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大型户外建构游戏具有空间大、材料丰富的特点,能够支持幼儿深度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研究就幼儿在户外建构游戏中幼儿解决问题行为进行研究,运用了观察法和事件取样法深入幼儿建构游戏中,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行为与方式。研究发现中班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行为中依靠自己以争抢以及模仿改进出现的较多,依靠他人多于依靠自己,在成人未介入的情况下以协商偏多,在成人介入的情況下,依靠成人解决问题的行为多于协商解决。
关键词:户外建构游戏、问题、问题解决行为、中班
一、概念界定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使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个体对问题情境的适当的反应过程。心理学的解释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本研究中问题解决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在搭建游戏中为达到自己的目标状态,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行为的类型
根据对幼儿在户外搭建中会出现的问题的案例的观察,发现中班幼儿问题解决行为分为两大部分,每一部分有若干类型如表一、表二所示:
以下将对各个问题解决行为方式进行具体案例阐述。
(一)解决问题行为
1.依靠自己
依靠自己的解决问题行为的方式包括幼儿本能的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行为以及幼儿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实践通过思考进行的解决问题的行为。
例1:经过了一次以“高塔”为主题的搭建活动,在后续活动评价中教师对贝贝组的小朋友搭建的很好看的建筑物进行了表扬,但是没有表扬嘟嘟组,于是在进行第二次以“高塔”为主题搭建时嘟嘟组用了贝贝组同样的方式搭建了一个高塔,并在高塔边上搭建了高架和树木。
上述案例时幼儿根据生活经验以及自身实践做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行为,通过 模仿他人以及进行创作以达到自己的搭建目标。
2.依靠他人
依靠他人的问题解决行为包括幼儿不主动动脑筋只是通过向别人求助的方式开解决问题和幼儿主动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说与其他幼儿产生矛盾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解决或者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进行解决。
例2:在搭建过程中,川川和轩轩正在搭建一个高架,还没有搭完川川就到边上的玩具筐里拿了一辆小汽车,轩轩看到我站在边上他马上和我说“老师,他一直在玩,也不和我一起搭。”
上述案例中幼儿就是用向老师求助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
例3:在分小组进行主题搭建时,嘟嘟和咩咩都想和胖胖一起玩,但是胖胖和嘟嘟是一组并且已经满员,咩咩希望胖胖到他们组去,嘟嘟不同意,于是他们开始了争吵,胖胖这时候给出建议说“我今天和嘟嘟一组,下一次再跟你一组好不好?而且我已经答应了嘟嘟。”咩咩很快同意了,并回到了自己的小组。
上述案例中胖胖就是以协商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咩咩也很快接受。
(二)不解决问题
通过遗忘以及回避使幼儿经常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说搭建进入尾声时,还没有达到自己的搭建目标,但当老师下达另一个目标时,会很快忘记上一个问题。
经过观察中班幼儿在搭建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行为多于依靠他人,在自己解决行为中模仿和争抢偏多,在依靠他人的问题解决行为中,依靠老师进行问题解决行为出现的最多,其次是协商讲道理。
三、建议
(一)生活经验和人际交往有利于问题的成功解决
周欣认为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是与幼儿的成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实践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传统观念上我们通常认为幼儿的智力水平决定能否幼儿成功解决问题,但是通过对幼儿户外建构游戏的观察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小而琐碎,他们的解决方式往往取决于生活经验以及实践活动的积累。所以教师在进行建构游戏的指导时,除了对幼儿搭建技巧上的指导,对于他们人际交流之间的指导也至关重要。
(二)把握好介入时机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遇见的问题频繁,那教师能否发现问题就立刻进行指导呢?介入时机也是十分重要的。中班幼儿对于解决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大部分孩子能够在教师没有介入的情况下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应当给予孩子充分的自行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机会。但是,中班幼儿思维仍处于发展阶段,是需要老师进行指导的,那教师的介入时机就很重要。
1.幼儿出现多次失败,进行尝试仍未成功的情况,并开始出现放弃以及不耐烦的状况时,教师应进行介入。
2.幼儿双方进行激烈的争吵并且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发现并没有出现协商或者讲道理的方式进行解决是需要教师介入。
3.幼儿出现明显的受伤现象,比如被积木砸到。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教学:内涵、实践及运用[J]. 王宽明,郝志军.教育探索. 2016(03)
