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利用技术优化教学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直绕不开的两个要求是资源与平台。关于资源,现在最新的微课发展势头超过了课件,正大踏步地勇猛往前进。关于平台,却仍然没有哪一种革新式的概念可以一统教育,还需要继续进步。为此,我们总结近几年出现的教学平台应用特点与问题缺陷,反思平台的研发方向与应用需求。
● 较多平台的开发对象不是面向学生
平台,原本是搭建一种环境改变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自主。然而,专业公司开发的平台较多是面向教师的,不论是教学资源、课堂视频上传,还是作业提交、学习评价等活动,在构建上都是以教师为主要使用对象。例如,在内容组织形式上,基本是以教师工作室或者教材目录为空间的,极少有以学生学习过程与组织内容为空间的。
在这样的平台空间中,教师组织的内容一般都是静态的知识,而不是动态过程。这样的平台大都是以学科知识为分类,以上传为基本功能,加之作业批改和课堂讲解,平台仍然沦为一种传统教学的在线新载体,成为基于新技术打造的老教学工具而已。例如,学生提交作品之后,教师虽然可以在线点评,学生也能根据点评获得一定学分,但是学生学习中间的修订过程并无记录,也无对比,甚至再次修订上传后也不能得到重新评价。这样一来,平台仍然是属于单向的知识传输、操作考查,而非双向的学习探索与过程检测。
在这样的平台空间中,学习内容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这样的平台大都是教材、教案内容的平面化阅读,有的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也大都是与教学的流程同步组织的,极少会根据需求进行超链分析和主动搜索,因此主动学习的选择性还是很欠缺的。
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平台设计更多功能是面向教师的教,而不是面向学生的学,平台的使用进程与学习主线就很难符合学生的需求。
● 教育平台的封闭性造成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这个问题,在资源库时代就已经普遍存在。那时候,各家的资源文件格式、存储结构、平台功能、数据加密都自成体系,造成平台之间的数据难以沟通,信息孤岛林立。而今,社会公众平台之间关联紧密,视频网站、微博、微信、易企秀等信息互通、账户通用,这样的关联让信息自由分享,轻松共建。
教育平台在信息应用兼容性上,就没有公众平台远大的战略眼光,因封闭而固步,很多平台在数据导入、导出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平台使用时为何非要让学生进行繁琐地注册?如果只需要导入现成的学籍档案,或者其他平台的数据库、电子表格等学生数据,就能够批量注册学生用户,那会多么方便!
教育平台在课程资源的数据兼容性上,问题更多,相当多地受文件大小、类型的限制,又缺乏自动转码功能,造成学生发送作品前还需要进行各种格式的转换,繁杂的操作会冲淡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平台存在的另一个封闭表现,是喜欢针对更专业的内容,而不是针对学科领域提供开放的空间。例如,很多平台本身是公司、出版社等专门开发的,虽然增加了很多诸如学习场景、故事情节、练习测试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却往往在内容上不对外开放,不能结合教育发展,因而导致产生为教而教、与教材内容重复的观点,且平台信息与其他版本的教材内容相隔绝,进一步造成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相隔离,形成一个顽固的信息壁垒。
● 教育平台的功能单一对二次开发形成制约
教育平台功能单一的原因有两方面,既有公司与教育界合作的方式问题,也有平台开发的技术人员本身的教育观念、技术实力等问题。由于教育本身是非商业化的领域,在与公司的合作中往往只是学术与业务的配合,在没有更多资金支付知识产权或劳动力的情况下,公司容易削繁就简,而教育方也会因此趋于应付。再加上公司的教育专家与学术团队不能很好地深入一线,于是平台功能往往与教学实际相去甚远。例如,对老教材内容的淘汰机制,对新内容的更新措施,都难以与教育实际有良好的接口。反过来,广大教师因为官方的行政命令不得不使用平台,在资源的更新、教法的改进上并没有过强的认同,在二次开发上又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于是平台的后续效能无法提高,甚至因为心理等因素逐步抛弃平台。
● 构建像家一样温暖的平台是大势所趋
在很多地方,包括省级、市级的教育新一轮的教学平台已经在陆续开发,有的参照了QQ空间,有的运用了魔灯平台,有的采取了手机APP,各式各样的平台最新的发展就是在功能上采取更开放的格局,但是在技术、数据兼容性上却还需要再加努力,希望能够把教学平台打造成学生的网上之家。
像家一样的平台,在功能上不宜太多,功能太多就容易让学生迷路,分散精力。应该进行学习的流程提示、关键问题的推送服务和海量信息的关键词搜索。如此,在简洁的界面中快捷地完成学习,解决学习的难题,而非一步一步跟着资源去线性地学习,造成时间浪费,消耗学习兴趣。
像家一样的平台,在技术上需要兼容,学生可以很容易上传图文,甚至语音与视频,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互动,提高学习的效益。
像家一样的平台,在内容上要贴近教学内容,符合学习实际。不宜按教材,需要按领域给学生综合学习的环境。简单的问题,在课堂或者通过课本学生就已经很容易明白,完全没有必要再通过微课资源、交互教学等方式,教师应根据关键内容给出指引,结合学生的提问形成难点分析,在学生主动检索与平台有意推送中完成更有实效的学习。
