保护课程,使学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学到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意外事故的逃生避险及自救互救训练,水中自救互救技能训练安全知识教育,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的安全防护教育,乘车(船)、飞机、游园、登山、野炊、过铁索桥等安全教育。
2.深刻研究和把握学生易发生安全问题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安全教育、安全预防的科学性。主要是教师要懂得学生易发生安全问题的时间段、地点以及学生的自身行为。对于课间休息时、放学途中、体育课等时间,学生宿舍、校外等地点,学习困难、纪律较差、性格内向、单亲家庭等学生尤其要引起教师的关注。
3.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引导家长提高心理素质,科学施教,关心孩子的心理动向,不溺爱孩子,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开展工作。同时教师要树立证据意识,对于学生的请假字条、留言条等要学会保留,对缺课学生做好记录,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三、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共同教育保护机制
中小学校的安全管理关系到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明天和未来。学校要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应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工作制度,把学生的安全管理摆在首要位置,确保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的和谐校园。
1.建立安全检查制度,确保学校的校舍、场地、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并按制度要求对其进行经常性的维修和检查,以便及时排除事故的隐患。
2.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避免外来因素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事实证明,只要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和提高防范意识,就不会发生卫生上的伤害事故。
3.建立卫生保健制度,防止体质特殊的学生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意外伤害。
4.建立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的安全检查制度,以便及时修复或处理损坏器材,防止体育运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
5.建立学生活动前安全教育制度、安全防范值班制度,医疗卫生安全制度、后勤管理物业供应安全制度等,使事故防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
传统的学校法制教育,一般仅仅局限于要求学生遵章守纪、不违法乱纪。新时期的法制教育,除了坚持对学生加强遵守法律法规、公共道德的教育外,还要重视学生的法律地位,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要使学生明白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要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自重,要尊重他人;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树立全面的法制观念,做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
五、营造师生积极心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到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理伤害的制造者。
1.努力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让学生有个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这不仅有益于学生身体健康,还能够通过美化校园和班级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要运用科学知识,针对他们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给予解疑释惑,提供正确的建议和途径,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情感、性格、能力、品质等方面和谐发展。同时,要创造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教育作用,使学生的不安、孤独、离群、烦恼等不良情感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