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万家坝出土文物显示,远在春秋末期,今楚雄市城区一带就有农耕族群生息繁衍。楚雄历史,已经两千多年。期间,自后大理国始,楚雄因高量成经营而成为云南八大府之一。明洪武中,都督袁义筑砖城,周七里余,为云南省第四大城。清康熙间,楚雄城“生齿繁,比户封,人文茂,可谓极盛。”而咸丰十年“庚申屠城”,遂至“万家烟火,立时灰烬”。
咸丰十年为公元1860年,到1950年,历九十春秋,而生于楚雄解放之初的我,见证了这九十年楚雄的城建成果,那是由废墟而复活的一幅古老而含有生机的画图。
古楚雄砖城周长七里一百零八步,有六门重楼,东门称平山门,南门称广运门,西门称德胜门,北门称永镇门,东南门即小南门,称德化门,西南门即小西门,称仁福门。经庚申破坏之后,李维述恢复三次,终因库款支绌,仅修东、西、北三门城楼。
上述城门,其位置为:
东门又称大东门,在原东门街东端,即今鹿城东路与老环城东路交结处,也即市印刷厂与市烟草公司之间一带。东门之外,原有一片水涯,古称冬青湖,水源来自南边慈乌山凤泉。
北门在原北门街北端,明末于城门上建真武楼,庚申破坏后无力重修,仅修城门。其位置在今鹿城南路龙泰电影院北小巷与街对面建筑之间。北门外为滇缅公路,公路以北古称北浦,抗日战争期间开辟为飞机场,1950年代后期起,为楚雄州农业试验站田地,今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西门外有月城,月城有门,月城内有居民十余户。大西门位置在今中大街中原酒店西侧与街对面建筑之间。
小西门在今八一路南端与雁塔路西段交汇处西侧。
大西门与小西门之间,有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如今还留有护城河遗迹。大、小西门之间的城墙及护城河之西,旧为“城外”区域之一,为居民区,近年称“西城小区”。
南门在雁塔山,即今楚雄师院内樱花道北侧。该樱花道原为楚雄至双柏公路之一段。樱花道之北有池水一泓,称陈家漕子。
小南门在南门与小西门之间,我自小没见过,只知道小南门外一条土路称南门坡,后改建为灵秀路之北段。原南门坡西侧今市农具厂小区有一宏大建筑群,称文昌宫,宫外有三个深水池。该宫为庚申以后重建的重要崇文重地,在其中曾一度开办过雁峰书院。
楚雄城墻,于1956年政府下令拆除,于是,所谓城内城外,只有本地居民能分清楚。
以上说城墙城门,以下说城内。
城内以四条大街为主,即东门内的东门街,北门内的北门街,大西门内的中大街,以及南街。四街交叉成十字,交叉点称观音阁,为城之中心点。观音阁又称钟鼓楼,建于明代,亦毁于明代,但名称历清代、民国,至共和国初期,一仍其旧。1980年代,城建管理部门将城中心点改于今楚雄人民商场北侧原滇缅公路与北门街延伸段交会处,致使北门街改称鹿城南路;又把东门街合并于中大街。如此移动传统的城中心点,不知有何意义。如今讲尊重传统,重新恢复原中心点,似有必要,也不困难。再说,街道短,则地标明朗,此为古人之智,非若今人一条街道数十里不变街名之不智。
东门街为今中大街东段,其街南侧主要建筑为文庙。文庙按旧制,坐落城内东部,坐北向南,对面南山即雁塔山为文庙之案山,南山雁塔象征文庙之文笔。东门街中段北侧原有土地祠,1903年美国探险家盖洛到楚雄期间,曾拍摄土地祠中亨、哈二将塑像。此两张照片及相关文字载于《扬子江上的扬基佬》一书。民国期间,该土地祠先后改为县署、县警察局,共和国以来先后改为楚雄县、市公安局。
