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文批改的新思路及新对策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广大一线教师仍然纠结于作文评改的实效性,依旧没有找到更具操作性的作文评改模式,仍在苦苦追寻“写作的真谛”。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教师抓住作文教学的几个关键点,把握几项重要原则,再加上语文教师自身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形成富有个性的评改方式。
一、传统模板与创新文体的关系
作文讲究先“入格”再“出格”,教师应当把对学生作文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抓好写作基本功上。正如练习书法一般,所谓书法就是要有所“宗”与“法”,初学者必须老老实实临帖,把帖临像了,再做到神似与个性的有机结合,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得到认可。许多学生不认真学习写作技巧,光凭自己的所谓独创,最终走进了死胡同。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只有做到规范性的模仿,然后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即由“入格”到“出格”。吕叔湘就曾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模仿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还是写作者自身要善于思考和领悟作文的规律。单纯模仿只能学到皮毛,有思考、有反思才能找到作文的精髓。中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平时的课堂作文训练,规规矩矩地写好作文,有基础才能有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学生写作文的第一追求目标应该是写好规范作文,即所写的作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首先要做到规范、健康,离开了这个前提奢谈写出创意就有点舍本求末了。
二、文采优先和思路优先的关系
作文文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好的文采才能写出耐读、有意蕴的作文,但如果思路没有厘清,再好的文采也无从体现。二者权衡,还是应当把作文思路放在第一位上。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确定思路、符合主题是第一层次的要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就要把握好写作规律,弄清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善于分段,中学生应当加强对段落的学习与训练。教师评改作文时要以启发、拓展学生写作思路为主,思路顺畅,文章自然写得顺风顺水;思路如果一片茫然,则寸步难行。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曾提到这一方面的问题:“改文时应注意他的思想清不清,组织对不对,字句不妥当不大要紧。偶然有一二次令学生注意修辞,未尝不可,然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
三、自我升格和他人评价的关系
许多中学生看起来好像很认真地对待作文练习,高中三年,最起码也写过五十篇以上的作文,但写作能力始终没有明显提升,其症结在于没有学会自我升格。梁启超主张,写文章应当一个类型一个类型地过,弄通了,再换另一种类型来练习。慢工才能出细活,学生得善于认真剖析自己的文章,规避写作误区,突破改进自己的文章。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批改时说:“改与写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学而不思则罔”,写而不“思”就永远是别人思想的跟随者,培养不出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写”是语文学习的高级能力,要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自然离不开多练,但不是盲目的多练。作文练习要讲求效果,文虽无定法,但总有一般的写作规律可循。对中学生来说,重要的是严格规范写作过程的训练,把握写作的一般规律。语文教师在评改作文时应当出妙招,用巧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自我升格作文,而非大包大揽。
四、书面评改与口头评改的关系
关于作文,书面评改的诟病早已让许多师生隐恨在心。叶圣陶甚至说过:“我当过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实质上,口头评改虽然费力费心,但口头评改有互动性、沟通性、及时性等诸多优点,一学期若能有两三次口头评改,并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其效果更加显著,对学生也更有意义。口头评改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写作文的厌烦和畏惧心理,口头评改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感到一种荣幸,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也能真切感受到教师的认真负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五、考場作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考场作文更强调紧扣题意,大都是定题、定基本要求、定文体、定篇幅的,而文学创作有较大的自由度,选材、立意、构思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考场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把标尺,不是文学创作,而是学生对于语言的驾驭、材料的选择、谋篇的技巧、立意的能力等诸多语文素养的集中展示。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是由“中心、材料、条理、语言”四大版块合成的,也就是说,作文分数要高,就要在这几大方面的综合分要高,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皆非可取之道。考场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是有限制的作文形式,而文学创作更具个人独创特点,题材自选,手法灵活,能够充分体现作者本身自由奔放的语言风格。很多同学反映,写小说、写随笔时轻车熟路,一碰到材料作文就语言干瘪,老是写不好,终归还是没有解决作文思路问题与结构问题。其实,一个真正的写作高手可以灵活自如迁移自己的写作能力,能将文学创作的能力顺畅地运用在考场作文上。
总之,作文评改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把握好以上几组关系只是第一步,重点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把握考场作文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此才能真真切切地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才能让学生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写作之路。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一中学】
