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展依托课堂观察,促进课堂深度学习发生的行动研究,首先,掌握课堂“深度学习”发生的要素;其次,进行深度学习的课堂观察量表的开发,利用量表进行课堂观察与解读,完成深度学习课堂观察课例报告;再次,总结课堂观察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关键路径,形成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学习策略;最后,设计深度学习课堂评价表,对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关键词:深度学习;观察量表;课堂观察;课例报告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新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转型,转变育人方式,优化学生学习品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推动课堂深度学习发生的行动研究应运而生。
依托课堂观察,开展深度学习课例研修,将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它使教研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课堂观察运用特定的量表,主张“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其次,由“离散状”向“聚焦式”转变。主题式的课例研修,从教案的设计、量表的设计、观察的角度到观课后的研讨,都是聚焦于一个或几个主题的。最后,由“感性化”向“成果化”转变。深度学习课例研修活动后,组内成员要共同完成一份课例,形成成果。而在参与课堂观察和课例梳理过程中,深度学习的理念深入教师心中。可以说,这就是研究成果的转化,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转变。这将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 研究路径与策略
(一)明确课堂深度学习的核心思想
1. 重建课堂哲学: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
面对课堂教学的纷繁表象,教师需谨记“学校应以课堂为中心,课堂应以学习为中心”。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转变育人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让学生学得更好,是深度学习实践探索的意义所在。
2. 转变学科教学思想: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
面向未来,教师需看到,学科学习不仅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教师不仅要有学科思维,更需要有教育学的思维,要看到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学科教师的角色要从“学科教学”升级到“学科育人”的层面上来,从“学科知识代言人”升级为“如何成为学科育人的探索者”。
3. 确立深度学习指标:解决困境的学科路径
对于当前课堂中存在的浅表性学习、表演性学习,教师应主张从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入手。深度学习主张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追求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能动性,追求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追求学生学习结果的生成,追求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效能感等。因此,教师应确立课堂深度学习发生的六大指标,即情境创设、学生活动、策略指导、多元视角、合作学习、反馈评价。
4. 开展有效的课堂观察:基于量表的课堂观察
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的,选择有效的观察视角,确定观察点,设置课堂观察量表。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发现真实的教学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观察工具,有效记录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从而形成一套改进策略,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5. 听评课反刍课堂教学:给出课堂改进策略
依托课堂观察量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多维度、多视角地进行有效观察。同时,基于真实的数据和高度还原的话语分析,开展合作教研,给出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改进策略。
(二)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观察量表
1. 确立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原则
(1)基于研究目的,明晰课堂观察点
充分理解深度学习的本质,明晰推动初中课堂深度学习发生的要素,为量表的开发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原则来确定观察点。
(2)基于量表本身,表格编制要符合逻辑
开发课堂观察量表时,对已确定的观察点要进行合理细化。因此,编制小表时,要考虑观察量表中涉及的变量是否合理、逻辑是否完整、内容之间是否存在重叠或交叉等问题。
(3)基于记录过程,观察量表实操性要强
观察量表应用于实际的课堂观察,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开发出操作性强的量表。如量表语言要简练明确,便于观察者做出准确判断;记录方式要简洁,便于观察者快速记录和后期数据处理;观察情况要细分,便于观察者全面记录课堂情况;使用环境要详细说明,便于观察者明确站位等。
2. 明确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依据
深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讨论和有意义建构概念和知识的过程。结合课堂观察的四大要素,我们提炼出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发生的六大指标:情境创设、学生活动、策略指导、多元视角、合作学习以及反馈评价,初步明晰指向课堂深度学习发生的观察量表的视角和观察点。
3. 形成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步骤
一般情况,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需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综合分析、设计量表。首先,明确研究目的,选择有效的观察视角,并请教师对观察内容提出建议;接着,将收集的建议进行对比分析,初步确定观察点。
第二步,反复试用,修正完善。课堂观察量表的可行性需通过课堂实证检验。鉴于此,观察量表最好在不同的課堂中试用,便于发现不足,有助于进一步完善。
第三步,课前沟通,正式使用。因课型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和学习方式多元,课堂观察量表多需个性化定制。因此,课前要结合教案进行修改,并向使用者说明设计初衷和使用方法,使该量表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
4. 提炼观察量表观察结果的解读步骤
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将师生行为记入量表中,同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判断、选择。课堂观察结束后,进行数据分析和原因分析,进而得出观察结果。 以初中语文一堂作文课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1)观察点选点说明
本节课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设置了5个观察点,全都指向课堂深度学习的有效性:课程性质·情境·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写作策略讲解的有效性;學生学习·视角·参与写作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教学·评价·教师评价的有效性。
(2)观察表及观察结果说明
从“数据分析,横向比较”“语境分析,多维比较”“观察结果分析及教学建议”这三个方面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5. 撰写深度学习课堂观察课例报告
每一次深度学习课堂观察结束后,各观察小组都要撰写观察报告,形成课例报告。
(三)总结课堂观察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关键路径