北门街的主要建筑为北城小学。然而北城小学在民国时期称鹿城中心小学,大门开在中大街,1950年代中期改称楚师范附属小学,1960年在雁塔山下另建师范附小,该校改称北城小学,校门由中大街改建于北门街。
中大街原称西大街。民国时期改称中正街,共和国初期改为中大街。中大街的主要建筑群落为明清时期的楚雄府衙,民国时期为楚雄行政公署,共和国初期先后为楚雄地委、州委办公处。州委大门在今中大街市文体局对面,而文体局位置上,原有民国时期建造的民众教育馆,共和国初期改为县文化馆。
南街在明代,因有龙泉书院,故称书院街。民国期间称忠孝街、小街。小街东侧主要建筑为龙泉书院和武庙。龙泉书院始建于明代,毁于清康熙十九年地震,清光绪间重建。光绪后期改为高等小学堂,1932年改为省立楚雄中学。武庙于庚申后重建,为一宏伟建筑群落,民国十年旧志称“地势宏敞,殿阁璀灿,圣像庄严”,地址在今州医院对面。省立楚雄中学成立后,划武庙归楚中,随即在楚中师生发起的“拉偶运动”中,神像被毁,全庙改为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教师住房等,1965年拆毁。如今面目无存,所幸今存楚雄协关亮文《重建楚雄府武庙碑记》,可览当年盛况。小街西侧,今鹿城幼儿园一带,原为一片水域,面积或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称灌塘子。灌塘子以南,过今文联街,在今州医院、中大街卫生院一带,有长生祠和忠义祠,具是庚申以后新建。长生祠祀知府牛奂等官员神像;忠义祠祀庚申城陷殉难文武官绅与先后阵亡军功练勇。今州医院外科大楼址原有县城隍庙,同样有盖洛拍摄的照片一幅,文字若干,载于《扬子江上的扬基佬》。
城内此四条街道,为人口密集区,此外有蔬菜种植区四片,一为府后菜园,一为上半城菜园,一为水闸口菜园,一为朱家坝菜园。府后园因地处府署之南(之后),故称,其东隔百水巷与市民居住区相连。百水巷因巷沿城内排水沟而得名,前些年被改称府后街,而将原盐店街改称百水巷,张冠李戴,亦为楚雄城建史之佳话一则。上半城菜园因原有鲁班阁一座,故该处村落又以阁名为村名。鲁班阁之南为雁塔山,1954年,镇南师范学校迁于楚雄,称楚雄师范学校,落址于雁塔山,建校舍,筑道路,辟球场,遂使原先荒凉的山岭变为文教之地,成为楚雄人乐于登临的风景区。
城内除此四条主要街道之外,尚须一说八一路。该路在明清称旧县街,只因街西侧原有杨姓白族土官的县衙门,后为楚雄协驻地,故门外称旧县街,民国改称仁爱街。文革初,因为军分区驻地,故改称八一路。旧县街南段西侧一片空地,称火烧坝,那是因庚申屠城之后,无人无力建设,遂成空地,连天青草。1960年左右,州委书记王文玉从上海大世界引来一个戏班,建楚雄州京剧团于火烧坝南端,活跃楚雄文艺若干年。 城内有东山公园一区,众人知其名而不知其实。原来,1932年,楚雄县长周继福在西山西灵宫建西山公园之次,复于城内慈乌山下建龙泉公园。该园以原小东门内祝国寺为基础而建,园名因近取龙泉书院而得,周县长并与楚雄士绅联名立石,撰文《改建龙泉公园记》。公园虽有其名,而并无建树,故乡人知之者少,仅口传今州供销社一区为东山公园。
以上简忆城内街道及重要建筑等,以下简忆“城外”。
