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教师首先应教导学生重视修改,并教会学生自我修改:一方面习得方法,避免同类错误,提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锤炼语言,提升思维,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主修改
教师应教导学生学会自我修改习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叶圣陶先生认为,关于修改习作,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做引导指点。
叶圣陶先生认为,空谈写作无济于事,“凡是能力,总得在实践中锻炼”。因此,训练越多越好,但是只管练习不批改学生的习作,学生的写作能力何来提高?而篇篇精批细改显然难以办到。为此,叶圣陶建议换个方法:“或者教师只指出习作的主要缺点,让学生自己修改;或者每回作文挑出一两篇来,在课堂上跟全班同学一同讨论修改;或者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回作文在小组中相互提意见,再由教师指导进行修改。”这样一来,教师精批细改就是“举一隅”,鼓励和组织学生“自改”就是“反三”。当然,教师也可以随时启发指点,而学生批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同样要发现问题,斟酌批改,获得妥帖的处理和透彻的理解。只要师生认真对待,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这个环节上,笔者是有成功实践的。笔者在布置学生写作之前总是依据写作要求设计学生“评价依据”。当学生成文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小组合作,依据而互改。
二、抓重点分层次
作文修改改什么?笔者以为,面对学生习作,要求宜低,层次宜清。不能以作家的标准要求刚踏上写作之路的中学生;也要区分轻重缓急,抓重点,分层次,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大多数教师教学生修改文章只让学生改几个错别字及标点符号,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在行文中出现错误固然应该纠正修改,但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方面需要修改。
1.意在笔先。
“意在筆先”是一个成语,原指书写时,写字构思在落笔以前。“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说考虑清楚再下笔。
写文章的时候也应如此,作诗文要先酝酿,然后着笔。清赵翼有言:“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有丽语而无险语,有艳词而无淫词。”学生写作往往被动,若有自发写作的行为应该得到呵护。教师对学生原生态的文字不能要求太高,指导学生修改自作也应该教他(她)审视自己的文字,看思想上是否成熟?哪些未成熟之处导致文义不通?全文有没有发现一个点亮文章的句子或者段落?如果找不到一个点亮全篇的句子,那么此文“意”不足!文章亦如书法,有一股“气”,文气顺畅者,视为佳作;文气不顺者,需要修改。
2.言而有序。
“言而有序”是指说话和写文章要有条理。为什么要有条理?写文章是为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功能上说是为表达与交流。如果写得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就不能使人家读懂你想说什么,达不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因此,指导学生修改自作,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文章,看结构是否清晰,思路是否顺畅。
“布局”和“谋篇”是文章立意之后的一项重大工程。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结果是毫无用场。”正说明结构对于成就文章的重要性。
学生习作常呈现出一种无序性、随意性和不连贯性。有的撇开中心,横生枝节;有的随心而写,逻辑混乱;有的层次不清,不会分段;有的没有过渡,忽视照应;有的剪裁不当,头重脚轻,等等。如何指导学生重视作品结构,学会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结构上的升级呢?教师不妨扶着学生上路,让学生熟悉几种写作的策略,就如同下围棋先学布局与定式一样,写作文起码的结构框架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比如:冰糖葫芦式的一线贯穿法、各种类型的总分法、抑扬转换法、层层递进法,等等。文章的结构恰似人之“骨骼”,骨骼匀称坚实、分布科学,血肉(言辞)才能依附,灵魂(主旨)才能有所寄托。“言之有序”属于修改作文中最难的环节,教师要领着、扶着,然后慢慢放手。
3.达意为上。
前面已经论证,学生作文,初学写作能够明白无误地表情达意,已属上品,不能苛责学生。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语言是浮在面上的,这就导致大多数教师只修改语言的原因。而引导学生自己修改还是很有难度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自改习作是在现实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语言矫正行为。在无数次的修改作文实践过程中,笔者以为最有效最朴素的修改之道还是读!笔者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改的习惯。叶圣陶先生也提倡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
教师应与学生共念文稿,与学生商量着改。遇到语句不通及有语病需要修改的地方,可以略微停顿,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思考之后,原稿写得不对,该怎样才对,学生自己就能悟出,且印象更深刻。可能学生考虑后还不明白,还不知道问题在哪儿,这时候经老师须提醒修改,这样能让学生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建立互助小组读文改文。一般来说,一个人很难自己发现问题,更何况是未成年人。因此,教师要组织互改互助小组,让学生相互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将作品分发给小组成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部采取交叉或循环评价,每名组员都要阅读同组其他组员的文章并修改。互评互改活动倡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重视读者的意见和修改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多次修改中获得同伴的不同的反馈意见。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对文章的反思,才能合理利用反馈信息,修改作文,从而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这样能增加学生的读者感和作为读者的敏感度,能增加学生对自己作文优点和不足之处的重视度。
三、建立参照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文章修改改到什么程度算完成?既然要求学生自改作文,就必须得按照一定的评定(分)标准进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是引导学生自改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那么这个参照标准该如何制定呢?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考虑。
1.《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至九年级的写作内容、文体、次数有阐述与要求。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对我们制定作文评定(分)标准和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不管承认与否,每年的中考评价标准,都会对平时的教学与评分产生影响。
3.教师设定评价标准。
就具体的写作,教师不妨自设标准,供学生参照。
另外,在学生自改作文之前,教师也可以推荐范文让学生研读,加深学生对标准的理解,最终熟练掌握。
指导学生修改习作的修改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慢慢走,只要改一次有一次的进步即可。