1. 观察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进入“学习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向深度学习课堂转型,就是要避免课堂仅停留在学生的“舒适区”上,而是努力地找准学生的“学习区”。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经历,在真实的情境中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必然是真实的深度学习。关注学科知识与学生学习经历之间的融合,在知识世界和学生生活经验世界之中建立连接,是学科深度学习设计的关键所在。
2. 观察学习活动——关注真实完整的学习历程
从课堂观察经验来看,学生的学习历程是多样化的,但部分教师的教学有时过于简单。总是停留在学生的“已然”和“已知”上,课堂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学生读不出的深处,放在引导学生探索“未然”和“未知”上。同时,课堂应是学生试错的田野,但有时对于学生的试错,我们很难有耐心等待。部分学生的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需求未能得到关注和回应,学生的学习就会受阻,学习兴趣、学习效能都会受到影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课堂的内在逻辑关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学习经历,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深度学习,就是要让孩子经历真实完整的学习历程。
3. 观察合作学习——形成同伴引领的互进模式
合作学习,是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基于主题式学习的过程,也是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对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习积极性、共同去探讨研究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习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真实情境中真实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同伴互助、思维碰撞。在互动发言过程中,同伴的思维碰撞定能不断激发起新的认识,补充新的观点,让学生的理解抵达更高层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深度学习互动中,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让所有学生彼此之间有着积极依赖,让“孤立学习”走向“互惠学习”。
4. 观察指导策略——构建学生思维提升的阶梯
学习的过程是思维进阶式的过程,是许多重要学科素养变量在跨越多年的学习时间里持续发展的阶梯与路径。因此,教师应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进阶为抓手,从课堂观察中将问题引领、策略指导、捕捉冲突这三个方面入手,来观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恰当的学习指导策略培养学生思维进阶的能力,期望日常课堂教学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围绕核心问题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整合理解和高品质思维的形成。
5. 观察教学评价——营造学生有获得感的课堂
对于学生学习而言,完整意义上的“获得感”一定是真收获、真感觉与自我成就感的合而为一。深度学习是面向学生“获得感”而筑就的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带着真实的任务,去融身课堂、亲历课堂,收获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的感动。坚持以真实深度学习为追求的课堂教学转型与课堂文化培育,学生的学习品质必然能发生质的改变。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新教学背景下,不少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已悄然发生变化,深度学习正撬动课堂的教与学持续、生动地改变。在这样的课例研修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创造合作、参与合作、经历合作,指向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发现真实的教学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真实的观察工具,有效记录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从而形成改进策略,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春华.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舒晓玲,上海市,上海市嘉定区新城实验中学。
关键词:深度学习;观察量表;课堂观察;课例报告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新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转型,转变育人方式,优化学生学习品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推动课堂深度学习发生的行动研究应运而生。
依托课堂观察,开展深度学习课例研修,将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它使教研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课堂观察运用特定的量表,主张“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其次,由“离散状”向“聚焦式”转变。主题式的课例研修,从教案的设计、量表的设计、观察的角度到观课后的研讨,都是聚焦于一个或几个主题的。最后,由“感性化”向“成果化”转变。深度学习课例研修活动后,组内成员要共同完成一份课例,形成成果。而在参与课堂观察和课例梳理过程中,深度学习的理念深入教师心中。可以说,这就是研究成果的转化,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转变。这将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 研究路径与策略
(一)明确课堂深度学习的核心思想
1. 重建课堂哲学: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
面对课堂教学的纷繁表象,教师需谨记“学校应以课堂为中心,课堂应以学习为中心”。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转变育人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让学生学得更好,是深度学习实践探索的意义所在。
2. 转变学科教学思想: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
面向未来,教师需看到,学科学习不仅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教师不仅要有学科思维,更需要有教育学的思维,要看到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学科教师的角色要从“学科教学”升级到“学科育人”的层面上来,从“学科知识代言人”升级为“如何成为学科育人的探索者”。
3. 确立深度学习指标:解决困境的学科路径
对于当前课堂中存在的浅表性学习、表演性学习,教师应主张从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入手。深度学习主张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追求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能动性,追求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追求学生学习结果的生成,追求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效能感等。因此,教师应确立课堂深度学习发生的六大指标,即情境创设、学生活动、策略指导、多元视角、合作学习、反馈评价。
4. 开展有效的课堂观察:基于量表的课堂观察
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的,选择有效的观察视角,确定观察点,设置课堂观察量表。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发现真实的教学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观察工具,有效记录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从而形成一套改进策略,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5. 听评课反刍课堂教学:给出课堂改进策略
依托课堂观察量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多维度、多视角地进行有效观察。同时,基于真实的数据和高度还原的话语分析,开展合作教研,给出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改进策略。
