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观察和护理。方法 从我院收治的脑梗死病人中选取50例,均分为两组,将25例病人作为观察组进行分析讨论,另外2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研究,进行常规治疗用药治疗的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用药的基础上给予急救护理路径早期溶栓治疗的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改善情况。结果 1w,2w,3w的时间内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比较,其结果为在使用急救护理路径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时观察组病人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实施溶栓治疗及急救护理路径是安全有效的,不仅能为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自理的能力。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急救护理路径;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部的血液循环障碍,供血严重不足,是脑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脑组织出现了局部缺血性坏死的症状。该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大部分病人会有后遗症[1]。超早期溶栓可再通急性脑梗死病人闭塞的血管,可恢复脑血管内的血流、恢复半暗区的血供,有效降低对神经功能的损伤。因此,这一疗法在脑梗死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现将采用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25例病人的观察与护理进行汇报。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的病人中选取2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7例男性,8例女性,年龄在47-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82±2.01)岁,作为观察组;另选25例急性脑梗死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其中16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在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7±2.03)岁。两组病人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h-2d,意识为从清醒至昏迷,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经过头部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大于[3]8分。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急救护理路径溶栓治疗,将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 0.9%NS250ml+胞二磷胆碱0.5g(qd、ivgtt);0.9%NS250ml+丹参注射液20ml(qd、ivgtt);拜阿司匹灵300mgqd、po,治疗5-10天后改为100mgqd、po;并依据病人的病情使用相关的药物,以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2.2 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 采用rt-PA0.9mg/kg治疗,先采用1min静脉推注10%的量,再将其余剂量进行静脉滴注,在60min内滴完。在24h后复查头部CT,若未见组织出血,则进行拜阿司匹林0.1mgqdpo,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U,持续7-10d。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的护理,观察组病人实施急救护理路径具体如下:
1.3.1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本科室应成立临床路径制订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领导,医生和护士组成小组成员,按照国内外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病人的护理标准,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的临床护理路径。并依据病人整体的治疗过程,按照时间制定诊治护理标准的相关程序。制定完善的临床路径是一项整体的护理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持续性的改进护理路径[4]。
1.3.2 临床应用
1.3.2.1 溶栓前护理 护士应评估病人神经功能缺陷的程度,监测生命体征、肢体肌力和意识状态等。并准备好急救和抢救的药品及物品,病人的血常规、凝血酶时间以及大便潜血等应在最短时间内送检,以便为溶栓做好对比数据。
1.3.2.2 溶栓时护理 ①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用药,应注意用药的方法、时间和计量,在前1min内静脉推注10%的剂量,其余药液应在6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②监测血压:由于急性脑梗死病人的血管调节机能受到损害,因此应密切监测其血压,如果平均动脉压急剧下降,会造成脑组织缺血的损伤。在使用药物前定时测量血压,做好记录,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应及时通知主管医生。
1.3.2.3 溶栓后护理:密切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①出血:出血是溶栓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急性脑梗死最危险的并发症。因此,溶栓治疗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是否有出血的倾向。准确监测其凝血功能。②再灌注损伤:在发生细胞性脑水肿且脑组织缺血、缺氧时间过长时,会严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血脑屏障,最终引起颅内压增高。如果在治疗后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周期性呼吸、对光反射异常、视乳头水肿等现象,则提示颅内压增高,应立即通知医师。
1.4 评价方法 在溶栓治疗后1w、2w、3w的时间内采用MESSS评定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MESSS评分:0-15分为轻型,在本文病人中定为:8-l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l-45分为重型。
1.5 数据统计 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见表1。
3 讨论
急救护理路径是以病人为中心,其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的护理方法和医疗标准措施,还有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综合了医疗、急救护理以及管理专业等知识。本组研究表明,观察组在采用急救临床路径溶栓治疗后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在治疗后的1w、2w与3w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此疗法明显的改善了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丙坤.脑梗死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3(4):415.
[2] 宋贵军.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7,5(61):8313.
[3] 李静.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51(3):424.
[4] 侯向阳.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35):7814.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急救护理路径;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部的血液循环障碍,供血严重不足,是脑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脑组织出现了局部缺血性坏死的症状。该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大部分病人会有后遗症[1]。超早期溶栓可再通急性脑梗死病人闭塞的血管,可恢复脑血管内的血流、恢复半暗区的血供,有效降低对神经功能的损伤。因此,这一疗法在脑梗死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现将采用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25例病人的观察与护理进行汇报。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的病人中选取2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7例男性,8例女性,年龄在47-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82±2.01)岁,作为观察组;另选25例急性脑梗死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其中16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在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7±2.03)岁。两组病人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h-2d,意识为从清醒至昏迷,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经过头部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大于[3]8分。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急救护理路径溶栓治疗,将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 0.9%NS250ml+胞二磷胆碱0.5g(qd、ivgtt);0.9%NS250ml+丹参注射液20ml(qd、ivgtt);拜阿司匹灵300mgqd、po,治疗5-10天后改为100mgqd、po;并依据病人的病情使用相关的药物,以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2.2 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 采用rt-PA0.9mg/kg治疗,先采用1min静脉推注10%的量,再将其余剂量进行静脉滴注,在60min内滴完。在24h后复查头部CT,若未见组织出血,则进行拜阿司匹林0.1mgqdpo,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U,持续7-10d。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的护理,观察组病人实施急救护理路径具体如下:
1.3.1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本科室应成立临床路径制订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领导,医生和护士组成小组成员,按照国内外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病人的护理标准,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的临床护理路径。并依据病人整体的治疗过程,按照时间制定诊治护理标准的相关程序。制定完善的临床路径是一项整体的护理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持续性的改进护理路径[4]。
1.3.2 临床应用
1.3.2.1 溶栓前护理 护士应评估病人神经功能缺陷的程度,监测生命体征、肢体肌力和意识状态等。并准备好急救和抢救的药品及物品,病人的血常规、凝血酶时间以及大便潜血等应在最短时间内送检,以便为溶栓做好对比数据。
1.3.2.2 溶栓时护理 ①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用药,应注意用药的方法、时间和计量,在前1min内静脉推注10%的剂量,其余药液应在6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②监测血压:由于急性脑梗死病人的血管调节机能受到损害,因此应密切监测其血压,如果平均动脉压急剧下降,会造成脑组织缺血的损伤。在使用药物前定时测量血压,做好记录,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应及时通知主管医生。
1.3.2.3 溶栓后护理:密切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①出血:出血是溶栓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急性脑梗死最危险的并发症。因此,溶栓治疗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是否有出血的倾向。准确监测其凝血功能。②再灌注损伤:在发生细胞性脑水肿且脑组织缺血、缺氧时间过长时,会严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血脑屏障,最终引起颅内压增高。如果在治疗后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周期性呼吸、对光反射异常、视乳头水肿等现象,则提示颅内压增高,应立即通知医师。
1.4 评价方法 在溶栓治疗后1w、2w、3w的时间内采用MESSS评定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MESSS评分:0-15分为轻型,在本文病人中定为:8-l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l-45分为重型。
1.5 数据统计 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见表1。
3 讨论
急救护理路径是以病人为中心,其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的护理方法和医疗标准措施,还有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综合了医疗、急救护理以及管理专业等知识。本组研究表明,观察组在采用急救临床路径溶栓治疗后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在治疗后的1w、2w与3w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此疗法明显的改善了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丙坤.脑梗死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3(4):415.
[2] 宋贵军.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7,5(61):8313.
[3] 李静.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51(3):424.
[4] 侯向阳.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35):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