楚雄人所谓“城外”,专指后称之“西门小区”,以及该小区之北的西菜园,又西至头塘街一带。虽地处城外,面积约为古城之半,街道不宽,却是人烟稠密,商业、手工业集聚之地。清末民初,城外有街道八条:官厢街、象房街、古山街、后街、里仁街、铜店街、旧米市街、赶香街。民国中期,若干街道改名。共和国以来,我们所知有银泉街、米市街、后街、大井巷、古山街、观象街、象房街、猪街子、头塘街等。其中米市街、猪街之称,可见为商品交换之地。民国十年旧志记载,城外官厢街旅店多,有泰来店、荣升店、荣盛店、长兴店、永兴店、泰安店、德盛店,亦呈一时之盛。
猪街西侧,原有财神庙一区,民国后期于庙内设小学,称财神庙小学,共和国时期先后为综合厂、县中医院。
头塘之称,今人多不知其意。原来,清廷鉴于吴三桂之乱,于云南境内,广设军事据点,其中之一称塘。楚雄县境内有古山塘,是为第一塘,即头塘,依次为三家塘、马粪塘、水塘、平山塘等。
城外最重要的建筑为东岳庙,在小西门外文昌宫右。始建于明朝,清康熙十九年地震毁,道光年重建,庚申毁,同治十二年李维述重建大殿,1932年毁于“拉偶运动”,仅存空房,后为粮仓,近年房地产商改建,存其房而似无利用。此外有川主庙,在沈家花园右,为川客公建。又在大西门外有华祝坊,其坊已拆,其名尤存。
楚雄古城内外,最忆是水体。居民饮用水,主要是城内外300多眼水井,而若干街道两旁,常年有流水。此因鹿城之西南有山如屏,山間有漂白凹流水注入城中,沿银泉街、米市街一带流下护城河,护城河之水又北入龙川江。城内旧县街也有常流水一条,流入百水巷,北入龙川江。城东南水闸口一区,亦因地势低,为积水之涯,故名。文庙之外,有朱家坝,周围是菜园。此外还有前文所述之灌塘子、冬青湖。如此水体纵横,故而旧时城外有米市街桥,城内有学桥,而楚雄故老誉为“半城水域半城花”,也并非无据之谈。
改革开放四十年,楚雄旧貌变新颜,一个十分宜人居住的小城宛然在目,而随着国人自信心的恢复,中国古文明之精华将会在我们的前进路上派上用场,而楚雄古城的面貌,对于我们建设新城,似亦可有借鉴之处。
责任编辑:李军学
咸丰十年为公元1860年,到1950年,历九十春秋,而生于楚雄解放之初的我,见证了这九十年楚雄的城建成果,那是由废墟而复活的一幅古老而含有生机的画图。
古楚雄砖城周长七里一百零八步,有六门重楼,东门称平山门,南门称广运门,西门称德胜门,北门称永镇门,东南门即小南门,称德化门,西南门即小西门,称仁福门。经庚申破坏之后,李维述恢复三次,终因库款支绌,仅修东、西、北三门城楼。
上述城门,其位置为:
东门又称大东门,在原东门街东端,即今鹿城东路与老环城东路交结处,也即市印刷厂与市烟草公司之间一带。东门之外,原有一片水涯,古称冬青湖,水源来自南边慈乌山凤泉。
北门在原北门街北端,明末于城门上建真武楼,庚申破坏后无力重修,仅修城门。其位置在今鹿城南路龙泰电影院北小巷与街对面建筑之间。北门外为滇缅公路,公路以北古称北浦,抗日战争期间开辟为飞机场,1950年代后期起,为楚雄州农业试验站田地,今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西门外有月城,月城有门,月城内有居民十余户。大西门位置在今中大街中原酒店西侧与街对面建筑之间。
小西门在今八一路南端与雁塔路西段交汇处西侧。
大西门与小西门之间,有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如今还留有护城河遗迹。大、小西门之间的城墙及护城河之西,旧为“城外”区域之一,为居民区,近年称“西城小区”。
