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教学,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之一。高数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合力建设高数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聚焦数学课程思政资源,突出数学育人价值,并恰当运用课程思政对高数教学的反作用,增强高数课堂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数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184-02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存在于课程教学与教改的各环节中。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积极推进高数教学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既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更是充分发挥高数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功能、实现育人目标的迫切需要。
一、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目标
课程思政既是整体性的课程观,亦是源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的一种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我们遵从课程自身的特色强化显性思政、优化隐性思政,而非千篇一律。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一些特有的素质和能力上具有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作用。数学教学,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基于这一特点,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旨在通过深入挖掘数学课程思政元素,辅以文化、历史、哲学、“三观”等多元视角,在数学基本知识、方法与思想[2]的传授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素质的形成,进而培养学生善抓主要矛盾、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条理分明、思路清晰、符合逻辑的思维品质和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同时,在严格的数学运算训练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通过数学建模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及數学应用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全人格”蕴蓄力量。
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高数课程思政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且教育的影响程度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甚合理。一些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衔接不恰当,生搬硬套;或者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时学生的代入感不强,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课程思政元素形式、内容还不够丰富,仍需深入挖掘。高数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讲述最多的是数学史、哲学思想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然而学生更期待看到数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及我国在数学方面的成就等内容。
三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思政教育时语气、态度等表达方式欠妥,可能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一些教师在课上给学生讲道理,但由于说话的语气过于“强硬”,给学生的感觉更像是“说教”,反倒让学生反感。
三、高数教学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研究
(一)合力建设高数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仅靠高数教师“孤军奋战”远远不够。体系建设是个团队活,需要各方面人才合作方能建成、建好。高数教师精心设计的思政“桥段”在课堂实施后未能引起学生共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经验不够。不可否认,高数教师在传授数学专业知识时游刃有余,但就抓住学生心理并对其进行思政教育,思政课教师则更有发言权。因此,合力建设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必不可少。高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密切联系学校思政课教师,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合理选择育人案例,充分剖析学生心理,恰当组织教学语言,更好地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真正实现协同育人。
(二)聚焦数学课程思政资源,突出数学育人价值
课程思政,要从课程本身出发,凝练和聚焦思政元素,讲好每门课程自己的故事,于无形中教化学生。因此,在探索高数课程思政教学的道路上,理应突出数学教育自身的价值。
1.数学的美育价值。数学处处蕴含着结构美、语言美和逻辑美。数学中的各种公式与数量关系,形成了各种意涵的数学结构,形式简单但结论深刻,具有结构美。看似处处不规则的分形图形,却又体现着从整体到局部的相似性,引导我们发掘自然与生活中隐藏的规律,更加透彻地理解美。数学语言精练而准确,内涵之深刻,富有数学表达的语言美。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无论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还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或类比,无不体现着数学的逻辑美。数学的美育价值,在于于数学结构之中发现美、于数学语言之中体验美、于数学推理之中创造美。数学的美育功能,即在引导学生发现、体验、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其审美素养,激发其创新活力。
2.数学的应用价值。“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3]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意识仍停留在买卖算账的层面上,这着实矛盾。学生对于数学应用的偏见,更多是因为课堂所授理论知识与现实脱节。数学模型,正是连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作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建模在一定程度上更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必须亮出“真刀实剑”。例如,教师在讲授函数的最值问题时,可联系实际摆出现实中的最优化问题,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建立函数模型求解。如此,以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导入教学,既能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可度,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及数学应用能力,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 3.数学的文化价值。文化与历史总是密不可分。学生了解数学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数学原貌和全景的过程,更是学生领会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对数学史的介绍与分析,对于帮助学生厚积文化底蕴、强化价值引领尤为必要。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等,足以让学生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深感自豪。西方数学在“微积分”时代的迅速发展,大力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时中国衰落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五四运动后中国近代数学发展史上所取得的种种成果,为我们拉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幅幅美丽画卷。教师应通过数学文化的熏陶,让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持续发力。
