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语文老师要积极创设平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民谣”综合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收集、整理民谣资料、交流活动心得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民谣;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資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
语文老师要积极创设平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2]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本土民谣”综合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民谣是指民间流传的歌谣,本文是指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本土的婚嫁歌、哭丧歌、儿歌及祭祀活动中的诵词。
一、在收集民谣资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学生收集民谣前,我们要让学生明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当地民谣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很多民谣甚至已经失传。为传承本土民谣和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开展“本土民谣”综合实践活动。明确了目标后,再确定范围:要收集新兴县本土的婚嫁歌、哭丧歌、儿歌及祭祀活动中的诵词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学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收集。
指导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上网搜索、从书刊中查阅、进行访谈。例如指导好学生进行访谈时,首先要了解被访谈者的情况,准备好问题和设备等。有学生准备的题目是“赵婆婆,您好!我想从您这了解一些我们新兴的儿歌,方便吗?”“谢谢您,听说我们新兴也有哭嫁歌,您知道有哪些?”从这些题目,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十分注意措辞的,这便是语文能力的体现。其次是要学会倾听。有学生在反思自己访谈过程的时候提到:“我必须很专心地听,稍有分神,就做不了笔录了”、“我不能打断对方的话,否则,她就忘了要说什么了”、“原来,要听清楚别人的谈话也是不容易的”、“我学会了倾听”等等这些,都会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就是要学会说话。要掌握提问的技巧,要注意访问的态度,要有忍耐和虚心,要诚恳灵活,随机应变,简明扼要。特别是采访“哭丧歌”活动结束后,不少同学感叹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主持人的光鲜,看到的是他与访谈对象之间良好的配合,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辛苦付出,要做好一次成功的访谈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搜索信息的能力,阅读能力,可以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说话能力,还可以养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好习惯等等。
二、在整理民谣资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最初收集到的民谣材料是泛的,有的可能与主题无关,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对此,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与民谣相关程度决定资料是否有用,剔除无关、重复的资料。该如何去整理加工它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区别选取。我们要收集是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本土的婚嫁歌、哭丧歌、儿歌及祭祀活动中的诵词,但在收集过程中,不少学生却将部分粤方言的民谣和新兴县本土的民谣混淆了。例如:有学生收集到“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粤方言儿歌,但经过学生调查访问后,了解到这不是新兴县本土的民谣。相应的,新兴本土的关于下雨卖柴的儿歌也有:“落水咪,担柴枝,担到半路哭肚饥,乞碗粥,咬着脷,乞粒豆豉好地地。”经过这样的区别选取,不但让学生对民谣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信息的筛选能力。
分门别类。“分门别类”就是将所有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如要将民谣分成四类:婚嫁歌、哭丧歌、儿歌及祭祀活动中的诵词。其中,哭丧歌又可以根据哭丧对象不同而分类,如哭母亲、哭父亲、哭朋友等。在这样的分门别类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交流民谣活动心得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要素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碰撞,在写作中提高。
例如:在活动的总结阶段,我指导学生写作成文。“为什么传统民谣已经开始失传?就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1、能够了解这些风俗文化、传统民谣的大多数已是我们爷爷奶奶这一代人,但他们未免年事已高,多多少少有些开始忘记。这样就出现了“没有人传”的现象。2、如今新一代主力军已是“90后”“00后”占大多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关注的更多是八卦、娱乐和游戏这几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深,甚至根本不感兴趣。这样就出现了“没有人可以传”的现象。3、即便是“有人传”“有人可以传”,但由于像民谣这一类风俗文化难以用笔头(未必能正确表达意思)和电子产品(声音未必能录得清楚)进行记录,只能靠普通记忆。等到下一代人时,未必能完整继续传下去。这样就出现了“难以继续传下去”的现象。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在寻找传统民谣时,尽可能采用实地采访的方法,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如《新兴县志》),尽可能用书写表达出正确意思,并找人清晰地翻唱进行录制。同时,还要大力开发青少年的力量,让他们了解家乡,了解社会,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这些不正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思维能力的体现吗?
