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洛宁县城北侧凤翼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是崩塌群、不稳定斜坡)直接威胁着县城及周边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险情等级为特大型。通过调查、测绘、勘探等手段,对崩塌体进行稳定性评价,针对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治理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县城周边地质环境现状,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威胁。
【关键词】洛宁县城;凤翼山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该灾害区位于洛宁县城北侧凤翼山及周边范围内,东起县城东沟、西至磨沟西侧、南起县城S323省道、北至凤翼山山顶,东西长3.2km,南北宽1.1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38′25″—111040′05″,北纬34023′25″—34024′55″,面积约3.91km2。分布有政府机关、居民住宅、疗养院、学校、市场、公路等,人口密集。凤翼山位于黄土塬地貌,高陡边坡较多,在受降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致使边坡失稳,形成崩塌,存在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威胁县城及周边居民2100多人生命财产安全。
1、环境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
洛宁县地处豫西山区,洛河中游,属中低山区。北部为崤山东段,南部为熊耳山,中部为洛宁断陷盆地,地势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县境地貌按其成因、形态及地层等因素,可分为:侵蚀构造中山地貌、侵蚀构造低山丘陵地貌、侵蚀堆积黄土台塬、堆积倾斜平原。
1.2地层岩性
治理区岩性主要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系第四系中更新统(QP2ep)风积—洪积层。该层土体密实程度中等,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具有湿陷性,径流潜蚀作用强烈,工程稳定性差。
2、地质灾害现状
经调查,治理区地质灾害主要以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区内崩塌群地质灾害隐患16处,不稳定斜坡10处。
2.1崩塌群
随着洛宁县城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沿黄土边坡修筑了大量的居民住宅,新的住宅区和老城区已连成一片。边坡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极易发生崩塌灾害。自然因素是地形切割较强烈而形成,人为因素主要是修建公路、民房建设时人工开挖坡脚造成切坡过陡引起的。凤翼山及周边崩塌群的存在为城北居民及城市建设带来的威胁和危害越来越大,通过实地调查统计,治理区范围内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16处,调查区域内人工开挖边坡形成的崩塌隐患点规模较大,突发性强,潜在危险性大。见表3-1
洛宁县城北凤翼小区崩塌(调查编号:B14):位于城北的磨沟中,坐标位置:X:3807896.35 Y:37558629.47。崩塌坡总长约300m,自然坡度45~65°,坡宽75m,居民房后的坡高70m,人工开挖坡度80~85°,近于直立,坡向239°,坡顶发现两条拉张裂缝,坡体前缘已发生过局部崩塌。由于坡体由第四系粉土、粉质粘土组成,垂直节理发育。遇暴雨或持续强降雨,雨水径流沿裂隙入渗,在动水压力和重力作用下,易产生倾倒,在居民房后等部位已发现崩积物;该坡体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为大型崩塌。
2.2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指目前正处于或将来可能处于变形阶段,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崩塌或滑坡灾害的边坡,是一种潜在地质灾害。
通过对灾害区不稳定斜坡进行调查,对城镇居民、工矿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具有威胁的不稳定斜坡有10处,均为黄土斜坡。不稳定斜坡的主要类型见表3-2。
3、治理的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搬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期治理”的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以治理区地质灾害稳定性为出发点,着重实效,充分发挥减灾避灾效应。
3.3“搬迁避让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搬迁避让为主,防患于未然;确实无法进行搬迁的,由专业技术部门进行充分论证,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做到搬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4、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治理区地质灾害多属高陡边坡,坡度陡直,范围较大,威胁人员及财产众多,并出现多处地面变形迹象。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进行治理。
4.1搬迁工程
对治理难度较大地段,采取搬迁避让方式,初步统计,不稳定斜坡下方共计搬迁158户。搬迁位置可在洛宁县洛河南坡头和程寨之间,征地面积50亩。
4.2削方工程
对不易搬迁避让地段的不稳定斜坡进行土方清理,将陡峭的坡面转换成自然稳定角根据场地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采取1:1台阶放坡,坡角为45°。每隔6~8m高设置3.0m宽的马道。
4.3截排水工程
为防止降雨侵蚀坡面,在马道沿坡面内侧和山坡外缘设置截排水沟。设计截排水沟采用倒梯形设计,流水断面底宽0.35m,深0.4m,上口宽0.50m,壁厚为0.15m,排水渠共计长度为3720m。截排水渠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排水沟每20m,设2cm宽伸缩缝,缝内填沥青木板。
4.4挡墙工程
为防止坡面土体滑落毁坏坡脚,在不稳定斜坡坡底修建C20混凝土挡墙。设计挡墙高3.0~6.0m,顶宽1.0m,底宽2.0~3.5m,基础埋深1.5m,下设0.2m厚C15混凝土垫层。墙体留有泄水孔,横向间隔为2m,竖向间隔为1m,交错排列,墙后填0.5m宽砂砾滤料,其余以外为填土。
4.5生物工程
对开挖后的边坡进行植草绿化,同时在挡墙外缘和边坡种植侧柏,固结土体,美化环境。
5、治理效果
通过对灾害区的治理,可以消除县城及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解决人民群众居住地与地质灾害隐患点犬牙交错的现状,保护县城及周边居民21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除地质灾害对居民生命的威胁,极大地改善县城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人居环境。
随着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人们和谐稳定,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洛宁县的整体地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凤翼山小区治理效果图见图5-1
6、结语
本文通过调查、测绘、勘探等手段,对凤翼山地质灾害问题现状进行分析评价,针对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治理后将从根本上改变县城周边地质环境现状,消除地质灾害对居民生命的威胁。以期对国内开展类似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中国地调局,2008