总之,我们认为教育平台应发挥大教育格局的力量,让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把教法与学法巧妙结合,形成功能与资源合力,为学生学习形成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内容,这样的数字教育之家方能让学生减负而不是增压,对教师也是如此。
● 较多平台的开发对象不是面向学生
平台,原本是搭建一种环境改变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自主。然而,专业公司开发的平台较多是面向教师的,不论是教学资源、课堂视频上传,还是作业提交、学习评价等活动,在构建上都是以教师为主要使用对象。例如,在内容组织形式上,基本是以教师工作室或者教材目录为空间的,极少有以学生学习过程与组织内容为空间的。
在这样的平台空间中,教师组织的内容一般都是静态的知识,而不是动态过程。这样的平台大都是以学科知识为分类,以上传为基本功能,加之作业批改和课堂讲解,平台仍然沦为一种传统教学的在线新载体,成为基于新技术打造的老教学工具而已。例如,学生提交作品之后,教师虽然可以在线点评,学生也能根据点评获得一定学分,但是学生学习中间的修订过程并无记录,也无对比,甚至再次修订上传后也不能得到重新评价。这样一来,平台仍然是属于单向的知识传输、操作考查,而非双向的学习探索与过程检测。
在这样的平台空间中,学习内容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这样的平台大都是教材、教案内容的平面化阅读,有的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也大都是与教学的流程同步组织的,极少会根据需求进行超链分析和主动搜索,因此主动学习的选择性还是很欠缺的。
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平台设计更多功能是面向教师的教,而不是面向学生的学,平台的使用进程与学习主线就很难符合学生的需求。
● 教育平台的封闭性造成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这个问题,在资源库时代就已经普遍存在。那时候,各家的资源文件格式、存储结构、平台功能、数据加密都自成体系,造成平台之间的数据难以沟通,信息孤岛林立。而今,社会公众平台之间关联紧密,视频网站、微博、微信、易企秀等信息互通、账户通用,这样的关联让信息自由分享,轻松共建。
教育平台在信息应用兼容性上,就没有公众平台远大的战略眼光,因封闭而固步,很多平台在数据导入、导出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平台使用时为何非要让学生进行繁琐地注册?如果只需要导入现成的学籍档案,或者其他平台的数据库、电子表格等学生数据,就能够批量注册学生用户,那会多么方便!
教育平台在课程资源的数据兼容性上,问题更多,相当多地受文件大小、类型的限制,又缺乏自动转码功能,造成学生发送作品前还需要进行各种格式的转换,繁杂的操作会冲淡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平台存在的另一个封闭表现,是喜欢针对更专业的内容,而不是针对学科领域提供开放的空间。例如,很多平台本身是公司、出版社等专门开发的,虽然增加了很多诸如学习场景、故事情节、练习测试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却往往在内容上不对外开放,不能结合教育发展,因而导致产生为教而教、与教材内容重复的观点,且平台信息与其他版本的教材内容相隔绝,进一步造成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相隔离,形成一个顽固的信息壁垒。
● 教育平台的功能单一对二次开发形成制约
教育平台功能单一的原因有两方面,既有公司与教育界合作的方式问题,也有平台开发的技术人员本身的教育观念、技术实力等问题。由于教育本身是非商业化的领域,在与公司的合作中往往只是学术与业务的配合,在没有更多资金支付知识产权或劳动力的情况下,公司容易削繁就简,而教育方也会因此趋于应付。再加上公司的教育专家与学术团队不能很好地深入一线,于是平台功能往往与教学实际相去甚远。例如,对老教材内容的淘汰机制,对新内容的更新措施,都难以与教育实际有良好的接口。反过来,广大教师因为官方的行政命令不得不使用平台,在资源的更新、教法的改进上并没有过强的认同,在二次开发上又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于是平台的后续效能无法提高,甚至因为心理等因素逐步抛弃平台。
● 构建像家一样温暖的平台是大势所趋
在很多地方,包括省级、市级的教育新一轮的教学平台已经在陆续开发,有的参照了QQ空间,有的运用了魔灯平台,有的采取了手机APP,各式各样的平台最新的发展就是在功能上采取更开放的格局,但是在技术、数据兼容性上却还需要再加努力,希望能够把教学平台打造成学生的网上之家。
像家一样的平台,在功能上不宜太多,功能太多就容易让学生迷路,分散精力。应该进行学习的流程提示、关键问题的推送服务和海量信息的关键词搜索。如此,在简洁的界面中快捷地完成学习,解决学习的难题,而非一步一步跟着资源去线性地学习,造成时间浪费,消耗学习兴趣。
像家一样的平台,在技术上需要兼容,学生可以很容易上传图文,甚至语音与视频,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互动,提高学习的效益。
像家一样的平台,在内容上要贴近教学内容,符合学习实际。不宜按教材,需要按领域给学生综合学习的环境。简单的问题,在课堂或者通过课本学生就已经很容易明白,完全没有必要再通过微课资源、交互教学等方式,教师应根据关键内容给出指引,结合学生的提问形成难点分析,在学生主动检索与平台有意推送中完成更有实效的学习。
总之,我们认为教育平台应发挥大教育格局的力量,让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把教法与学法巧妙结合,形成功能与资源合力,为学生学习形成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内容,这样的数字教育之家方能让学生减负而不是增压,对教师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