4.数学的思想方法。高等数学课程蕴藏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观点。比如,学生在处理常量与变量时了解数量间的对立和统一,在运用极限理论中掌握运动的内涵,通过导数的几何意义明了质量互变关系,在认识定积分概念的過程中体会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等。正如恩格斯所言:“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不仅是拓宽知识面的过程,更是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过程,是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进而系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故而,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系统方法,是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应有之义。
5.科学的精神态度。数学领域的丰硕成果,是数学家们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结晶。数学发展史上三次危机的出现,源于无数数学家敢于质疑、科学批判的态度;而他们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精神,又促进数学基础理论逐渐发展和完善。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与发展,本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态度,终获得举世瞩目的数学成就。数学奇才陈景润多年来从事数学研究,废寝忘食,即便疾病缠身也不曾放弃,这正是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精神的最佳写照。课堂教学本身对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也大有裨益。高数课堂教学中不乏大量的数学运算,而严格的数学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细致与耐心中收获成长。
(三)课程思政对高数教学的反作用
课程思政若实施得恰到好处,反过来能增强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学生要想学懂、学好高等数学,贵在“坚持”二字。然而,许多学生面对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和难免枯燥的学习过程,往往提不起兴趣,甚至半途而废。于是,如何化抽象为具象、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了考验高职数学教师教学功底的一大难题,而课程思政刚好是解决该问题的一剂良药。学生在体验数学之美的过程中将逐步卸下对抽象知识的防备,继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下渐渐领会到数学的重要性,进而强化自身的学习自觉。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为课堂教学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课程思政给高数课堂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但也要注意过犹不及。课程思政设计,并不以高频次取胜,而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于细微处发挥大作用。此外,实施课程思政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方能达成共识。毕竟,思政教育如果内容空洞,或“本末倒置”占据课堂教学的大半时间,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四、结语
高数教师对课程思政首先要有坚定的“自信”,为人师表,自觉以行导人、以事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4],持之以恒,辅以“亲和力”这一法宝,方能达成育人功效。课程思政不仅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更是当下难得的机遇。我们应积极推进高数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实现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良性循环,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
致谢
张孝理教授在论文选题及个别观点上给予了我启发,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05-28.
[2]李万军.课程思政理念下数学教育目标解析[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0(2):76-80.
[3]赵宏量.大哉,数学之为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高明.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3):60-66.
编辑 郭小琴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数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184-02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存在于课程教学与教改的各环节中。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积极推进高数教学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既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更是充分发挥高数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功能、实现育人目标的迫切需要。
一、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目标
课程思政既是整体性的课程观,亦是源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的一种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我们遵从课程自身的特色强化显性思政、优化隐性思政,而非千篇一律。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一些特有的素质和能力上具有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作用。数学教学,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基于这一特点,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旨在通过深入挖掘数学课程思政元素,辅以文化、历史、哲学、“三观”等多元视角,在数学基本知识、方法与思想[2]的传授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素质的形成,进而培养学生善抓主要矛盾、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条理分明、思路清晰、符合逻辑的思维品质和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同时,在严格的数学运算训练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通过数学建模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及數学应用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全人格”蕴蓄力量。
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高数课程思政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且教育的影响程度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甚合理。一些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衔接不恰当,生搬硬套;或者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时学生的代入感不强,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课程思政元素形式、内容还不够丰富,仍需深入挖掘。高数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讲述最多的是数学史、哲学思想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然而学生更期待看到数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及我国在数学方面的成就等内容。
三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思政教育时语气、态度等表达方式欠妥,可能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一些教师在课上给学生讲道理,但由于说话的语气过于“强硬”,给学生的感觉更像是“说教”,反倒让学生反感。
三、高数教学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研究
