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苏州的培训结束了,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视频讲解、与专家、学员们的互动、在线研讨,我感觉受益良多,让我对生物教育教学方面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在小组中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回来后,学校也大力提倡合作学习,本人也做了如下思考和尝试。
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学生座位排列是6-8人的合围而坐,但其实质是学生间能够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小组成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要有责任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能学好为目标。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同学间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能力差异,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小组合作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首先是预习环节:提前2-3天下发导学案,要求每个同学都能够在课前预习。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方向盘、指南针。在编制导学案时,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问题设置的层次性。我编制的导学案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一、自主学习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以书本上的基本语段为主,将重点段落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设置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将填空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将课本通读一遍,也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二、展示提纲部分
设置该部分的出发点是为了让知识问题化。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要让问题很明确、有坡度。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学习的过程。我在设置问题时,将问题层次化。问题设计分A、B、C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我针对《植物生长素的运输》这节内容设置了如下展示提纲:
【展示提纲】
1.实验1(A)
问题:验证植物向光性及向光性的影响因素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图)及生长状况
←黑暗处理
←单侧光
结论:向光性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B)
问题:实验1表明单侧光照可以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向光性可能与胚芽鞘的什么部位有关?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3(B)
问题:实验2显示胚芽鞘向光性与尖端有关,到底是胚芽鞘什么部位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而表现出向光性?
结论:(1)感光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弯曲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4(C)
问题:综合实验1、2、3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而发生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据此推测: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且该物质会向下运输并造成影响。
假设:如果胚芽鞘的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那么该物质就会通过某种材料传输给下部。
注:琼脂是红藻中提取出来的胶状物质,无色、无味,可透水。云母不透水。
结论:(1)尖端确实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物质产生部位__________起作用部位________________
(2)该物质能透过_________不能透过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5(C)
推测:所谓弯曲是由于生长不均匀引起的,所以推测该物质可
能影响胚芽鞘的生长。该物质的浓度不同,胚芽鞘的生长快慢也不同。温特实验示意图。重点解释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
实验处理……………………………实验结果(图)及生长状况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建议结合示意图)(C)
7.根据自己的理解区分“形态学上端”和“上端”的含义(B)
8.画图说明极性运输的方向(B)
三、反馈提升
例如下面这条题目,通过习题也达到了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会通过题目的演练反映出来。
【习题】如图,依次写出各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并分析原因。
其次,是授课环节:在学生参照导学案要求充分预习,有了一定的学习疑问的基础之上,把展示提纲分给不同的小组。在上课之前由各小组将自己领到的问题展示于黑板。在上课之后,由各小组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相互讨论。讨论结束之后,每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将本组对该问题的理解讲解给其他未准备这个问题的小组听。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展示自己、展示自己的小组,还很有可能和其他小组的同学在某些问题上擦出“火花”。教师在充分参与学生的研究、展示、评价过程之后,对暴露出的问题和要点进行精讲点拨。精讲中尤其注意从思路、规范、规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指导延伸,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并要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做好听课笔记。
通过对学生完成习题的批改,自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总之,有效的小组合作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深扎实干的努力。我们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旨在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因为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学生座位排列是6-8人的合围而坐,但其实质是学生间能够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小组成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要有责任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能学好为目标。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同学间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能力差异,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小组合作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首先是预习环节:提前2-3天下发导学案,要求每个同学都能够在课前预习。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方向盘、指南针。在编制导学案时,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问题设置的层次性。我编制的导学案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一、自主学习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以书本上的基本语段为主,将重点段落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设置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将填空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将课本通读一遍,也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二、展示提纲部分
设置该部分的出发点是为了让知识问题化。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要让问题很明确、有坡度。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学习的过程。我在设置问题时,将问题层次化。问题设计分A、B、C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我针对《植物生长素的运输》这节内容设置了如下展示提纲:
【展示提纲】
1.实验1(A)
问题:验证植物向光性及向光性的影响因素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图)及生长状况
←黑暗处理
←单侧光
结论:向光性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B)
问题:实验1表明单侧光照可以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向光性可能与胚芽鞘的什么部位有关?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3(B)
问题:实验2显示胚芽鞘向光性与尖端有关,到底是胚芽鞘什么部位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而表现出向光性?
结论:(1)感光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弯曲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4(C)
问题:综合实验1、2、3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而发生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据此推测: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且该物质会向下运输并造成影响。
假设:如果胚芽鞘的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那么该物质就会通过某种材料传输给下部。
注:琼脂是红藻中提取出来的胶状物质,无色、无味,可透水。云母不透水。
结论:(1)尖端确实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物质产生部位__________起作用部位________________
(2)该物质能透过_________不能透过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5(C)
推测:所谓弯曲是由于生长不均匀引起的,所以推测该物质可
能影响胚芽鞘的生长。该物质的浓度不同,胚芽鞘的生长快慢也不同。温特实验示意图。重点解释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
实验处理……………………………实验结果(图)及生长状况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建议结合示意图)(C)
7.根据自己的理解区分“形态学上端”和“上端”的含义(B)
8.画图说明极性运输的方向(B)
三、反馈提升
例如下面这条题目,通过习题也达到了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会通过题目的演练反映出来。
【习题】如图,依次写出各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并分析原因。
其次,是授课环节:在学生参照导学案要求充分预习,有了一定的学习疑问的基础之上,把展示提纲分给不同的小组。在上课之前由各小组将自己领到的问题展示于黑板。在上课之后,由各小组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相互讨论。讨论结束之后,每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将本组对该问题的理解讲解给其他未准备这个问题的小组听。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展示自己、展示自己的小组,还很有可能和其他小组的同学在某些问题上擦出“火花”。教师在充分参与学生的研究、展示、评价过程之后,对暴露出的问题和要点进行精讲点拨。精讲中尤其注意从思路、规范、规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指导延伸,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并要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做好听课笔记。
通过对学生完成习题的批改,自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总之,有效的小组合作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深扎实干的努力。我们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旨在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因为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