南门在雁塔山,即今楚雄师院内樱花道北侧。该樱花道原为楚雄至双柏公路之一段。樱花道之北有池水一泓,称陈家漕子。
小南门在南门与小西门之间,我自小没见过,只知道小南门外一条土路称南门坡,后改建为灵秀路之北段。原南门坡西侧今市农具厂小区有一宏大建筑群,称文昌宫,宫外有三个深水池。该宫为庚申以后重建的重要崇文重地,在其中曾一度开办过雁峰书院。
楚雄城墻,于1956年政府下令拆除,于是,所谓城内城外,只有本地居民能分清楚。
以上说城墙城门,以下说城内。
城内以四条大街为主,即东门内的东门街,北门内的北门街,大西门内的中大街,以及南街。四街交叉成十字,交叉点称观音阁,为城之中心点。观音阁又称钟鼓楼,建于明代,亦毁于明代,但名称历清代、民国,至共和国初期,一仍其旧。1980年代,城建管理部门将城中心点改于今楚雄人民商场北侧原滇缅公路与北门街延伸段交会处,致使北门街改称鹿城南路;又把东门街合并于中大街。如此移动传统的城中心点,不知有何意义。如今讲尊重传统,重新恢复原中心点,似有必要,也不困难。再说,街道短,则地标明朗,此为古人之智,非若今人一条街道数十里不变街名之不智。
东门街为今中大街东段,其街南侧主要建筑为文庙。文庙按旧制,坐落城内东部,坐北向南,对面南山即雁塔山为文庙之案山,南山雁塔象征文庙之文笔。东门街中段北侧原有土地祠,1903年美国探险家盖洛到楚雄期间,曾拍摄土地祠中亨、哈二将塑像。此两张照片及相关文字载于《扬子江上的扬基佬》一书。民国期间,该土地祠先后改为县署、县警察局,共和国以来先后改为楚雄县、市公安局。
北门街的主要建筑为北城小学。然而北城小学在民国时期称鹿城中心小学,大门开在中大街,1950年代中期改称楚师范附属小学,1960年在雁塔山下另建师范附小,该校改称北城小学,校门由中大街改建于北门街。
中大街原称西大街。民国时期改称中正街,共和国初期改为中大街。中大街的主要建筑群落为明清时期的楚雄府衙,民国时期为楚雄行政公署,共和国初期先后为楚雄地委、州委办公处。州委大门在今中大街市文体局对面,而文体局位置上,原有民国时期建造的民众教育馆,共和国初期改为县文化馆。
南街在明代,因有龙泉书院,故称书院街。民国期间称忠孝街、小街。小街东侧主要建筑为龙泉书院和武庙。龙泉书院始建于明代,毁于清康熙十九年地震,清光绪间重建。光绪后期改为高等小学堂,1932年改为省立楚雄中学。武庙于庚申后重建,为一宏伟建筑群落,民国十年旧志称“地势宏敞,殿阁璀灿,圣像庄严”,地址在今州医院对面。省立楚雄中学成立后,划武庙归楚中,随即在楚中师生发起的“拉偶运动”中,神像被毁,全庙改为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教师住房等,1965年拆毁。如今面目无存,所幸今存楚雄协关亮文《重建楚雄府武庙碑记》,可览当年盛况。小街西侧,今鹿城幼儿园一带,原为一片水域,面积或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称灌塘子。灌塘子以南,过今文联街,在今州医院、中大街卫生院一带,有长生祠和忠义祠,具是庚申以后新建。长生祠祀知府牛奂等官员神像;忠义祠祀庚申城陷殉难文武官绅与先后阵亡军功练勇。今州医院外科大楼址原有县城隍庙,同样有盖洛拍摄的照片一幅,文字若干,载于《扬子江上的扬基佬》。