若按以上方法和策略指导学生自我修改,我们就能逐步让学生养成修改习惯,提升语感,体味写作甘苦,扶他上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学】
一、激发学生自主修改
教师应教导学生学会自我修改习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叶圣陶先生认为,关于修改习作,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做引导指点。
叶圣陶先生认为,空谈写作无济于事,“凡是能力,总得在实践中锻炼”。因此,训练越多越好,但是只管练习不批改学生的习作,学生的写作能力何来提高?而篇篇精批细改显然难以办到。为此,叶圣陶建议换个方法:“或者教师只指出习作的主要缺点,让学生自己修改;或者每回作文挑出一两篇来,在课堂上跟全班同学一同讨论修改;或者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回作文在小组中相互提意见,再由教师指导进行修改。”这样一来,教师精批细改就是“举一隅”,鼓励和组织学生“自改”就是“反三”。当然,教师也可以随时启发指点,而学生批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同样要发现问题,斟酌批改,获得妥帖的处理和透彻的理解。只要师生认真对待,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这个环节上,笔者是有成功实践的。笔者在布置学生写作之前总是依据写作要求设计学生“评价依据”。当学生成文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小组合作,依据而互改。
二、抓重点分层次
作文修改改什么?笔者以为,面对学生习作,要求宜低,层次宜清。不能以作家的标准要求刚踏上写作之路的中学生;也要区分轻重缓急,抓重点,分层次,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大多数教师教学生修改文章只让学生改几个错别字及标点符号,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在行文中出现错误固然应该纠正修改,但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方面需要修改。
1.意在笔先。
“意在筆先”是一个成语,原指书写时,写字构思在落笔以前。“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说考虑清楚再下笔。
写文章的时候也应如此,作诗文要先酝酿,然后着笔。清赵翼有言:“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有丽语而无险语,有艳词而无淫词。”学生写作往往被动,若有自发写作的行为应该得到呵护。教师对学生原生态的文字不能要求太高,指导学生修改自作也应该教他(她)审视自己的文字,看思想上是否成熟?哪些未成熟之处导致文义不通?全文有没有发现一个点亮文章的句子或者段落?如果找不到一个点亮全篇的句子,那么此文“意”不足!文章亦如书法,有一股“气”,文气顺畅者,视为佳作;文气不顺者,需要修改。
2.言而有序。
“言而有序”是指说话和写文章要有条理。为什么要有条理?写文章是为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功能上说是为表达与交流。如果写得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就不能使人家读懂你想说什么,达不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因此,指导学生修改自作,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文章,看结构是否清晰,思路是否顺畅。
“布局”和“谋篇”是文章立意之后的一项重大工程。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结果是毫无用场。”正说明结构对于成就文章的重要性。
学生习作常呈现出一种无序性、随意性和不连贯性。有的撇开中心,横生枝节;有的随心而写,逻辑混乱;有的层次不清,不会分段;有的没有过渡,忽视照应;有的剪裁不当,头重脚轻,等等。如何指导学生重视作品结构,学会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结构上的升级呢?教师不妨扶着学生上路,让学生熟悉几种写作的策略,就如同下围棋先学布局与定式一样,写作文起码的结构框架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比如:冰糖葫芦式的一线贯穿法、各种类型的总分法、抑扬转换法、层层递进法,等等。文章的结构恰似人之“骨骼”,骨骼匀称坚实、分布科学,血肉(言辞)才能依附,灵魂(主旨)才能有所寄托。“言之有序”属于修改作文中最难的环节,教师要领着、扶着,然后慢慢放手。
3.达意为上。
前面已经论证,学生作文,初学写作能够明白无误地表情达意,已属上品,不能苛责学生。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语言是浮在面上的,这就导致大多数教师只修改语言的原因。而引导学生自己修改还是很有难度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自改习作是在现实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语言矫正行为。在无数次的修改作文实践过程中,笔者以为最有效最朴素的修改之道还是读!笔者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改的习惯。叶圣陶先生也提倡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
教师应与学生共念文稿,与学生商量着改。遇到语句不通及有语病需要修改的地方,可以略微停顿,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思考之后,原稿写得不对,该怎样才对,学生自己就能悟出,且印象更深刻。可能学生考虑后还不明白,还不知道问题在哪儿,这时候经老师须提醒修改,这样能让学生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建立互助小组读文改文。一般来说,一个人很难自己发现问题,更何况是未成年人。因此,教师要组织互改互助小组,让学生相互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将作品分发给小组成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部采取交叉或循环评价,每名组员都要阅读同组其他组员的文章并修改。互评互改活动倡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重视读者的意见和修改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多次修改中获得同伴的不同的反馈意见。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对文章的反思,才能合理利用反馈信息,修改作文,从而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这样能增加学生的读者感和作为读者的敏感度,能增加学生对自己作文优点和不足之处的重视度。
三、建立参照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文章修改改到什么程度算完成?既然要求学生自改作文,就必须得按照一定的评定(分)标准进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是引导学生自改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那么这个参照标准该如何制定呢?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考虑。
1.《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至九年级的写作内容、文体、次数有阐述与要求。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对我们制定作文评定(分)标准和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不管承认与否,每年的中考评价标准,都会对平时的教学与评分产生影响。
3.教师设定评价标准。
就具体的写作,教师不妨自设标准,供学生参照。
另外,在学生自改作文之前,教师也可以推荐范文让学生研读,加深学生对标准的理解,最终熟练掌握。
指导学生修改习作的修改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慢慢走,只要改一次有一次的进步即可。
若按以上方法和策略指导学生自我修改,我们就能逐步让学生养成修改习惯,提升语感,体味写作甘苦,扶他上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