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爱国情 两个“可怜人”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似一杯陈年老酒,浓香扑鼻,回味绵长,经久不散。自20世纪20年代起直至今日,它一直被选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它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田。这都是因为它张扬着爱国主义的主题,鲜活着两个“可怜的人”。
  “可怜的人”——小弗郎士
  可怜的小弗郎士,你可真是“少壮不努力” 啊!早晨上学竟然去得那样晚,上学的路上竟然因为怕老师问你“分词”而到野外去玩耍;你竟然认为画眉鸟婉转的歌唱和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你还曾旷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你到现在“几乎还不会作文”。幸好你还能管住你自己,否则,你连这“最后一课”都会错过,那可真是要可怜一世、遗憾终生了!可怜的小弗郎士,你可知道“分词”其实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难学呀!你不是亲身体验到了吗?只要细心地听老师讲解,就能全部听懂。你既已听懂,就能牢牢记住自己民族的语言,这就如同你“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即使侵略者眼下占领了你的家园,但终有一天你会用手中的“钥匙”,将那些普鲁士士兵从你的家园赶出去,到那时,你就会“而今识尽愁滋味”了,就会加倍地珍惜那如金的光阴和那如歌的课堂了。
  “可怜的人”——韩麦尔先生
  可怜的韩麦尔先生,因为你常常让你的学生丢下功课去为你浇花,因为你要去钓鱼就随意地给你的学生放假,因为你总在胳膊底下挟着那吓人的铁戒尺,并拿它在桌子上紧敲,使你的学生非常地怕你而厌学、弃学,乃至他们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分词”的用法,也“几乎还不会作文”。可如今,因为普鲁士军队的入侵,你不得不离开你生活了四十年的小院和你朝夕相处的学生,还有那擦光了、磨损了的课桌椅,长高了的桃树,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的紫藤。虽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但你能在这“最后一课”上以你那身“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装束、平时少有的温和,以及“好像许多面小国旗”似的挂在我们课桌上的字帖,招引来了郝叟老头、从前的邮递员及其他镇上的人都来听你这“最后一课”。你那对法语的无比的热爱、深刻的理解和精辟的讲解,使镇上的人们都听得那样的投入,甚至连你那顽皮的学生小弗郎士也听得那样的细心,竟全都听懂了你所讲的语法,更从你的神情里,懂得了你此时此刻“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你“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的心情。只可惜,这已经是无法实现的了。但是,你“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的“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像两颗饱满的种子,已经深深地种在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人民的心中,并必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可怜的小弗郎士,可怜的韩麦尔先生,从你们的遭遇中,我们深深地懂得:语言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的象征;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青少年学生,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安宁的生活学习环境,有那么多和蔼可亲的老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积极主动、勤奋努力地学习祖国的语文呢?
其他文献
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上,也许它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了,但那天,我却流泪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妈妈去学校开完家长会后,我收到了一封信,一封妈妈写给我的信。记得我拿到这封信的时候,心里有些慌乱,又有些疑问:要求一向严格的妈妈在这封信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一时间,我竟不敢打开它。  夜晚,坐在窗前,我鼓足勇气,轻轻撕开信封。一共有两张纸,不错,是妈妈的字迹。我的心猛地跳了起来。我一字一句地读着:“
从小,我就沉醉在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里。    初识童话    第一次,爸爸帮我买回了《格林童话》,那是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翻开书,草草地看了几页之后,就把它放在了一边。爸爸亲切地问我:“喜欢吗?”“不喜欢——”我把声音拖得长长的,语气中还带有几分抱怨。“我念给你听。”听着,听着,我慢慢地入迷了,不停地问“然后呢”。我渐渐喜欢上了故事中高贵美丽的公主、机智勇敢的王子,我憎恨阴险恶毒的巫婆,我开始学
一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这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
问:我是个爱写作的女孩,以前曾有幸被老师选去参加作文竞赛而获奖。可是近来我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写不好,而班上另一位同学总是超过我许多,所以我担心这学期的作文比赛她会被老师选中,与我一起参加。如果在竞赛中她又超过我,我在班里就没有立足之地了。虽说是有竞争才有进步,可我不愿这样。(紫色蒲公英)  答:这场竞争看来你是逃不掉了。不过,虽然竞争有胜败,但“失败”的后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就这件事来讲,如果
[引读]  古往今来,书信,架起了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传承着人类世界的种种美好。但在今天,这个电话、网络日趋普及的现代社会里,传统的书信,似乎正渐渐离我们远去。不知道,同学们的生活中,是否还常有书信相伴?面对书信,你们又会想到什么?  本期我们精心选取了几封书信。让我们一起聆听傅雷先生阐述对艺术应有怎样的追求,听奥巴马总统讲述责任和梦想,听陈文茜女士谈珍爱青春,随郑杰校长体验读书的幸福。  他们
近几年研究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和生平事迹,和冯友兰交往较多、过从较密的人自然也进入笔者的视野,方镇中就是其中一位,他和冯友兰有同乡之谊和师生之情。方、冯两家虽然都在河南唐河,但一在东边的井楼,一在南边的祁仪,两地相距百里,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这已经是很远的距离了。  方镇中和冯友兰的交往始于1918年,是在河南甲等工业学校。那年夏天,冯友兰从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到这所学校任教,教授国文和修身课,这年秋天
篱笆是乡村特有的景致,点缀出乡村独特而富有诗意的气质。  那一根根或粗或细的白桦树枝条,散漫地插在泥土中,便成了篱笆——一面原生态的墙,一道质朴的屏障。它就像裙摆上的蕾丝,飞舞在村庄里,各色各样:素淡点的,银灰的篱笆上缠绕着棕色的藤条,稀稀落落,显得自然平淡;活泼些的,泛青的细枝丫上爬满了柔嫩的青藤,像绿茸茸的手杖,诱人取下把玩;典雅点的,一串扶芳藤,曲折地旋绕,顶部撑开一朵淡紫色的小花,羞羞答答
《七律·长征》是一首以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为题材的革命史诗,它属于“战争题材”诗歌的范畴。描写战争题材的诗歌,自古以来在诗歌家族里就是一支繁茂的脉系,无论是在《诗经》《楚辞》里,还是在唐诗宋词中,它都占有一席重要之地。但是,就其风格而言,古代诗人往往都以战争场面的残酷,或行军路途的凄苦,或别妻离子的思念等为表现内容,大多呈“悲壮凄苦,哀怨忧愤”的风格。请看《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
记得小时候,在私塾里读《古文观止》,其中有一篇《五柳先生传》,对五柳先生的为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甚为景仰,而对其“好读书,不求甚解”一点尤感兴趣。小小年纪,世情未谙,对于那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情怀,虽然敬佩,但毕竟还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更大的兴趣:而对“读书不求甚解”一项,却正中下怀。因为那时,我对这句话的表面理解是:读不懂,也就算了,不必过分钻研强求其解。这就适合了我那懒散贪玩的童心,每当读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你会觉得似曾相识。是啊,参与或关注过2011年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的你,肯定会会心一笑:“快乐的烦心事”“如果时间可以按下暂停键”,不正是这一届大赛复赛的作文题么?  正是。本期“相约读书林”围绕这两个话题辑录了一组文章,供同学们参考阅读。  它们或许印证了命题的思路;或许也能跟大家产生一点碰撞与交流。但,我们以为,一个好的作文命题,不只是为了激发你的写作灵感,引出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