[2]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技术要求,河南省国土厅,2014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4,15(2: 29-34)
作者简介
张维(1972-),男,汉族,高级工程师,水工环地质专业,主要从事地质环境技术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洛宁县城;凤翼山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该灾害区位于洛宁县城北侧凤翼山及周边范围内,东起县城东沟、西至磨沟西侧、南起县城S323省道、北至凤翼山山顶,东西长3.2km,南北宽1.1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38′25″—111040′05″,北纬34023′25″—34024′55″,面积约3.91km2。分布有政府机关、居民住宅、疗养院、学校、市场、公路等,人口密集。凤翼山位于黄土塬地貌,高陡边坡较多,在受降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致使边坡失稳,形成崩塌,存在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威胁县城及周边居民2100多人生命财产安全。
1、环境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
洛宁县地处豫西山区,洛河中游,属中低山区。北部为崤山东段,南部为熊耳山,中部为洛宁断陷盆地,地势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县境地貌按其成因、形态及地层等因素,可分为:侵蚀构造中山地貌、侵蚀构造低山丘陵地貌、侵蚀堆积黄土台塬、堆积倾斜平原。
1.2地层岩性
治理区岩性主要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系第四系中更新统(QP2ep)风积—洪积层。该层土体密实程度中等,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具有湿陷性,径流潜蚀作用强烈,工程稳定性差。
2、地质灾害现状
经调查,治理区地质灾害主要以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区内崩塌群地质灾害隐患16处,不稳定斜坡10处。
2.1崩塌群
随着洛宁县城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沿黄土边坡修筑了大量的居民住宅,新的住宅区和老城区已连成一片。边坡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极易发生崩塌灾害。自然因素是地形切割较强烈而形成,人为因素主要是修建公路、民房建设时人工开挖坡脚造成切坡过陡引起的。凤翼山及周边崩塌群的存在为城北居民及城市建设带来的威胁和危害越来越大,通过实地调查统计,治理区范围内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16处,调查区域内人工开挖边坡形成的崩塌隐患点规模较大,突发性强,潜在危险性大。见表3-1
洛宁县城北凤翼小区崩塌(调查编号:B14):位于城北的磨沟中,坐标位置:X:3807896.35 Y:37558629.47。崩塌坡总长约300m,自然坡度45~65°,坡宽75m,居民房后的坡高70m,人工开挖坡度80~85°,近于直立,坡向239°,坡顶发现两条拉张裂缝,坡体前缘已发生过局部崩塌。由于坡体由第四系粉土、粉质粘土组成,垂直节理发育。遇暴雨或持续强降雨,雨水径流沿裂隙入渗,在动水压力和重力作用下,易产生倾倒,在居民房后等部位已发现崩积物;该坡体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为大型崩塌。
2.2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指目前正处于或将来可能处于变形阶段,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崩塌或滑坡灾害的边坡,是一种潜在地质灾害。
通过对灾害区不稳定斜坡进行调查,对城镇居民、工矿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具有威胁的不稳定斜坡有10处,均为黄土斜坡。不稳定斜坡的主要类型见表3-2。
3、治理的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搬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期治理”的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以治理区地质灾害稳定性为出发点,着重实效,充分发挥减灾避灾效应。
3.3“搬迁避让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搬迁避让为主,防患于未然;确实无法进行搬迁的,由专业技术部门进行充分论证,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做到搬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4、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治理区地质灾害多属高陡边坡,坡度陡直,范围较大,威胁人员及财产众多,并出现多处地面变形迹象。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进行治理。
4.1搬迁工程
对治理难度较大地段,采取搬迁避让方式,初步统计,不稳定斜坡下方共计搬迁158户。搬迁位置可在洛宁县洛河南坡头和程寨之间,征地面积50亩。
4.2削方工程
对不易搬迁避让地段的不稳定斜坡进行土方清理,将陡峭的坡面转换成自然稳定角根据场地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采取1:1台阶放坡,坡角为45°。每隔6~8m高设置3.0m宽的马道。
4.3截排水工程
为防止降雨侵蚀坡面,在马道沿坡面内侧和山坡外缘设置截排水沟。设计截排水沟采用倒梯形设计,流水断面底宽0.35m,深0.4m,上口宽0.50m,壁厚为0.15m,排水渠共计长度为3720m。截排水渠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排水沟每20m,设2cm宽伸缩缝,缝内填沥青木板。
4.4挡墙工程
为防止坡面土体滑落毁坏坡脚,在不稳定斜坡坡底修建C20混凝土挡墙。设计挡墙高3.0~6.0m,顶宽1.0m,底宽2.0~3.5m,基础埋深1.5m,下设0.2m厚C15混凝土垫层。墙体留有泄水孔,横向间隔为2m,竖向间隔为1m,交错排列,墙后填0.5m宽砂砾滤料,其余以外为填土。
4.5生物工程
对开挖后的边坡进行植草绿化,同时在挡墙外缘和边坡种植侧柏,固结土体,美化环境。
5、治理效果
通过对灾害区的治理,可以消除县城及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解决人民群众居住地与地质灾害隐患点犬牙交错的现状,保护县城及周边居民21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除地质灾害对居民生命的威胁,极大地改善县城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人居环境。
随着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人们和谐稳定,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洛宁县的整体地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凤翼山小区治理效果图见图5-1
6、结语
本文通过调查、测绘、勘探等手段,对凤翼山地质灾害问题现状进行分析评价,针对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治理后将从根本上改变县城周边地质环境现状,消除地质灾害对居民生命的威胁。以期对国内开展类似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中国地调局,2008
[2]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技术要求,河南省国土厅,2014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4,15(2: 29-34)
作者简介
张维(1972-),男,汉族,高级工程师,水工环地质专业,主要从事地质环境技术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