(一)合力建设高数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仅靠高数教师“孤军奋战”远远不够。体系建设是个团队活,需要各方面人才合作方能建成、建好。高数教师精心设计的思政“桥段”在课堂实施后未能引起学生共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经验不够。不可否认,高数教师在传授数学专业知识时游刃有余,但就抓住学生心理并对其进行思政教育,思政课教师则更有发言权。因此,合力建设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必不可少。高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密切联系学校思政课教师,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合理选择育人案例,充分剖析学生心理,恰当组织教学语言,更好地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真正实现协同育人。
(二)聚焦数学课程思政资源,突出数学育人价值
课程思政,要从课程本身出发,凝练和聚焦思政元素,讲好每门课程自己的故事,于无形中教化学生。因此,在探索高数课程思政教学的道路上,理应突出数学教育自身的价值。
1.数学的美育价值。数学处处蕴含着结构美、语言美和逻辑美。数学中的各种公式与数量关系,形成了各种意涵的数学结构,形式简单但结论深刻,具有结构美。看似处处不规则的分形图形,却又体现着从整体到局部的相似性,引导我们发掘自然与生活中隐藏的规律,更加透彻地理解美。数学语言精练而准确,内涵之深刻,富有数学表达的语言美。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无论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还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或类比,无不体现着数学的逻辑美。数学的美育价值,在于于数学结构之中发现美、于数学语言之中体验美、于数学推理之中创造美。数学的美育功能,即在引导学生发现、体验、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其审美素养,激发其创新活力。
2.数学的应用价值。“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3]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意识仍停留在买卖算账的层面上,这着实矛盾。学生对于数学应用的偏见,更多是因为课堂所授理论知识与现实脱节。数学模型,正是连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作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建模在一定程度上更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必须亮出“真刀实剑”。例如,教师在讲授函数的最值问题时,可联系实际摆出现实中的最优化问题,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建立函数模型求解。如此,以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导入教学,既能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可度,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及数学应用能力,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 3.数学的文化价值。文化与历史总是密不可分。学生了解数学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数学原貌和全景的过程,更是学生领会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对数学史的介绍与分析,对于帮助学生厚积文化底蕴、强化价值引领尤为必要。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等,足以让学生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深感自豪。西方数学在“微积分”时代的迅速发展,大力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时中国衰落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五四运动后中国近代数学发展史上所取得的种种成果,为我们拉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幅幅美丽画卷。教师应通过数学文化的熏陶,让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持续发力。
4.数学的思想方法。高等数学课程蕴藏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观点。比如,学生在处理常量与变量时了解数量间的对立和统一,在运用极限理论中掌握运动的内涵,通过导数的几何意义明了质量互变关系,在认识定积分概念的過程中体会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等。正如恩格斯所言:“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不仅是拓宽知识面的过程,更是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过程,是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进而系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故而,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系统方法,是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应有之义。
5.科学的精神态度。数学领域的丰硕成果,是数学家们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结晶。数学发展史上三次危机的出现,源于无数数学家敢于质疑、科学批判的态度;而他们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精神,又促进数学基础理论逐渐发展和完善。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与发展,本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态度,终获得举世瞩目的数学成就。数学奇才陈景润多年来从事数学研究,废寝忘食,即便疾病缠身也不曾放弃,这正是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精神的最佳写照。课堂教学本身对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也大有裨益。高数课堂教学中不乏大量的数学运算,而严格的数学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细致与耐心中收获成长。
(三)课程思政对高数教学的反作用
课程思政若实施得恰到好处,反过来能增强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学生要想学懂、学好高等数学,贵在“坚持”二字。然而,许多学生面对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和难免枯燥的学习过程,往往提不起兴趣,甚至半途而废。于是,如何化抽象为具象、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了考验高职数学教师教学功底的一大难题,而课程思政刚好是解决该问题的一剂良药。学生在体验数学之美的过程中将逐步卸下对抽象知识的防备,继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下渐渐领会到数学的重要性,进而强化自身的学习自觉。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为课堂教学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课程思政给高数课堂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但也要注意过犹不及。课程思政设计,并不以高频次取胜,而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于细微处发挥大作用。此外,实施课程思政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方能达成共识。毕竟,思政教育如果内容空洞,或“本末倒置”占据课堂教学的大半时间,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四、结语
高数教师对课程思政首先要有坚定的“自信”,为人师表,自觉以行导人、以事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4],持之以恒,辅以“亲和力”这一法宝,方能达成育人功效。课程思政不仅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更是当下难得的机遇。我们应积极推进高数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实现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良性循环,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
致谢
张孝理教授在论文选题及个别观点上给予了我启发,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05-28.
[2]李万军.课程思政理念下数学教育目标解析[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0(2):76-80.
[3]赵宏量.大哉,数学之为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高明.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3):60-66.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