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的新变与低调的启蒙——改革初期跨媒介视野中的三个“阿Q”

来源 :鲁迅研究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thcharg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五四”和鲁迅的时代,阿Q或许是从启蒙主义出发塑造的最为典型的被启蒙者形象,他象征了启蒙主义视野下典型的国民性.在改革初期,新启蒙主义伴随着“伤痕”潮流兴起,它通过将“新时期”叙述/想象为新的“五四”,重新高扬人道主义和主体性话语,重建知识分子的主体性,迅速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富活力、最具影响力的思潮.①特别是围绕着1979年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纪念、1981年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而开展的隆重活动和广泛宣传,直接推动了新启蒙主义的强劲兴起.②表现之一,就是阿Q在改革初期的重现.阿Q及其国民性不仅成为新时期鲁迅研究的热点,也成为文艺领域重要的原型形象和聚焦点.或许可以说,改革初期阿Q的重现与新启蒙主义的兴起是同构的.
其他文献
生态修复责任自被提出以来,逐步成为救济环境公共利益损害的主导责任方式.但有关生态修复责任的理论探讨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其中最主要的争议点是生态修复责任是为民法领域的恢复原状责任所涵盖,还是一种新的环境责任承担方式.通过对比两者的内涵、法律性质、救济内容及救济方式等方面,厘清生态修复责任与恢复原状责任的差异.同时,实践中的生态修复责任制度也存在立法缺失、主体范围狭窄、目标制定不合理、资金保障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以上制度缺陷,借鉴域外先进经验与我国环境保护单行法、地方行政法规中行之有效的相关规范措施,因地制宜
本研究主要从认识、运用以及对教学相关问题的态度三方面出发,结合线上、线下两种途径,探究大学生的中英谐音短语使用情况,并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分析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大多较为熟悉中英谐音短语,但其中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分辨中英谐音短语的相关类型.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受访者赞成在英语自学及高年级课堂中使用中英谐音短语教学,以帮助学习者回顾知识并提高课堂趣味性.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解对象、明晰定义、正确引导三项教学策略,以期为课堂外语教学提供帮助.
《阿Q正传》本来是一篇连载小说.连载小说必须定期连续发表一定的文字.这个框架规定了《阿Q正传》的内容特点而让它成为鲁迅小说里独一无二的作品.rn《阿Q正传》是从1921年12月4日到1922年2月12日(除了1922年1月1日和1月29日以外)在《晨报副镌》上发表的.鲁迅这么有规律地在刊物上连续发表的就只有这一篇《阿Q正传》而已.鲁迅后来写道:“第一章登出之后,便\'苦\'字临头了,每七天必须做一篇.”他说他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是挤出来的”,每周必须写出一定分量的东西,当然是很苦的.怪不得“两个
期刊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概念,对于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至关重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阐述实践概念的两部奠基之作.通过对比和分析两本著作中实践概念的提出语境,发现实践概念以“感性活动”为逻辑起点,由《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对象性活动”演变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实践”,二者一脉相承,共同建构了实践概念的主要蕴意和基本框架,深刻体现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