(二)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观察量表
1. 确立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原则
(1)基于研究目的,明晰课堂观察点
充分理解深度学习的本质,明晰推动初中课堂深度学习发生的要素,为量表的开发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原则来确定观察点。
(2)基于量表本身,表格编制要符合逻辑
开发课堂观察量表时,对已确定的观察点要进行合理细化。因此,编制小表时,要考虑观察量表中涉及的变量是否合理、逻辑是否完整、内容之间是否存在重叠或交叉等问题。
(3)基于记录过程,观察量表实操性要强
观察量表应用于实际的课堂观察,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开发出操作性强的量表。如量表语言要简练明确,便于观察者做出准确判断;记录方式要简洁,便于观察者快速记录和后期数据处理;观察情况要细分,便于观察者全面记录课堂情况;使用环境要详细说明,便于观察者明确站位等。
2. 明确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依据
深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讨论和有意义建构概念和知识的过程。结合课堂观察的四大要素,我们提炼出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发生的六大指标:情境创设、学生活动、策略指导、多元视角、合作学习以及反馈评价,初步明晰指向课堂深度学习发生的观察量表的视角和观察点。
3. 形成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步骤
一般情况,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需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综合分析、设计量表。首先,明确研究目的,选择有效的观察视角,并请教师对观察内容提出建议;接着,将收集的建议进行对比分析,初步确定观察点。
第二步,反复试用,修正完善。课堂观察量表的可行性需通过课堂实证检验。鉴于此,观察量表最好在不同的課堂中试用,便于发现不足,有助于进一步完善。
第三步,课前沟通,正式使用。因课型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和学习方式多元,课堂观察量表多需个性化定制。因此,课前要结合教案进行修改,并向使用者说明设计初衷和使用方法,使该量表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
4. 提炼观察量表观察结果的解读步骤
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将师生行为记入量表中,同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判断、选择。课堂观察结束后,进行数据分析和原因分析,进而得出观察结果。 以初中语文一堂作文课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1)观察点选点说明
本节课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设置了5个观察点,全都指向课堂深度学习的有效性:课程性质·情境·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写作策略讲解的有效性;學生学习·视角·参与写作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教学·评价·教师评价的有效性。
(2)观察表及观察结果说明
从“数据分析,横向比较”“语境分析,多维比较”“观察结果分析及教学建议”这三个方面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5. 撰写深度学习课堂观察课例报告
每一次深度学习课堂观察结束后,各观察小组都要撰写观察报告,形成课例报告。
(三)总结课堂观察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关键路径
1. 观察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进入“学习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向深度学习课堂转型,就是要避免课堂仅停留在学生的“舒适区”上,而是努力地找准学生的“学习区”。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经历,在真实的情境中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必然是真实的深度学习。关注学科知识与学生学习经历之间的融合,在知识世界和学生生活经验世界之中建立连接,是学科深度学习设计的关键所在。
2. 观察学习活动——关注真实完整的学习历程
从课堂观察经验来看,学生的学习历程是多样化的,但部分教师的教学有时过于简单。总是停留在学生的“已然”和“已知”上,课堂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学生读不出的深处,放在引导学生探索“未然”和“未知”上。同时,课堂应是学生试错的田野,但有时对于学生的试错,我们很难有耐心等待。部分学生的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需求未能得到关注和回应,学生的学习就会受阻,学习兴趣、学习效能都会受到影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课堂的内在逻辑关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学习经历,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深度学习,就是要让孩子经历真实完整的学习历程。
3. 观察合作学习——形成同伴引领的互进模式
合作学习,是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基于主题式学习的过程,也是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对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习积极性、共同去探讨研究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习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真实情境中真实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同伴互助、思维碰撞。在互动发言过程中,同伴的思维碰撞定能不断激发起新的认识,补充新的观点,让学生的理解抵达更高层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深度学习互动中,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让所有学生彼此之间有着积极依赖,让“孤立学习”走向“互惠学习”。
4. 观察指导策略——构建学生思维提升的阶梯
学习的过程是思维进阶式的过程,是许多重要学科素养变量在跨越多年的学习时间里持续发展的阶梯与路径。因此,教师应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进阶为抓手,从课堂观察中将问题引领、策略指导、捕捉冲突这三个方面入手,来观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恰当的学习指导策略培养学生思维进阶的能力,期望日常课堂教学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围绕核心问题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整合理解和高品质思维的形成。
5. 观察教学评价——营造学生有获得感的课堂
对于学生学习而言,完整意义上的“获得感”一定是真收获、真感觉与自我成就感的合而为一。深度学习是面向学生“获得感”而筑就的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带着真实的任务,去融身课堂、亲历课堂,收获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的感动。坚持以真实深度学习为追求的课堂教学转型与课堂文化培育,学生的学习品质必然能发生质的改变。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新教学背景下,不少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已悄然发生变化,深度学习正撬动课堂的教与学持续、生动地改变。在这样的课例研修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创造合作、参与合作、经历合作,指向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发现真实的教学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真实的观察工具,有效记录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从而形成改进策略,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春华.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舒晓玲,上海市,上海市嘉定区新城实验中学。