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在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讨论问题驱动的三种教学方法,并进一步展开了具体的论述,对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可行性依据.
关键词:问题驱动中学数学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数学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数学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严格的学习模式,缜密的计算体系,完整的思维构图,复杂而又包含逻辑的演算推演等.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都不得不折服于数学精密的计算.利用问题驱动思维开展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本质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一、数形结合的问题驱动教学方法
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数与形的有效构成.这样的构成方式是一种富有数学特点的信息转换的模式,在用图象的性质说明了数的事实后,又能与之前的概念性质相呼应.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直觉的感知思维是数形结合过程中的两种主要思维方式.数形结合是在达到了沟通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数学理解途径.
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特征后,开始讲解基本全等三角形的画法: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線段平行且相等;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在学生了解基本的理论概念和画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今后考试中面对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题时根据数形结合方法解答问题.
二、知识框架的问题驱动教学方法
在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构建中,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为知识框架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知识构建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互动过程中提供有力的知识框架.教师如果对学生平常不懂的问题进行有效解析,再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就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
例如,在讲“对称图形——圆”时,教师不能直接讲授圆的画法,再进行反复的演练.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应该按照学生各自的特点设计问题驱动,展示数学知识从发展到形成的过程,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效果.比如,“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圆的具体度数”?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想象,然后教师进行点拨,让学生发现原有的知识点——圆周率,在合理运用圆周率的基础上,在坐标系上画出圆.这样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就是搭建知识框架的问题驱动.对教师而言,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创新教学的思维和理念.
三、变式教学的问题驱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要通过变相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变式教学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类.概念性变式就是更加直观地说明事物的本质,或者通过变换突出事物的本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质,并形成对事物认知的科学概念.过程性变式就是在教学中有层次地推进,让学生分步解决问题,以便积累解题的经验.
例如,在讲“走进图形世界”时,对其中“多边形外角和”的讲解,教师可以采用定理变式设计问题驱动:问题1:如果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相等,并且小于45°,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最小是多少?问题2:若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其相邻内角的二分之一,则它的每个外角的度数和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分别为多少?在以上的问题探讨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驱动方法,让学生来解答.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方法,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刘明东.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驱动式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6.
魏晓华.浅谈“问题解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J].价值工程,2011,10.
关键词:问题驱动中学数学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数学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数学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严格的学习模式,缜密的计算体系,完整的思维构图,复杂而又包含逻辑的演算推演等.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都不得不折服于数学精密的计算.利用问题驱动思维开展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本质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一、数形结合的问题驱动教学方法
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数与形的有效构成.这样的构成方式是一种富有数学特点的信息转换的模式,在用图象的性质说明了数的事实后,又能与之前的概念性质相呼应.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直觉的感知思维是数形结合过程中的两种主要思维方式.数形结合是在达到了沟通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数学理解途径.
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特征后,开始讲解基本全等三角形的画法: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線段平行且相等;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在学生了解基本的理论概念和画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今后考试中面对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题时根据数形结合方法解答问题.
二、知识框架的问题驱动教学方法
在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构建中,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为知识框架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知识构建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互动过程中提供有力的知识框架.教师如果对学生平常不懂的问题进行有效解析,再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就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
例如,在讲“对称图形——圆”时,教师不能直接讲授圆的画法,再进行反复的演练.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应该按照学生各自的特点设计问题驱动,展示数学知识从发展到形成的过程,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效果.比如,“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圆的具体度数”?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想象,然后教师进行点拨,让学生发现原有的知识点——圆周率,在合理运用圆周率的基础上,在坐标系上画出圆.这样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就是搭建知识框架的问题驱动.对教师而言,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创新教学的思维和理念.
三、变式教学的问题驱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要通过变相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变式教学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类.概念性变式就是更加直观地说明事物的本质,或者通过变换突出事物的本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质,并形成对事物认知的科学概念.过程性变式就是在教学中有层次地推进,让学生分步解决问题,以便积累解题的经验.
例如,在讲“走进图形世界”时,对其中“多边形外角和”的讲解,教师可以采用定理变式设计问题驱动:问题1:如果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相等,并且小于45°,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最小是多少?问题2:若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其相邻内角的二分之一,则它的每个外角的度数和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分别为多少?在以上的问题探讨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驱动方法,让学生来解答.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方法,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刘明东.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驱动式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6.
魏晓华.浅谈“问题解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J].价值工程,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