一、传统模板与创新文体的关系
作文讲究先“入格”再“出格”,教师应当把对学生作文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抓好写作基本功上。正如练习书法一般,所谓书法就是要有所“宗”与“法”,初学者必须老老实实临帖,把帖临像了,再做到神似与个性的有机结合,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得到认可。许多学生不认真学习写作技巧,光凭自己的所谓独创,最终走进了死胡同。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只有做到规范性的模仿,然后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即由“入格”到“出格”。吕叔湘就曾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模仿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还是写作者自身要善于思考和领悟作文的规律。单纯模仿只能学到皮毛,有思考、有反思才能找到作文的精髓。中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平时的课堂作文训练,规规矩矩地写好作文,有基础才能有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学生写作文的第一追求目标应该是写好规范作文,即所写的作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首先要做到规范、健康,离开了这个前提奢谈写出创意就有点舍本求末了。
二、文采优先和思路优先的关系
作文文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好的文采才能写出耐读、有意蕴的作文,但如果思路没有厘清,再好的文采也无从体现。二者权衡,还是应当把作文思路放在第一位上。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确定思路、符合主题是第一层次的要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就要把握好写作规律,弄清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善于分段,中学生应当加强对段落的学习与训练。教师评改作文时要以启发、拓展学生写作思路为主,思路顺畅,文章自然写得顺风顺水;思路如果一片茫然,则寸步难行。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曾提到这一方面的问题:“改文时应注意他的思想清不清,组织对不对,字句不妥当不大要紧。偶然有一二次令学生注意修辞,未尝不可,然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
三、自我升格和他人评价的关系
许多中学生看起来好像很认真地对待作文练习,高中三年,最起码也写过五十篇以上的作文,但写作能力始终没有明显提升,其症结在于没有学会自我升格。梁启超主张,写文章应当一个类型一个类型地过,弄通了,再换另一种类型来练习。慢工才能出细活,学生得善于认真剖析自己的文章,规避写作误区,突破改进自己的文章。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批改时说:“改与写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学而不思则罔”,写而不“思”就永远是别人思想的跟随者,培养不出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写”是语文学习的高级能力,要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自然离不开多练,但不是盲目的多练。作文练习要讲求效果,文虽无定法,但总有一般的写作规律可循。对中学生来说,重要的是严格规范写作过程的训练,把握写作的一般规律。语文教师在评改作文时应当出妙招,用巧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自我升格作文,而非大包大揽。
四、书面评改与口头评改的关系
关于作文,书面评改的诟病早已让许多师生隐恨在心。叶圣陶甚至说过:“我当过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实质上,口头评改虽然费力费心,但口头评改有互动性、沟通性、及时性等诸多优点,一学期若能有两三次口头评改,并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其效果更加显著,对学生也更有意义。口头评改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写作文的厌烦和畏惧心理,口头评改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感到一种荣幸,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也能真切感受到教师的认真负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五、考場作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考场作文更强调紧扣题意,大都是定题、定基本要求、定文体、定篇幅的,而文学创作有较大的自由度,选材、立意、构思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考场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把标尺,不是文学创作,而是学生对于语言的驾驭、材料的选择、谋篇的技巧、立意的能力等诸多语文素养的集中展示。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是由“中心、材料、条理、语言”四大版块合成的,也就是说,作文分数要高,就要在这几大方面的综合分要高,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皆非可取之道。考场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是有限制的作文形式,而文学创作更具个人独创特点,题材自选,手法灵活,能够充分体现作者本身自由奔放的语言风格。很多同学反映,写小说、写随笔时轻车熟路,一碰到材料作文就语言干瘪,老是写不好,终归还是没有解决作文思路问题与结构问题。其实,一个真正的写作高手可以灵活自如迁移自己的写作能力,能将文学创作的能力顺畅地运用在考场作文上。
总之,作文评改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把握好以上几组关系只是第一步,重点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把握考场作文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此才能真真切切地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才能让学生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写作之路。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