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新课改推进的重要时期,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育追求是我们完善和发展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笔者以此为契机,分析核心素养产生的时代背景及魅力所在,并在提高教育质量目标的过程中引发相关思索。
一、核心素养在中外教育环境下必然产生
寻求一种更具实效、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期指导教育实践,这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性所在,环顾当今世界,美国教育模式多依靠精准细化的课程体系,但依旧设置了《21世纪技能》《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等考查学生基本能力和水平的检测标准;邻国日本颁布的课程标准《学习指导要领》在内容上已然体现了培养学生素养的宗旨,如生存能力、健康心理和体魄等,从课程标准的结构和形式上看,与我国课程标准也更为接近,具有浓厚的亚洲东方色彩,期望在具体学科内容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与素养。
在国际教育大环境背景下,环顾我国课程改革发展,1999年,素质教育让我们开始脱离唯知识马首是瞻的思想,之后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细致且深入的发展要求。2012年,新修订的国家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翻开了我们教育改革的新篇章,我们亟需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学科核心素养在此契机下应运而生,它既结合了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又符合我国自我教育教学的实践规律,更有利于增强教育实效、突出育人实质。至此,笔者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思索核心素养如何与思想政治学科相结合。
二、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彰显独特魅力
1.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彰显特色中国发展中的本质特性
核心素养并没有作为一个教育理念的宽泛存在,而是将它落实于特定学科突出特定素养的养成,不得不说是明智之举。从共性上看,思想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具备社会实践、综合指导意义的学科;从特性上看,它一方面具有浓烈的中国德育特色,涵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中国革命光荣传统的发展历程,历经中国的历代科学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创举,最终凝结成具有中国独有价值和魅力的学科。那么,对它的核心素养的定位就务必创新务实。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内容涵盖范围宽广,涉及政治学、经濟学、法学、哲学等各个领域,若想实现各领域、各跨度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简单现实意义的组装,就需要寻求综合中的共性,寻求联结中的特性。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上的品质、生活经验中的结晶,更多的是认知中的思维取向、观念认同。因此,我们需要在核心素养中凝结出基本教育元素,贯穿并指导任一实践。
2.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彰显不同层次递进中的应变需求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养成,我们致力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各层次间的递进传承关系,却不能以“刻度”或“标尺”来衡量或严格界定。我们在秉承大局观、整体观的前提之下,也要关注受教个体从现象到预期各方面、各维度的个体差异,根据具体分析实质性的情况和条件来确定该受教个体的核心素养养成水平,并确定该水平层次可以学习的具体内容。
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首席专家朱明光先生曾以“政治认同”中的“道路”为例,将“道路”的维度设立为四个发展水平,并通过对问题的难易、深浅的理解来区别素养的不同发展,而在思维逻辑上又体现出四层水平的浑然一体,在理念上体现学科特质,在行为上达成梯度应变能力。
3.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彰显要素构成内容上的交融依存
从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构成四要素的内涵解读上,可以明确四者互相独立却又紧密相连,每一核心要素均有自己的表现和涵盖范围,但这不是四门独立学科,我们对它们逻辑上合理联系的构建是完全基于教学内容本身的,只有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内化统一,才能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推动各要素的达成与实现。
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中“就业的意义”为例。由四大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在逻辑上对中国就业形势、政府就业战略政策的认识依存于“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就业观和职业信念、优劣判别,这也是“理性精神”的标识,而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态度,展现了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和担当,突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价值,相应配以劳动者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涉及了劳动者的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等,是“公共参与”的重要前提,也是“理性精神”和“政治认同”的必然要求。概而言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交融依存,致力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的塑造。
(作者单位:长春外国语学校)
一、核心素养在中外教育环境下必然产生
寻求一种更具实效、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期指导教育实践,这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性所在,环顾当今世界,美国教育模式多依靠精准细化的课程体系,但依旧设置了《21世纪技能》《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等考查学生基本能力和水平的检测标准;邻国日本颁布的课程标准《学习指导要领》在内容上已然体现了培养学生素养的宗旨,如生存能力、健康心理和体魄等,从课程标准的结构和形式上看,与我国课程标准也更为接近,具有浓厚的亚洲东方色彩,期望在具体学科内容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与素养。
在国际教育大环境背景下,环顾我国课程改革发展,1999年,素质教育让我们开始脱离唯知识马首是瞻的思想,之后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细致且深入的发展要求。2012年,新修订的国家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翻开了我们教育改革的新篇章,我们亟需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学科核心素养在此契机下应运而生,它既结合了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又符合我国自我教育教学的实践规律,更有利于增强教育实效、突出育人实质。至此,笔者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思索核心素养如何与思想政治学科相结合。
二、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彰显独特魅力
1.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彰显特色中国发展中的本质特性
核心素养并没有作为一个教育理念的宽泛存在,而是将它落实于特定学科突出特定素养的养成,不得不说是明智之举。从共性上看,思想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具备社会实践、综合指导意义的学科;从特性上看,它一方面具有浓烈的中国德育特色,涵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中国革命光荣传统的发展历程,历经中国的历代科学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创举,最终凝结成具有中国独有价值和魅力的学科。那么,对它的核心素养的定位就务必创新务实。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内容涵盖范围宽广,涉及政治学、经濟学、法学、哲学等各个领域,若想实现各领域、各跨度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简单现实意义的组装,就需要寻求综合中的共性,寻求联结中的特性。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上的品质、生活经验中的结晶,更多的是认知中的思维取向、观念认同。因此,我们需要在核心素养中凝结出基本教育元素,贯穿并指导任一实践。
2.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彰显不同层次递进中的应变需求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养成,我们致力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各层次间的递进传承关系,却不能以“刻度”或“标尺”来衡量或严格界定。我们在秉承大局观、整体观的前提之下,也要关注受教个体从现象到预期各方面、各维度的个体差异,根据具体分析实质性的情况和条件来确定该受教个体的核心素养养成水平,并确定该水平层次可以学习的具体内容。
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首席专家朱明光先生曾以“政治认同”中的“道路”为例,将“道路”的维度设立为四个发展水平,并通过对问题的难易、深浅的理解来区别素养的不同发展,而在思维逻辑上又体现出四层水平的浑然一体,在理念上体现学科特质,在行为上达成梯度应变能力。
3.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彰显要素构成内容上的交融依存
从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构成四要素的内涵解读上,可以明确四者互相独立却又紧密相连,每一核心要素均有自己的表现和涵盖范围,但这不是四门独立学科,我们对它们逻辑上合理联系的构建是完全基于教学内容本身的,只有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内化统一,才能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推动各要素的达成与实现。
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中“就业的意义”为例。由四大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在逻辑上对中国就业形势、政府就业战略政策的认识依存于“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就业观和职业信念、优劣判别,这也是“理性精神”的标识,而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态度,展现了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和担当,突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价值,相应配以劳动者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涉及了劳动者的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等,是“公共参与”的重要前提,也是“理性精神”和“政治认同”的必然要求。概而言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交融依存,致力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的塑造。
(作者单位:长春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