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每一个文艺青年都有一个开店梦,排名前三的店分别是咖啡馆,书店,以及兼卖咖啡的书店。文艺青年们憧憬着,某天,当自己在书店里掸尘理书时,意中人会像电影《诺丁山》中那样,突然推门而入。
然而,在网络和电子书的席卷下,实体书店和纸质书似乎成了过时的、不合时宜的存在。但也有人认为,书店能吸引人不是单单靠书,不然网上书城早就取代了实体书店;另一方面,人们走进书店未必只为购书。书店,特别是那些独立书店所营造的独特文化、阅读、消费氛围令许多人对书店“欲罢不能”。
不做书店,做美学生活空间
“方所”二字取自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令旨解法身义》,“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意为我们所在之地。创始人毛继鸿将方所定位成“一个美学生活空间”,“一个为懂得文化和生活的人打造的归属之地”。目前国内有三家方所,依次开在广州、成都和重庆,其中以成都方所占地面积最大,4000平方米的庞大面积让毛继鸿的“美学生活空间”理念有的放矢。
来自中国台湾的设计师朱志康负责成都方所的设计工作。虽然方所以“美学生活空间”为最终目标,但这一目标是在书店基础上的功能叠加,因而方所首先必须是间书店。考虑到方所紧邻大慈寺,而后者正是当年大唐高僧玄奘出家之地,再结合方所位于地下负一层的特殊位置,“地下藏经阁”的设计概念跃入朱志康脑中,他将方所描述成“像是敦煌石窟里神秘又神圣的藏宝地”。
在整个地下空间的入口处,设计师创造了一个陨石造型的“方舟”雕塑,其内部犹如一条时空隧道。经隧道进入方所,空间的压抑与释放造成的巨大反差令人豁然开朗又倍感震撼。朱志康在4000平方米, 9 米挑高的空间内立起37根粗壮的水泥柱,并在地面铺满行星运行图,营造出浩瀚宇宙的视觉冲击感。环顾四周,木头、混凝土、钢材、铁件……所有的材料都以最原始朴实的方式呈现,让人感觉此刻正在某处山洞内进行一段寻宝之旅。
除了海量图书,方所内还设有美学生活馆、咖啡店、艺廊及品牌服饰。品类不同的商品共处一室,书店不再只是书店,更像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组合。书籍、审美与生活在这里汇合,传统书店的文化氛围得以保留,空间和人的互动变得多元但有序。
上海最美书店
当方所在“求大求全”的时候,位于上海郊区的钟书阁却在跟书店的空间设计较劲。在那里,书店仍是书店,但必须美到360°无死角。
钟书阁分上下两层,一进门便是接天连地的书,玻璃地砖下面是密密麻麻的书,一直顶到天花板的书柜也塞满书,仿佛这根本是一间由书砌成的书店。一楼是书的“迷宫”,在书店中架构迷宫,亦有“书籍是带领人类走出迷宫”之意。设计师将空间划分成九宫格,九间格子间因其所纳书籍门类不同,主题也不同,且每间格子间顶部分别饰有女神像,使书海显得神圣而静谧。
连接一、二层的阶梯仍以书为砖,上面覆以玻璃,意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二层是书的“天堂”。“天堂”内部以镜面和白色为主,弧形的书架将整个空间包裹起来,“天堂”的顶面是镜面,书架后靠板亦是镜面。仰头,从头顶的镜子里看到现实中的书架与镜中书架相接,高耸的书架给人直通天堂之感。
去年年初,钟书阁二期工程也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与一期通过一条读书走廊联系起来,走廊的两边乃至天花板都摆满了书。书廊尽头是新增的儿童书籍阅览区,墙壁上嵌着动物造型的彩色书架,稚拙的造型犹如出自孩童之手,充满童趣。二期的二楼被设计成一片“星空”,深色的屋顶缀满点点星光,星空之下竖起地高低错落的竹木书卷犹如书林。漫步其中,在星辰的注视下,随着书林的起伏,空间似乎正演绎着文明的起落。
在钟书阁,书店中的“书”的功能性和装饰性被同时开启,书籍地板、书籍阶梯、书柜隔断、变形书架等的使用让整个书店充满结构空间变换交错的设计感。
把文艺玩到极致
开在上海老城区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店应该是最接近文艺青年心中理想书店的雏形,书店坐落在老式低层公寓建筑和花园、小店散布的街道,老上海的味道浓得化不开。
自1994年开店之初,汉源书店就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可以说它是上海文艺书店的鼻祖,被亲切地赞誉为上海人的文化客厅。书店的创始人尔东强是一位摄影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尔东强在世界各地边旅行边拍摄。工作之余,一得闲就会找个地方休息,首选便是当地的书店。“欧美的很多书店多是结合了咖啡馆和书店,在很惬意的空间里,你可以边翻阅,边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聊聊天。”基于这些阅历,尔东强开了这间汉源书店。
走进汉源,你会怀疑到了欧洲的某间古老书店,一台座钟,一架老式打字机,一个带镜子的木架,一只铜烛台,甚至是一把木质的椅子或是一张不起眼的木桌子都是店主尔东强从世界各地淘来的老古董。店内每个角落中都有绿树和鲜花,唱片机里的古典音乐在空气中荡开,一个人坐在这里喝咖啡看书是享受,和朋友一起在此聚会谈天也是享受。
在汉源书店进门处的弧形书架上,有许多市面上难得一见的画册,其中一本上面有张国荣1994年来上海拍摄《风月》时留下的花絮照片,张国荣曾将汉源作为他写真集的拍摄地,对汉源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如今张国荣曾坐过的沙发被从落地窗边移到内侧墙角,沙发套也换了新衣,物非人非,唯独汉源还在。