2.周欣.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及培养[J],幼儿教育,1986(12):26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钟园幼儿园 成芳艳
关键词:户外建构游戏、问题、问题解决行为、中班
一、概念界定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使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个体对问题情境的适当的反应过程。心理学的解释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本研究中问题解决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在搭建游戏中为达到自己的目标状态,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行为的类型
根据对幼儿在户外搭建中会出现的问题的案例的观察,发现中班幼儿问题解决行为分为两大部分,每一部分有若干类型如表一、表二所示:
以下将对各个问题解决行为方式进行具体案例阐述。
(一)解决问题行为
1.依靠自己
依靠自己的解决问题行为的方式包括幼儿本能的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行为以及幼儿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实践通过思考进行的解决问题的行为。
例1:经过了一次以“高塔”为主题的搭建活动,在后续活动评价中教师对贝贝组的小朋友搭建的很好看的建筑物进行了表扬,但是没有表扬嘟嘟组,于是在进行第二次以“高塔”为主题搭建时嘟嘟组用了贝贝组同样的方式搭建了一个高塔,并在高塔边上搭建了高架和树木。
上述案例时幼儿根据生活经验以及自身实践做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行为,通过 模仿他人以及进行创作以达到自己的搭建目标。
2.依靠他人
依靠他人的问题解决行为包括幼儿不主动动脑筋只是通过向别人求助的方式开解决问题和幼儿主动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说与其他幼儿产生矛盾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解决或者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进行解决。
例2:在搭建过程中,川川和轩轩正在搭建一个高架,还没有搭完川川就到边上的玩具筐里拿了一辆小汽车,轩轩看到我站在边上他马上和我说“老师,他一直在玩,也不和我一起搭。”
上述案例中幼儿就是用向老师求助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
例3:在分小组进行主题搭建时,嘟嘟和咩咩都想和胖胖一起玩,但是胖胖和嘟嘟是一组并且已经满员,咩咩希望胖胖到他们组去,嘟嘟不同意,于是他们开始了争吵,胖胖这时候给出建议说“我今天和嘟嘟一组,下一次再跟你一组好不好?而且我已经答应了嘟嘟。”咩咩很快同意了,并回到了自己的小组。
上述案例中胖胖就是以协商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咩咩也很快接受。
(二)不解决问题
通过遗忘以及回避使幼儿经常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说搭建进入尾声时,还没有达到自己的搭建目标,但当老师下达另一个目标时,会很快忘记上一个问题。
经过观察中班幼儿在搭建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行为多于依靠他人,在自己解决行为中模仿和争抢偏多,在依靠他人的问题解决行为中,依靠老师进行问题解决行为出现的最多,其次是协商讲道理。
三、建议
(一)生活经验和人际交往有利于问题的成功解决
周欣认为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是与幼儿的成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实践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传统观念上我们通常认为幼儿的智力水平决定能否幼儿成功解决问题,但是通过对幼儿户外建构游戏的观察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小而琐碎,他们的解决方式往往取决于生活经验以及实践活动的积累。所以教师在进行建构游戏的指导时,除了对幼儿搭建技巧上的指导,对于他们人际交流之间的指导也至关重要。
(二)把握好介入时机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遇见的问题频繁,那教师能否发现问题就立刻进行指导呢?介入时机也是十分重要的。中班幼儿对于解决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大部分孩子能够在教师没有介入的情况下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应当给予孩子充分的自行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机会。但是,中班幼儿思维仍处于发展阶段,是需要老师进行指导的,那教师的介入时机就很重要。
1.幼儿出现多次失败,进行尝试仍未成功的情况,并开始出现放弃以及不耐烦的状况时,教师应进行介入。
2.幼儿双方进行激烈的争吵并且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发现并没有出现协商或者讲道理的方式进行解决是需要教师介入。
3.幼儿出现明显的受伤现象,比如被积木砸到。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教学:内涵、实践及运用[J]. 王宽明,郝志军.教育探索. 2016(03)
2.周欣.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及培养[J],幼儿教育,1986(12):26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钟园幼儿园 成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