众所周知,学生收集到了调查研究所需要的资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社会体验,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更能促使他们收集处理资料,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学生在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中,提高社会认识,丰富社会体验,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于漪.开启门扉的智慧[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广东省新兴县实验中学 527400)
关键词:民谣;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資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
语文老师要积极创设平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2]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本土民谣”综合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民谣是指民间流传的歌谣,本文是指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本土的婚嫁歌、哭丧歌、儿歌及祭祀活动中的诵词。
一、在收集民谣资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学生收集民谣前,我们要让学生明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当地民谣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很多民谣甚至已经失传。为传承本土民谣和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开展“本土民谣”综合实践活动。明确了目标后,再确定范围:要收集新兴县本土的婚嫁歌、哭丧歌、儿歌及祭祀活动中的诵词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学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收集。
指导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上网搜索、从书刊中查阅、进行访谈。例如指导好学生进行访谈时,首先要了解被访谈者的情况,准备好问题和设备等。有学生准备的题目是“赵婆婆,您好!我想从您这了解一些我们新兴的儿歌,方便吗?”“谢谢您,听说我们新兴也有哭嫁歌,您知道有哪些?”从这些题目,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十分注意措辞的,这便是语文能力的体现。其次是要学会倾听。有学生在反思自己访谈过程的时候提到:“我必须很专心地听,稍有分神,就做不了笔录了”、“我不能打断对方的话,否则,她就忘了要说什么了”、“原来,要听清楚别人的谈话也是不容易的”、“我学会了倾听”等等这些,都会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就是要学会说话。要掌握提问的技巧,要注意访问的态度,要有忍耐和虚心,要诚恳灵活,随机应变,简明扼要。特别是采访“哭丧歌”活动结束后,不少同学感叹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主持人的光鲜,看到的是他与访谈对象之间良好的配合,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辛苦付出,要做好一次成功的访谈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搜索信息的能力,阅读能力,可以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说话能力,还可以养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好习惯等等。
二、在整理民谣资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最初收集到的民谣材料是泛的,有的可能与主题无关,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对此,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与民谣相关程度决定资料是否有用,剔除无关、重复的资料。该如何去整理加工它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区别选取。我们要收集是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本土的婚嫁歌、哭丧歌、儿歌及祭祀活动中的诵词,但在收集过程中,不少学生却将部分粤方言的民谣和新兴县本土的民谣混淆了。例如:有学生收集到“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粤方言儿歌,但经过学生调查访问后,了解到这不是新兴县本土的民谣。相应的,新兴本土的关于下雨卖柴的儿歌也有:“落水咪,担柴枝,担到半路哭肚饥,乞碗粥,咬着脷,乞粒豆豉好地地。”经过这样的区别选取,不但让学生对民谣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信息的筛选能力。
分门别类。“分门别类”就是将所有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如要将民谣分成四类:婚嫁歌、哭丧歌、儿歌及祭祀活动中的诵词。其中,哭丧歌又可以根据哭丧对象不同而分类,如哭母亲、哭父亲、哭朋友等。在这样的分门别类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交流民谣活动心得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要素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碰撞,在写作中提高。
例如:在活动的总结阶段,我指导学生写作成文。“为什么传统民谣已经开始失传?就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1、能够了解这些风俗文化、传统民谣的大多数已是我们爷爷奶奶这一代人,但他们未免年事已高,多多少少有些开始忘记。这样就出现了“没有人传”的现象。2、如今新一代主力军已是“90后”“00后”占大多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关注的更多是八卦、娱乐和游戏这几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深,甚至根本不感兴趣。这样就出现了“没有人可以传”的现象。3、即便是“有人传”“有人可以传”,但由于像民谣这一类风俗文化难以用笔头(未必能正确表达意思)和电子产品(声音未必能录得清楚)进行记录,只能靠普通记忆。等到下一代人时,未必能完整继续传下去。这样就出现了“难以继续传下去”的现象。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在寻找传统民谣时,尽可能采用实地采访的方法,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如《新兴县志》),尽可能用书写表达出正确意思,并找人清晰地翻唱进行录制。同时,还要大力开发青少年的力量,让他们了解家乡,了解社会,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这些不正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思维能力的体现吗?
众所周知,学生收集到了调查研究所需要的资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社会体验,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更能促使他们收集处理资料,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学生在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中,提高社会认识,丰富社会体验,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于漪.开启门扉的智慧[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广东省新兴县实验中学 52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