然而,在网络和电子书的席卷下,实体书店和纸质书似乎成了过时的、不合时宜的存在。但也有人认为,书店能吸引人不是单单靠书,不然网上书城早就取代了实体书店;另一方面,人们走进书店未必只为购书。书店,特别是那些独立书店所营造的独特文化、阅读、消费氛围令许多人对书店“欲罢不能”。
不做书店,做美学生活空间
“方所”二字取自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令旨解法身义》,“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意为我们所在之地。创始人毛继鸿将方所定位成“一个美学生活空间”,“一个为懂得文化和生活的人打造的归属之地”。目前国内有三家方所,依次开在广州、成都和重庆,其中以成都方所占地面积最大,4000平方米的庞大面积让毛继鸿的“美学生活空间”理念有的放矢。
来自中国台湾的设计师朱志康负责成都方所的设计工作。虽然方所以“美学生活空间”为最终目标,但这一目标是在书店基础上的功能叠加,因而方所首先必须是间书店。考虑到方所紧邻大慈寺,而后者正是当年大唐高僧玄奘出家之地,再结合方所位于地下负一层的特殊位置,“地下藏经阁”的设计概念跃入朱志康脑中,他将方所描述成“像是敦煌石窟里神秘又神圣的藏宝地”。
在整个地下空间的入口处,设计师创造了一个陨石造型的“方舟”雕塑,其内部犹如一条时空隧道。经隧道进入方所,空间的压抑与释放造成的巨大反差令人豁然开朗又倍感震撼。朱志康在4000平方米, 9 米挑高的空间内立起37根粗壮的水泥柱,并在地面铺满行星运行图,营造出浩瀚宇宙的视觉冲击感。环顾四周,木头、混凝土、钢材、铁件……所有的材料都以最原始朴实的方式呈现,让人感觉此刻正在某处山洞内进行一段寻宝之旅。
除了海量图书,方所内还设有美学生活馆、咖啡店、艺廊及品牌服饰。品类不同的商品共处一室,书店不再只是书店,更像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组合。书籍、审美与生活在这里汇合,传统书店的文化氛围得以保留,空间和人的互动变得多元但有序。
上海最美书店
当方所在“求大求全”的时候,位于上海郊区的钟书阁却在跟书店的空间设计较劲。在那里,书店仍是书店,但必须美到360°无死角。
钟书阁分上下两层,一进门便是接天连地的书,玻璃地砖下面是密密麻麻的书,一直顶到天花板的书柜也塞满书,仿佛这根本是一间由书砌成的书店。一楼是书的“迷宫”,在书店中架构迷宫,亦有“书籍是带领人类走出迷宫”之意。设计师将空间划分成九宫格,九间格子间因其所纳书籍门类不同,主题也不同,且每间格子间顶部分别饰有女神像,使书海显得神圣而静谧。
连接一、二层的阶梯仍以书为砖,上面覆以玻璃,意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二层是书的“天堂”。“天堂”内部以镜面和白色为主,弧形的书架将整个空间包裹起来,“天堂”的顶面是镜面,书架后靠板亦是镜面。仰头,从头顶的镜子里看到现实中的书架与镜中书架相接,高耸的书架给人直通天堂之感。
去年年初,钟书阁二期工程也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与一期通过一条读书走廊联系起来,走廊的两边乃至天花板都摆满了书。书廊尽头是新增的儿童书籍阅览区,墙壁上嵌着动物造型的彩色书架,稚拙的造型犹如出自孩童之手,充满童趣。二期的二楼被设计成一片“星空”,深色的屋顶缀满点点星光,星空之下竖起地高低错落的竹木书卷犹如书林。漫步其中,在星辰的注视下,随着书林的起伏,空间似乎正演绎着文明的起落。
在钟书阁,书店中的“书”的功能性和装饰性被同时开启,书籍地板、书籍阶梯、书柜隔断、变形书架等的使用让整个书店充满结构空间变换交错的设计感。
把文艺玩到极致
开在上海老城区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店应该是最接近文艺青年心中理想书店的雏形,书店坐落在老式低层公寓建筑和花园、小店散布的街道,老上海的味道浓得化不开。
自1994年开店之初,汉源书店就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可以说它是上海文艺书店的鼻祖,被亲切地赞誉为上海人的文化客厅。书店的创始人尔东强是一位摄影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尔东强在世界各地边旅行边拍摄。工作之余,一得闲就会找个地方休息,首选便是当地的书店。“欧美的很多书店多是结合了咖啡馆和书店,在很惬意的空间里,你可以边翻阅,边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聊聊天。”基于这些阅历,尔东强开了这间汉源书店。
走进汉源,你会怀疑到了欧洲的某间古老书店,一台座钟,一架老式打字机,一个带镜子的木架,一只铜烛台,甚至是一把木质的椅子或是一张不起眼的木桌子都是店主尔东强从世界各地淘来的老古董。店内每个角落中都有绿树和鲜花,唱片机里的古典音乐在空气中荡开,一个人坐在这里喝咖啡看书是享受,和朋友一起在此聚会谈天也是享受。
在汉源书店进门处的弧形书架上,有许多市面上难得一见的画册,其中一本上面有张国荣1994年来上海拍摄《风月》时留下的花絮照片,张国荣曾将汉源作为他写真集的拍摄地,对汉源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如今张国荣曾坐过的沙发被从落地窗边移到内侧墙角,沙发套也换了新衣,物非人非,唯独汉源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