城内此四条街道,为人口密集区,此外有蔬菜种植区四片,一为府后菜园,一为上半城菜园,一为水闸口菜园,一为朱家坝菜园。府后园因地处府署之南(之后),故称,其东隔百水巷与市民居住区相连。百水巷因巷沿城内排水沟而得名,前些年被改称府后街,而将原盐店街改称百水巷,张冠李戴,亦为楚雄城建史之佳话一则。上半城菜园因原有鲁班阁一座,故该处村落又以阁名为村名。鲁班阁之南为雁塔山,1954年,镇南师范学校迁于楚雄,称楚雄师范学校,落址于雁塔山,建校舍,筑道路,辟球场,遂使原先荒凉的山岭变为文教之地,成为楚雄人乐于登临的风景区。
城内除此四条主要街道之外,尚须一说八一路。该路在明清称旧县街,只因街西侧原有杨姓白族土官的县衙门,后为楚雄协驻地,故门外称旧县街,民国改称仁爱街。文革初,因为军分区驻地,故改称八一路。旧县街南段西侧一片空地,称火烧坝,那是因庚申屠城之后,无人无力建设,遂成空地,连天青草。1960年左右,州委书记王文玉从上海大世界引来一个戏班,建楚雄州京剧团于火烧坝南端,活跃楚雄文艺若干年。 城内有东山公园一区,众人知其名而不知其实。原来,1932年,楚雄县长周继福在西山西灵宫建西山公园之次,复于城内慈乌山下建龙泉公园。该园以原小东门内祝国寺为基础而建,园名因近取龙泉书院而得,周县长并与楚雄士绅联名立石,撰文《改建龙泉公园记》。公园虽有其名,而并无建树,故乡人知之者少,仅口传今州供销社一区为东山公园。
以上简忆城内街道及重要建筑等,以下简忆“城外”。
楚雄人所谓“城外”,专指后称之“西门小区”,以及该小区之北的西菜园,又西至头塘街一带。虽地处城外,面积约为古城之半,街道不宽,却是人烟稠密,商业、手工业集聚之地。清末民初,城外有街道八条:官厢街、象房街、古山街、后街、里仁街、铜店街、旧米市街、赶香街。民国中期,若干街道改名。共和国以来,我们所知有银泉街、米市街、后街、大井巷、古山街、观象街、象房街、猪街子、头塘街等。其中米市街、猪街之称,可见为商品交换之地。民国十年旧志记载,城外官厢街旅店多,有泰来店、荣升店、荣盛店、长兴店、永兴店、泰安店、德盛店,亦呈一时之盛。
猪街西侧,原有财神庙一区,民国后期于庙内设小学,称财神庙小学,共和国时期先后为综合厂、县中医院。
头塘之称,今人多不知其意。原来,清廷鉴于吴三桂之乱,于云南境内,广设军事据点,其中之一称塘。楚雄县境内有古山塘,是为第一塘,即头塘,依次为三家塘、马粪塘、水塘、平山塘等。
城外最重要的建筑为东岳庙,在小西门外文昌宫右。始建于明朝,清康熙十九年地震毁,道光年重建,庚申毁,同治十二年李维述重建大殿,1932年毁于“拉偶运动”,仅存空房,后为粮仓,近年房地产商改建,存其房而似无利用。此外有川主庙,在沈家花园右,为川客公建。又在大西门外有华祝坊,其坊已拆,其名尤存。
楚雄古城内外,最忆是水体。居民饮用水,主要是城内外300多眼水井,而若干街道两旁,常年有流水。此因鹿城之西南有山如屏,山間有漂白凹流水注入城中,沿银泉街、米市街一带流下护城河,护城河之水又北入龙川江。城内旧县街也有常流水一条,流入百水巷,北入龙川江。城东南水闸口一区,亦因地势低,为积水之涯,故名。文庙之外,有朱家坝,周围是菜园。此外还有前文所述之灌塘子、冬青湖。如此水体纵横,故而旧时城外有米市街桥,城内有学桥,而楚雄故老誉为“半城水域半城花”,也并非无据之谈。
改革开放四十年,楚雄旧貌变新颜,一个十分宜人居住的小城宛然在目,而随着国人自信心的恢复,中国古文明之精华将会在我们的前进路上派上用场,而楚雄古城的面貌,对于我们建设新城,似亦可有借鉴之处。
责任编辑:李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